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4.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  )
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5.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  )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7.“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8.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9.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1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11.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12.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选自《理论参考》2014年第12期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12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解析】选B。“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故本题答案选C。A、B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宗旨,排除;“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关,排除D。
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解析】选D。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也与语言的多样性无关,排除A、C;B“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D正确。
4.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  )
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解析】选C。“神爱世人”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排除A;B错误,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D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5.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  )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思想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B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C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材料既反映了管仲的功绩,也反映了管仲的不足,D错误。
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7.“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可知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相符,故选A项。
8.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9.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解析: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出谋划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限民名田”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商鞅变法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悬殊,董仲舒通过“限民名田”的方式缓和矛盾,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出谋划策,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1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杜甫在《春望》等古诗中,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城乡萧条、人民离散的忧愤和同农民一样面对久旱降雨的欢欣等,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
11.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解析:孟子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观点都体现了“尊老”的思想,这说明尊老敬老是人类共同的意识,也说明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文化的相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B项中的“核心价值追求”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2.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句名言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选自《理论参考》2014年第12期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12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可以提取诸子百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一种思想,如民本思想、依法治国思想等。然后,梳理此种思想观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概括,如民本思想在先秦提出,具体为: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君舟民水”。唐朝初期,唐太宗“存百姓”思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等,概括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评价要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结合当时背景,史论结合。
答案: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萌发于先秦,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的思想并做了系统阐述。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不断强化的君主集权体制。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但并未被统治者重视;在封建时代,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约束君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阻碍了近代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民本思想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