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赠言为之序-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送别赠言为之序-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送别赠言为之序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送东阳马生序》
文体小贴士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第一种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的序。
考题阵营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葛洪《西京杂记》)
【丙】
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①不逮:照不到。②文不识:人名。③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 (2)援疑质理
(3)色愈恭,礼愈至 (4)资给以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懂题目对鉴赏古诗歌尤为重要,本诗题目交代了写诗时间、写诗情境和写诗目的。
B.首句“无遗力”的意思是不遗余力,表现出古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学习品质。
C.本诗与《示儿》都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两首诗歌旨在叮嘱儿子要重视学习,刻苦学习。
D.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在浅显的语言中彰显深刻的道理和独到的见解,耐人深思。
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②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邪(《马说》)
C.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上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 称:
(2)嘉树荫之 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
(4)稍逐于嬉游 稍:
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3.【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①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③去书来,落落④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切:迫切。②通籍:做官,出仕。③俸:官薪。④落落:堆积的样子。⑤素蟫(yín):指书里的蠹(dù)虫。
1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A.送给 B.情趣 C.得到 D.细密
15.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故有所览辄省记。
17.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拓展训练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品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感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选自《王冕传》
【注释】①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策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②陇:田埂。③辄:总是(常常),就。③易:同“何”,为什么。⑤潜:暗暗地,悄悄地。⑥执策:拿着书卷。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窃入学舍( ) (2)父怒挞之( )
2.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字,写在横线上。
答:
3.翻译下列句子。
(1)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答:
(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答:
4.从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可知王星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
5.王冕的父母对王冕痴迷读书这件事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
结合这篇短文,你认为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今后你会怎样做?
答:
备考方略
一、理解主题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赠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以及马生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下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对比,强调了学习应该以刻苦为主,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熟悉写作背景
宋濂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功成名就,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心中感慨万千。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求学并不容易,而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他也看到了马生在优越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他有启发。
三、掌握重点字词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很多重要的字词和词组,例如:“走”、“趋”、“再”、“尝”、“嗜”、“无所不至”、“岂”、“足”、“色”、“给”、“具”、“患”、“之”、“故”、“以”等等。需要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四、理解特殊句式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例如:“不闻/见”、“不使/之学”、“不以/为意”等等。这些句式有一定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效果,需要认真理解和掌握。
五、分析对比手法
《送东阳马生序》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例如: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与马生优越的学习条件相对比;自己当年穿着破旧衣服、踩着冰冷的河水去借书与现在马生穿着轻暖华美的衣服在温暖的房子里读书相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了学习应该以刻苦为主。
六、了解作者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对马生的刻苦学习表示赞赏和鼓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流露自然、真挚,需要认真体会和理解。
七、梳理文章结构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章结构清晰,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马生的学习情况;第三部分则是对马生的勉励和期望。需要认真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八、强化背诵记忆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重要的古文,需要强化背诵记忆。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1)充满(2)询问(3)周到(4)借 2.B 3.(1)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4.C 5.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要善于发问。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充满。
②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
③句意: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④句意:就把书借给他。资,借。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而:连词表转折,但、却。
A.连词表顺承,就;
B.连词表转折,但、却;
C.连词表修饰,不译;
D.连词表并列,并且;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从,跟随;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执,拿着;叩,问。
(2)引,引来;以,把。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本诗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示儿》告诫儿子要心怀爱国之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由乙文“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和丙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可知,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不怕艰辛;此外还要善于发问,恳切求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6.B 7.C 8.D 9.(1)(我)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送还书籍,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用纸摘录出来,向先生寻求解答。
【解析】6.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主人日再食”的意思是:店主人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两顿。不是“第二次”。
故选B。
7.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以:介词,把/连词,因为;
B.其:代词,他/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自:介词,从/介词,在;
故选C。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 [乙]文郑板桥以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采用的是间接说理的方法,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另外,[乙]第一句是提出观点,从第二句起开始讲述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故[乙]文“论证严密,阐述充分”说法与原文也不符。
故选D。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毕(完毕)、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时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费解(不容易理解)、摘出(摘录出来)、求(求)、于(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求解于先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译为:向先生寻求解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
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0. 称道 美好 拿着 略微 11.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2.(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13.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2022·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4.C 15.A 16.(1)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17.(1)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借书于张氏。
(2)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
【解析】14.句意: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致:得到;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往借”省略主语“我”,是“我”想到的看书的办法;
“不与”省略主语“他”,是“往借”的结果;
“归而形诸梦”,写梦中借书,形容看书的迫切;故应在“不与”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余:我;遍观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故:因此;所览:指看过的书;辄:就;省记:记忆、记在心里。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乙】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甲乙两文主人公幼时都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都选择了借书来读;甲文主人公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主人公借书于张氏;据此可知他们都爱好读书;
根据【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甲文主人公刻苦抄书,即便是天气严寒,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时,也不放松抄录书;根据【乙】文“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乙文主人公梦中都在想着借书的事,足见其看书的欲望强烈;据此可概括为:都具有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
【点睛】【甲】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乙】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拓展训练
【答案】
1.(1)偷偷地,暗中(2)用鞭子、棍子等打
2.暮夜旦
3.(1)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人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2)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
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4.示例:王冕小时候是个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孩子。
5.王冕因痴迷读书把放牧的牛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而母亲十分理解他,支持他读书学习。
6.示例: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坚定的志向,顽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今后我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