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尺牍书信见真情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诫子书》
文体小贴士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八上、吴均《与朱元思书》八上)诸葛亮《诫子书》。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考题阵营
(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①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④,居是州,恒惴⑤栗。其隟⑥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②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③《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④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⑤惴栗:恐惧不安。⑥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歇:消散) B.夕日欲颓 (颓:颓废)
C.穷回溪 (穷:走到尽头) D.倾壶而醉 (倾:倒出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
(2)觉而起,起而归。
答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答
(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泰、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5.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绝处逢生 绝无仅有 B.久之不散 何陋之有 钟鼓乐之 荣幸之至
C.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山穷水尽 穷且益坚 D.不可悉见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悉听尊便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
(2)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答
7.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
所 见 八 九 峰 惟 神 女 峰 最 为 纤 丽 奇 峭 宜 为 仙 真 所 托
8.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说说甲乙两段选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3)佳木秀而繁阴 秀: (4)太守谓谁 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西南诸峰 其真无马邪
B.山之僧智仙也 辍耕之垄上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尝射于家圃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
12.同是山水,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同。根据【甲】【乙】两文,仿照示例,将句子补充完整
吴均在富春江中自述心志,劝说友人:
太守于醉翁亭里 , 。
13.【甲】【乙】两文在山川溪泉中以声传情,请分别找出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凝神想象画外之音,写下你的感受。
【甲】
【乙】
(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非淡泊无以明志 D.险躁则不能治性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16.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
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
C.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D.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乙文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18.翻译下列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
(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治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拓展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①,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③,多思曩昔④,相与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⑧,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改)
【注释】①沦涟:泛起涟漪;②舂:这里指捣米;③静默:这里指入睡;④曩昔:从前;⑤鲦:一种细而长的淡水鱼;⑥青皋:青草地;⑦雊:野鸡;⑧天机清妙:性情高远。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两处)
岂 能 以 此 不 急 之 务 相 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与赋诗 (2)然是中有深趣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4.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5.这篇短文和》《答谢中书书》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写了山川美景,请说说两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备考方略
一、梳理内容,找准言志载道的精髓处纵观山水小品文,其精髓在于“美景”“深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与朱元思书》一文采用书信短札的方式,对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中所见的山水景物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文章极富抒情意味。因此,复习的第一环节,“围绕‘独绝’二字,文章是怎
样描绘奇山异水的?”作为这一环节的主问题,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内容。24字凸显“异水”之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赋予水以静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赋予水以动态,一静
一动,对比鲜明,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妙用比喻、夸张,生动地描写出“异水”的透明美与奔腾美。
二、比较阅读,选好言志载道的关节点在不同文章的对比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复习中,既是教师提升教学品质的金钥匙,又是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法宝。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两篇文章在体式、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在复习的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课题形式、内容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不同来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们很快发现陶弘景对景物描写的细致程度不及吴均,情感的表白也没有吴均直白。部编教材的课后“思考探究”提出: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陶弘景是借谢灵运的山水诗来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因此情感是含蓄的,内隐的。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B 2.C 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4.《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有误,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写的是作者与同伴每天的行为,它们的后面都应该停顿;“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是说任何一个偏远的地方都去过,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故选C。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2)句重点词语:觉,睡醒;起,起来;归,回家。
4.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甲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乙文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5.D 6.①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 7.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8.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停息/断绝/尽、穷尽/绝对;
B.不译,补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窈窕淑女/到达;
C.断/穷尽,走到……的尽头/尽头/贫穷;
D.都译为:全、都;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返回;
(2)是:这;天宇:天空;晴霁:晴朗;翳:遮盖,这里指云。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所见八九峰”为诗人所见,单独断开;“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和“宜为仙真所托”是对神女峰特点的描述,句意完整单独断开。
故断为: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生动描绘,从而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的感受,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展现了神女峰纤丽奇峭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
据此表达甲乙两段选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即可。
【甲】参考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拜谒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9. 向东或向西 同“返”,返回 茂盛 是 10.C 11.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2. 醉情山水 与民同乐 13.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和猿声混杂在一起,似是一种非常喧闹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寂静,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欢乐的律动。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2)句意: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4)句意:太守是谁呢?谓:是。
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它/副词,难道;
B.助词,的/动词,去,往;
C.都是介词,在;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湍:湍急;甚:比;若:好像;奔,指飞奔的马。
(2)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12.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结合【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内容可得:太守于醉翁亭里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感受。找出两文描写声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合理即可。
示例:【甲】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描写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在林间鸣叫。感受:山林间清澈的流水与林间鸟儿们的美妙鸣叫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乐曲。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沉醉于美丽怡人的风光之中。
【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描写出山间瀑布倾泻而下所发出的声音。感受:循着山路偶然听到阵阵水声,峰回路转发现不远处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葱茏的山峰和极速奔腾而下的酿泉,为琅琊山增添了无限活力。
【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4.C 15.A 16.D 17.B 18.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
【解析】14.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的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因此“卑鄙”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B.句意: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动。“感激”的今义:深深的感谢,引申指激动。因此“感激”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C.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泊”的今义:内心恬淡,不追名逐利。因此“淡泊”的古义和今义一致;
D.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险”的今义:险要;危险。因此“险”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故选C。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B.动词,到/介词,比;
C.介词,把/连词,因此;
D.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来分析。
D.“淫慢”和“险躁”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则”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能励精”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不能治性”也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因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D。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北上兴复汉室”不是追忆的往事,而是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的决心,即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故选B。
1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显达,有名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021·青海中考真题)
【答案】
1. ①明确坚定 ②修养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增长
2.C
3.B
4.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③年与时驰: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④非学无以广才: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A.介词,随着/介词,给;
B.连词,来,拿来/介词,凭借;
C.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
D.连词,就/连词,如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B选项节奏划分不正确。“夫君子之行”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行”,“夫”为句首语气助词,“君子之行”为偏正结构,“君子”和“之行”之间没有停顿,“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为主语,其后面应该停顿,所以节奏划分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注意: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修:修养;身:身心;俭:节俭;养:培养;德:品德。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志当存髙远”的意思是指人应当怀有远大的志向。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即诸葛亮告诫儿子看轻眼前的名利,有明确远大的志向,心无杂念地学习实现远大的目标。
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告诫儿子一个为人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从正反两方面告诫儿子求学要树立远大志向,珍惜时间,静心专一的勤奋学习,不贪图安乐。学知识长才干,决不能浪费大好年华,虚度美好时光,不然到时候,就是后悔也毫无一点用的。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拓展训练
【答案】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共同,一起 这
3.(1)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
4.比喻,写深巷中的狗叫声如豹子的叫声一般洪亮,以声衬静,衬托夜晚村庄的寂静,表现作者欣赏美景时的悠闲、恬静。
5.同: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异:甲文作者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地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乙文借写对谢灵运的钦慕,表达了归隐林泉,寄情山水的志趣。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岂能”是反问词,“以此不急之务”是介宾结构,“相邀”是谓语,据此断句为: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相与:共同,一起。
②句意为: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是:这。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语有:轻:轻捷;出:跃出。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甲文“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可知,“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写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运用比喻修辞,以动衬静,衬托冬夜的寂静,表现作者欣赏美景时的悠闲、恬静。
5.本题考查主旨把握。结合两文内容可知,甲文通过描述石门山清幽秀美的风景,体现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及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隐逸情怀,享受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乙文通过描述山川之美,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所以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根据甲文内容,结合“然是中有深趣也”可知,选文表达了作者委婉希望朋友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用意。乙文通过前面景物的描写及“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
【参考译文】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