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
一、选择题
1.“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反映陕甘宁边区实行(  )
A.民主选举 B.土地改革
C.记名投票 D.农业垦荒
2.“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公布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向北进攻苏联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向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明(  )
A.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
B.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C.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4.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5.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6.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
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7.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对皖南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造成新四军损失惨重。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不宜借此事件与国民党决裂,在全国主要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反攻为妥”。此举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B.维护全民族抗日的大局
C.争取国际国内舆论支持
D.团结国民党内进步势力
8.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中国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9.1939年5月1日,国民党决定正式开展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当天即在重庆召开有3 000余人参加的总动员誓师大会。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这一运动(  )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利于动员中国军民协同抗日
C.为广泛进行游击战争取人心
D.旨在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
10.1840年后,西方列强先后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进入中国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而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重庆签订新约,将这些从中国获得的特权予以废除。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英美国家的实力严重削弱
B.中国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C.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中英美之间实行平等外交
11.1944年,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总结中表扬七团二连种地1725亩,收细粮443石,洋芋30 000斤,捻、纺羊毛440斤,还发展了各种副业。据此可知,军队的生产活动(  )
A.有利于减轻边区民众的经济负担
B.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增强了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可
D.扭转了敌后战场被动防御的态势
12.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强调: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并要求各解放区因地制宜,认真发展各类合作社。这一强调的目的是(  )
A.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
C.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综合题
13.民族凝聚力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没有人……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就使他们深深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
——方海兴《陕西抗战事件》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
一、选择题
1.“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反映陕甘宁边区实行(  )
A.民主选举 B.土地改革
C.记名投票 D.农业垦荒
A [材料描绘了用豆子作为选票进行选举的情景,是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选举,不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垦荒,排除B、D两项。]
2.“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公布
C [根据“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题干描述的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因而上述告示发布的历史背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向北进攻苏联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向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明(  )
A.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
B.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C.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D [由“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可知,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4.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C [根据“保定”“平型关幸获大胜”“晋局”等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太原会战,蒋介石认为在平型关的大胜,能够扭转山西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坚定其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B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才不再是主要战场,故D项错误。]
5.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A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体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故选A项。]
6.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
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D [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转变为“减租减息”,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项错误;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B项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C项错误。]
7.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对皖南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造成新四军损失惨重。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不宜借此事件与国民党决裂,在全国主要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反攻为妥”。此举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B.维护全民族抗日的大局
C.争取国际国内舆论支持
D.团结国民党内进步势力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不宜借此事件与国民党决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日民族矛盾依旧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和抗战大局出发,必须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首要工作重点,故B项正确。]
8.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中国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B [由“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9.1939年5月1日,国民党决定正式开展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当天即在重庆召开有3 000余人参加的总动员誓师大会。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这一运动(  )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利于动员中国军民协同抗日
C.为广泛进行游击战争取人心
D.旨在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强调国家民族至上,这有助于动员中国军民协同抗日,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民党主要进行阵地战,排除C项;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意在凝聚抗战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0.1840年后,西方列强先后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进入中国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而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重庆签订新约,将这些从中国获得的特权予以废除。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英美国家的实力严重削弱
B.中国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C.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中英美之间实行平等外交
解析:根据“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重庆签订新约,将这些从中国获得的特权予以废除。”可得出随着中国在抗战中的表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此废除相关不平等条约,C项正确;美国实力没有削弱,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平等”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1944年,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总结中表扬七团二连种地1725亩,收细粮443石,洋芋30 000斤,捻、纺羊毛440斤,还发展了各种副业。据此可知,军队的生产活动(  )
A.有利于减轻边区民众的经济负担
B.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增强了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可
D.扭转了敌后战场被动防御的态势
解析:材料中提到军队的生产活动取得巨大成效,粮食和手工业品生产取得重要发展,A项正确;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排除B项;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取消了苏维埃政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2.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强调: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并要求各解放区因地制宜,认真发展各类合作社。这一强调的目的是(  )
A.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
C.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根据材料“1942年12月”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并要求各解放区因地制宜,认真发展各类合作社”可知,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农业互助合作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渡过根据地的经济困难,B项正确;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20年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抗日斗争,并不是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排除C项;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民族凝聚力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没有人……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就使他们深深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
——方海兴《陕西抗战事件》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答案] 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其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