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诗文备考知识讲义
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情分析
分值:4——8分
题型:①文学常识识记②鉴赏形象特点③赏析表达技巧④品味炼字⑤分析主旨情感⑥赏析名句⑦描摹意境画面
命题趋势
一、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在鉴赏一首诗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诗歌的体裁和格式:不同体裁的诗歌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了解诗歌的体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诗歌的题材和主题:诗歌的题材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描写、感情抒发等。而主题则是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鉴赏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来把握诗人的意图。
3.诗t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二、中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
在中考中,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命题趋势:
1.注重对基本要素的考查:中考命题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或者优秀的诗歌作品,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基本要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因此,学生需要熟悉不同体裁的诗歌形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
2.注重考查对意境和情感的感受:中考命题中常常会给出一首诗歌,要求学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的感受和表达,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考查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时候,中考命题会选择一些有一定历史背景或者文化内酒的诗歌,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酒,把握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赏析要点
常见 考点 具体 考点 作品 题型 答案示例
理解 诗意 炼字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见”是无意中看到,诗人采菊时无意中看到南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然闲适和恬静的心境。 答题思路:字词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感情、意境)
炼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远离,并不能分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心在一起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这两句诗不同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答题思路:诗句含义+表达作用、艺术效果(景、情、意、理等)
内容 《卖炭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叙事讽喻诗,写了卖炭老人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题思路:确定题材+具体分析
思想 感情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要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答题思路:知作者,审题目,明内容,把握关键词句
哲理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它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答题思路:表层含义+深刻意义(人生道理)
品味 语言 豪放 婉约 恬淡 清新 《饮酒》(其五) 本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语言风格艺术) 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具体描绘隐居生活。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思路:点明特色+具体分析
感知 形象 景物 《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人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本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壮志难酬的壮士形象。
分析 主旨 主题 思想 《雁门太守行》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坚定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答题思路:具体内容+抒发感情
分析 技巧 表现 手法 《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句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运用典故,借“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 答题思路: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作用(感情或旨意)
抒情 手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寄情明月,赋予明月以人情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思念、惆怅之情。
修辞 手法 《望岳》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本诗前三联作简要赏析。 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表达 方式 《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诗人的离京感受。 这两句诗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虽然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赏析写作技巧归类梳理
分类 具体 作品 赏析
表现 手法 烘托渲染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景物描写,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惆怅心情。
比兴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的叫声起兴,写出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
以小见大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两个美女的命运代表东吴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运用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向秀闻笛、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及对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无限悲痛与怅惘之情。
动静结合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静态相映衬,描写了大海苍茫、壮阔,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色,表现了山河的雄伟壮丽。
以乐写哀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深切地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抒情 手法 直抒胸臆 《满江红》(小住京华):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茫茫红尘世界,去哪里寻找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眼泪不由得打湿了青衫!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痛苦之情。
借景抒情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自己因摆脱束缚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修辞 手法 修辞 手法 对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寓意深刻,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壮丽美景,既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颇富浪漫色彩。
拟人 《望岳》:造化钟神秀。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设问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写出了卖炭翁卑微的愿望,表现了他生活的贫困。
夸张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是用夸张手法来写古塔之高。
对比 《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和“万里”形成强烈的对比,描写了饮下一杯浊酒,思念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如今功业未成,敌患未除,无法归家的复杂情况。
反复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感强,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互文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概括了战事频繁,战斗激烈悲壮的情景。
表达 方式 叙述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描写(外貌)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卖炭翁的形象,表现了他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及伟大的牺牲精神。
议论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议论,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体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
备考策略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具体内涵
“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
“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费的南渡写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贫析;
“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课本内容,夯实基础。
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有意识地用鉴赏的眼光去欣赏作品,并把有鉴的知识在课本中标记清楚,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是提高课外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仔细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2.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在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的规律,是提高古诗钢鉴赏能力的关键。
教材以送别诗、怀古话号爱国写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为主,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整理,并通过比较阅读,彰显其特点,以加深理解,积累一些鉴赏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归类整理,如:映衬(正衬、反衬),象征,用典,谐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把技法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复习,有助于对某种技法的深入了解。
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古文号:古等内容,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
3.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研读诗题。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号:感情调自然有所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会有助于我们鉴赏诗作;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信息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审清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力号些限写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考情分析
分值:6——16分
题型:①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文言断句
④理解并翻译句子
⑤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⑥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命题趋势
①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②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④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剖析
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
【常见题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 是(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首先,对教材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
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 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
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 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 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 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 [2019 天津]”中“悉”字在《桃花源记》《出师表》 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是 “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 卷悉烬”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 此本题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
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 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 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 子弟多无才行[2019 烟台]”中的“行”通过组词 法可以解释作“品行”。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 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 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 解释是否正确。
语境推测法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 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 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 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 亮的尊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 应该翻译成“看望、拜访”,表达对诸葛亮的尊重。
【注意】
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 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以结合组词 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
考点二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题型】
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是( )
2.下列各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句意分析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
交换理解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 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 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 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
代入检验
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词题 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 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的,再以此推断另一个 的用法。
【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掌握的扎实, 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査也就能迎刃而 解了。
考点三 停顿、断句
【常见题型】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X处)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理 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 断句。
1.借助"曰” “云” “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 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 语要在其后断开。
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 “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 “焉”等)。
4.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5.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 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 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考点四 翻译句子
【常见题型】
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査。
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答题思路】
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
(1)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达一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3)雅一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 优美。
2.明确选句的特点
(1)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 现象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 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 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
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保留一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 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 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查。(年号、时间词、人名、地名不 用翻译)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此皆良实。(官职名不用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远调 巴陵郡做知州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
对应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 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 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 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 语的意义 密莅卫之里不堰于内 然而侍候守卫的大臣在朝中不敢 懈怠
更换一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 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 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 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小大之堑,虽不能察,必以偵。 (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率妻壬邑人,来此绝境。(妻 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 配偶")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去 处理 带领妻壬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 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补充一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 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 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 省略主语:(臣)今当远离,临 表涕零 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其)具 言所闻 (我)如今即将离朝出征,面对 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 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 三次(击鼓)勇气已经衰竭了 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 自己所听到的事
调序一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 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能谤讥于市朝。 [正常句式为:能于市朝谤讥(寡 人)]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 过失
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 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 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 去战,勇气也。(“夫",句首发 语词,无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蓮。(“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 作战,靠的是勇气 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 趟
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常见题型】
填空题。
为什么要 / 的原因是什么?
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 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 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 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 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 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 文字回答。
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 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 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 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 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 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 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 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 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考点六 把握作者的情感
【常见题型】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
阅读第X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赞扬/否定。
【答题思路】
1.从关键词判断。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 情感态度的词语、句子。
2.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判断。人物的语言、心理、 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3.从关键句入手。叙事类文章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 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七 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选文表现了XX怎样的品质?
2.XX的哪些方面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 X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选文表现了 XX的哪些特点?
5.本文中XX还有什么突出事迹
6.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 分析。
【答题思路】
了解设题特点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 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 括:①对现实的态度,如豁达、消沉;②意志特征, 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 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
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 变化,故分析人物情感应紧扣该人物的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
关注评价性的句子
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 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积累分析人物的术语
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
正面 人物 帝王 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体贴民情、爱民如 子……
臣子 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 辩、精于谋划、为人谦让、破案如神……
名士 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鹫不驯、多才多 艺、博学多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父母 勤劳、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 视教育……
小孩 勇敢、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 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
反面 人物 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 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横专断、表里不一、口 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 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瞒 下 …
考点八 分析写作方法
【常见题型】
本文开头从……说起,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怎样写……的?
第X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手法)?
选文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思路】
明确文言文的体裁
中考大多考传记、叙事、写景类文章,不同的 体裁写作方法迥异。
精读文本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如传记类的写了谁,他做 了哪些事情。
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
有的中考题还会考查语言赏析类试题,这类 题要注意辨析修辞方法。
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
(1) 叙事类的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对比、 衬托、侧面描写。
(2) 写景类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衬托。
(3)议论类的重点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
考点九 比较异同
【常见题型】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 分析。
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甲文中的……能否用乙文中的……解释,为什么?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题思路】
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
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 中求异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 表达出来。
考查 角度 应考策略
比较文 章内容 异同 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 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 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 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 “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 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比较主 旨情感 异同 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之事及文 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 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比较人 物形象 异同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 概括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 的评论等
比较写 作手法 异同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 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 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 ……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 “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
比较探 究启示 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 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 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 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 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课标解读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对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记诵的情况,不仅反映一个人的阅读水平,而且还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该知识点考察的内容一般以课标推荐的“61篇中考必背古诗文”为主,其中古诗词共40首,文言文共21篇。大部分都是部编版课本中的,有个别古诗词,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课标中有,但是课本中没有的。文言文部分也基本是部编版课中的,有个别文言文,如《伯牙善鼓琴》,是课标中有,但是初中课本中没有的。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来看,传统的名篇名句(积极向上的)是重点,教材新增篇目和课标推荐篇目中的名句是考查热点。题型设置方面一般有两种:直接默写(给上句默写下句或者给下句默写上句)和理解型默写。涉及到的分值大多在6-10分左右。主要以填空题为主。
命题趋势
①传统名篇名句是重点,教材新增篇目和课标推荐篇目中的名句是考查热点
②记忆型、理解型默写仍占主要地位,情境型默写越来越注重结合时事或传统经典设计主题情境,新颖灵活。
③名句大多是考查那些意蕴深刻、富含哲理、令人深思、警策励志等方面的句子,以及主旨句、中心句、
极富生命力的千古名句。
考点解读
古诗词考点虽然较多,但仍有规律可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作品的思想感情。
所谓“诗言志”,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写的,而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词是没有的。中考试卷中此类试题的考查比比皆是,例如:(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借写家乡水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5)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这都是对情感的考查。
(二).考景物描写。
情与景是诗词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进而产生美妙的诗词意境。因此经典的写景句子也是考查重点,例如:2021年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洗炼的文字,为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苍茫雄浑、壮阔瑰丽的大漠风光图。(2021·上海·统考中考真题)学校组织学农活动,同学们来到农村,看到一片片农田和整齐的村舍,情不自禁地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 ”来形容所见之景
(三).考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脍炙人口,或者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或者充满哲理,启迪智慧;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昂。这些名言名句写景、议论、抒情,千古传诵,耐人咀嚼,多年之后依然魅力不减,随时引起共鸣。例如2013年: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年: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可见,考场也是教育,也在熏陶濡养性情。
(四)关于“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往往可以使平淡无奇的景色境界全出,能更真切的传达诗情诗旨,增强诗词的形象性,为诗词增添情趣或理趣。
。如:考“造化钟神秀”之“钟”字的作用。 我们要先明确“钟”字的含义,是“聚集”。再结合全句的内容,本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那很明显,“钟”字就赋予“造化”也就是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最后,我们要明确它的表达效果,那就是“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神奇秀丽。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首先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五.考艺术手法。
明确了诗词的艺术手法,便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重要的意义。例如2012年:.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超然脱俗的想象,将无形的人间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风明月中,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达对友人关切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还有2014年: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英武豪迈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都是对手法的考查。
手法有:(1)动静互衬手法。(2)虚实结合技巧。(3)色彩搭配艺术。
(4)远景近景层次。(5)情景交融运用。(6)明写暗写处理。
(7)俯仰角度变换。(8)修辞手法使用。 (9)含蓄空白技巧。
备考方略
1.关注细节,精雕细琢。《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各类语文试题中关于背诵的考查形式是默写。古诗文朗朗上口,易背易记,但在实际考查默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错别字。总结历年来所教学生古诗文默写错误情况,无非有以下几种类型:
(1).是同音字混淆。如“燕”、“雁”,这两个字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衡阳雁去无留意”,“似曾相识燕归来”。学生因为不理解“燕”与“雁”的含义,学生常常将这两字混淆。再如“香气”的“香”和“家乡”的“乡”,“于”和“与”等。我们有些学生习惯用听觉来学习,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深情朗诵,高声背诵,记忆速度很快,但书写的准确性却很差。究其原因,恐怕是对于这些同音字,没有认真理解识记造成的。
(2).是形近字混淆。中国汉字以形声字居多,这些字不仅读音差不多,字形也相近,学生很容易默写出错。如“秋风萧瑟”,“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两个“萧”“箫”字,“以观沧海”与“天苍苍”,这些字都是读音相同,字形又相近。当然还有一些虽读音不同,但字形很是相近的字。如“已”、“己”、“巳”,这三个字学生就很难分辨。
(3).是偏旁混淆。如“禅房花木深”,“禅”字为“示字旁”,许多同学会默写成“衣字旁”。再如“壮”,学生常常将“士”写作“土”,还有反文旁与欠字旁;走字底与建之旁;同字匡与门字匡等,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默写错误。
(4).是较复杂的生僻字。这些字往往不常用,并且结构比较复杂。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林壑尤美”得“壑”字,学生在默写时出错几率就较大。
这些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造成了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很多别字。为了有效纠正的默写错误,我们就有必要对不同的错误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识记方法,记得轻松而有效。
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易错字上画圈,重点记忆法
无论是哪种默写错误,为防止学生再次出错,都可以让学生在易错字上画圈。而且是用颜色鲜艳的笔,使它与周围字句明显区分开,学生每次读背到这个地方,这些重点圈出的字就会强化记忆,再次默错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要注意,每首诗词所圈画的字不要过多,否则,满篇都是红圈圈、蓝圈圈,就达不到重点记忆的效果。
二、解释字义,理解记忆法
无论是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混淆,还是偏旁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字义不理解造成的。盲目背诵会导致“高耗低效”,最终就是教师辛苦批改,学生照错不误。所以讲解、赏析非常重要。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很多考生误写为“留取丹心照汉青”,就是对“汗青”这个词不理解造成的。“汗青”字典上解释为: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容易书写,因此后世常把“史册”称为“汗青”。这样一解释,学生明白了,哦,原来是青竹子烤出了汗,学生恐怕从此再也不会错了。再如上面提到的“箫鼓”的“箫”,箫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而非草字头。而“萧瑟”的“萧”,是指草木萧条冷落。这些都是由于未领会句意造成的错误。
三、分析字的结构,分步记忆法
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些难写的生僻字。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上头是个“雨”,下头是个“淫”,“雨”表意,“淫”表声。这样将复杂的字分解成两部分记忆,效果很不错。再如我在帮助学生记忆“赢”字时,把它的组成分解为亡、口、月、贝、凡,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也记得很牢。
四、编顺口溜或故事,趣味记忆法
如:“戎马关山北 ”、“尚思为国戍轮台”,“戎”与“戍”、及易错的“戊”、“戌等字。想必大家都记得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念作戎。”我们记得又快又牢,而且终生不忘。再如“已”、“己”、“巳”三个字,如果根据笔画在空间上占有情况不同,编作歌诀“己字空,已字中,巳字不透风。”这样做学生不但容易分辨,而且容易记忆。对于这些形近字的错误,我们可以动脑筋总结。有些字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来编顺口溜或故事。
2.点面结合,纵横交织。同类诗句、同类诗歌、诗文结合的各种归类,从不同角度去复习体会诗词。同类诗句,指的是可以把教材中同类诗句总结,比如写景的诗句、 富有哲理的诗句、运用典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归纳后对所学诗歌就有个纵线的把握。而当我们讲到一首诗歌时我们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与它相似的诗歌,比如在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就不妨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闻王昌龄左牵龙标遥有此寄》等送别诗放到一起,这样,了解同类诗歌的特点,先绘离景再抒离情,而且还能从中体会不同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思想境界,对诗歌中的情感理解又提升了层面。另外,我们初中教材能把诗文人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作家还是有的,比如刘禹锡其人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放在一起讲解。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刘禹锡,体会他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比如范仲淹和他的《渔家傲》、《岳阳楼记》就会带我们走进他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激情岁月中;还有陶渊明和他《饮酒》与《桃花源记》也能带领我们走进更悠远、纯净的诗人世界。
3.归纳整理,条分缕析。
古诗的意象,很多都有相对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题材有很大的帮助。可见对意象的归纳还是非常必要,它往往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比如酒、饮酒多抒发豪情或苦闷抑郁之情;明月多寄托思念;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