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抒性灵小品文-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独抒性灵小品文-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独抒性灵小品文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三峡》《湖心亭看雪》《承天寺夜游》
文体小贴士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考题阵营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
(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谓:
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答: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答:
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答:
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
(2021·辽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答: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答: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
5.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6.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 ”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 ”的感觉。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答:
拓展训练
蝴蝶泉
徐霞客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①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②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③而来,未知孰是。(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群:聚集,会合。②陆参戎:作者的友人。③引类:招引同类。
1.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______(只填序号)
①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②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抵山麓________(2)过五月乃已________(3)或言以花形相似________(4)未知孰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答:
(2)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答:
4.蝴蝶泉的“异”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
5.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章结尾处的“未知孰是”体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答:
备考方略
一、知识梳理
1.重点词汇:对《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梳理,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特殊句式:理解并掌握这几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3.文言语法: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二、深入理解
1.文章主旨:《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记承天寺夜游》反映了作者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三峡》则描绘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
2.艺术手法:分析这几篇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如白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3.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些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三、实践应用
1.文言翻译:将这几篇文言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翻译,培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2.篇章结构:分析这几篇文言文的篇章结构,理解其谋篇布局的技巧。
3.写作训练:根据这几篇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练习,提高文言文写作水平。
四、模拟测试
1.模拟试题:收集或编制与这几篇文言文相关的模拟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2.答题技巧:总结答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回答关于文章主旨的问题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回答关于艺术手法的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手法之间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B 2.D 3.B
【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
B.动词,认为/介词,用;
C.连词,就/连词,如果;
D.都是名词,“……的人”;
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
故选B。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 穿着,带着 认为 2.(1)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2)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 3.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语气。因为舟子对于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独去看雪、痴迷于山水的行为是不理解的。 4.(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拥:穿着,带着。
(2)句意为:而我们私下认为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谓:认为。
2.本题考查批注的评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故“景象寒气逼人”的批注是合适。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构成一幅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故“文中有画”的批注是合适。
3.本文考查文意理解。“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故此处的语调是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舟子无法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甲文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2021·辽宁·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 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全,都/数量词,一;
B.之:助词,的/助词,的;
C.是:这/判断词,是;
D.折:折断/曲折;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
(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4.B 5.D 6. 物我两忘 留恋徘徊,似在仙境
【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A.交接;
B.交错;
C.一齐,同时;
D.交往;
故选B。
5.本题考查概念的理解。
D.“空虚的精神状态”表述错误,文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句可知,产生了“物我两忘”的世外之感。
②结合“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句可知,产生了“留恋徘徊,似在仙境”的感觉。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材料一
趁一时高兴踏着月色,向西进入酒家。不知不觉忘却了自己,好像置身在人世之外。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样碧绿。在寄居的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7.C 8.A 9.B 10.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句子中“庭下”是主语,故停顿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故停顿为:盖/竹柏影也;
D.句意为: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句子中“不知走海者”是主语,“者”表示句中停顿,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C。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寻:动词,寻找/动词,寻找;
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
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
D.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故选A。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夸张”表述不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D.根据乙文“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借韩愈的诗歌内容表示不赞同他强求多得的做法,“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表述有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亦,也;相与,一起;
(2)重点词有:良,美好的;嘉,美好的;一,一起;出,外出。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拓展训练
蝴蝶泉
徐霞客
1.②【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朗读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通晓语句的意义[(山麓上)有一棵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其次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连读的语句,“倚崖而耸立”是偏正关系,不能读破,“东向漱根窍而出”实际上是“漱根窍而出东向”,不能读破;第三,准确做出判断。
2.(1)到达(2)停止,完毕(3)有的,有的人(4)谁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增强语境意识,确定词语的语境义;二要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影子。第(1)句中的“抵”较常见;第(2)句中的“已”在《鱼我所欲也》出现过;第(3)句中的“或”在《马说》《陈涉世家》中均出现过;第(4)句中的“孰”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释义。
3.(1)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2)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到奇特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第(1)句注意“俱”“群”“观”“乃”“已”的意义。第(2)句注意“余”“即”“言”“因”的意义。
4.蝴蝶泉的“异”表现在: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锁定语句“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中的“异”字,然后去其前面寻找“异”点。
5.由于作者到蝴蝶泉时花还没有开,没有亲眼看到蝴蝶泉的奇观,所以难以判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评析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徐霞客的身份和“未知孰是”的内涵去分析。这样的反差体现了徐霞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译文:(刚走了)半里,看见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向西边逆流而上又半里,到达了山麓。(山麓上)有一棵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稍微往东,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仍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这两泓泉水汇集成了一丈见方的池塘,就是刚才那条小溪的源头。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须尾相衔,从树顶悬挂而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
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到奇特的景象)。向当地人询问,有的人说蝴蝶是花变来的;有的人说因为花的形状像蝴蝶,所以招来了真的蝴蝶,(我)不知道谁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