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一些进步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和北非各地,这些思想是 ( )
A.科学、民主思想
B.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
C.主权在民、革命思想
D.和平与发展思想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B.胡志明成为朝鲜第一个共产党人
C.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D.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3.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在此,他揭示了
( )
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亚非许多国家赢得了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大战使除美国外的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严重削弱
②资本主义阵营被迫改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帝斗争
④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壮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6.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中,既重视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重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下列属于儒家文化精华的是 ( )
①宽容和谐 ②竞争意识 ③勤俭节约
④管理知识 ⑤吃苦耐劳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④⑤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8.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的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了(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9.下图反映了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手工纺线,此举是为了倡导( )
A.拒绝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
B.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C.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
D.拒绝纳税
10.1903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1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发挥积极作用
12.孙中山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了“造路救国”四字,甘地则发出过“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他们的主张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
A.非暴力不合作
B.顺乎世界之潮流
C.争取民主自由
D.致力于民族自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
《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8分)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一些进步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和北非各地,这些思想是 ( )
A.科学、民主思想
B.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
C.主权在民、革命思想
D.和平与发展思想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B。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B.胡志明成为朝鲜第一个共产党人
C.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D.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志明在法属印度支那领导民族解放斗争追求国家独立,与朝鲜无关,故B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在此,他揭示了
( )
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解析】选C。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成为中国主力军”说法有误,故A错误;科学和民主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内容,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故B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正确;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表述有误,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错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亚非许多国家赢得了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大战使除美国外的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严重削弱
②资本主义阵营被迫改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帝斗争
④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壮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故本题选C。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国”可知,材料提及的史实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洲地区,故体现的是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C正确,A错误;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由材料无法看出“隐患”,故D错误。
6.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中,既重视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重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下列属于儒家文化精华的是 ( )
①宽容和谐 ②竞争意识 ③勤俭节约
④管理知识 ⑤吃苦耐劳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选A。竞争意识、管理知识属于西方文化的精华,排除②④。故本题选A。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选D。
8.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的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了(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的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可知波兰独立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从而产生了题干材料所述现象,说明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C项正确;题干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但“完全”的表述绝对,A项错误;波兰的独立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B项错误;波兰获得民族独立,说明波兰已经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不能体现殖民统治,D项错误。
9.下图反映了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手工纺线,此举是为了倡导( )
A.拒绝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
B.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C.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
D.拒绝纳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手工纺线是手工制品,所以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手工纺线,是为了倡导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故C项符合题意。
10.1903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梁启超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向西方求真理”,转变为揭露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一变化缘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是1903年梁启超观点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梁启超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并非其理性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排除B项;梁启超思想认识的变化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
1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李光耀认为东亚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排除A项;C项是西方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故排除;家庭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排除D项。
12.孙中山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了“造路救国”四字,甘地则发出过“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他们的主张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
A.非暴力不合作
B.顺乎世界之潮流
C.争取民主自由
D.致力于民族自强
解析:“造路救国”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而甘地发出的“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也是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他们的主张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致力于民族自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甘地的倡议属于非暴力不合作,但是孙中山的题字不属于非暴力不合作,故排除A项;孙中山的题字顺应了当时的世界潮流,但是甘地的倡议则与之相反,故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
《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解放的手段上、结果上分析,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多样化;由材料 “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其次从结果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且其中还成立了较多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从殖民体系瓦解的角度看,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获得独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看,第三世界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同时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