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人物传记载史册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唐雎不辱使命》《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文体小贴士
一、传记的含义:
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二、传记分类:
1、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2、自传: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可以贴近人物的心灵来写,字里行间氤氲
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三.了解人物传记类文章行文的大体思路
①、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
辟、授、除、为)(开头部分)
②、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中间部分,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谪、罢、黜)
③、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乞骸骨(封、卒、谥)
四.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
(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 清廉 爱民 抗上 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考题阵营
(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②山:宋朝抗元的最后据点。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士之怒 士:官吏。 B.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C.安事二姓 事:侍奉。 D.南乡拜而死 乡:同“向”,面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B.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C.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D.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王威胁,唐雎极言专诸、聂政、要离的“布衣之怒”,以此震慑住了秦王。
B.文天祥被捕之后,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并以诗明志。
C.在“义”和“生”之间,唐雎和文天祥选择了“义”,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D.唐雎面对强秦敢于拔剑,文天祥宁死不改忠君之志,都是孟子赞颂的“大丈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
(2)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答:
(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①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②主即还宫诉帝③,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④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苍头:奴仆。 ②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④小黄门:泛指宦官。⑤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5.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派遣 B.故不错意也 错:误会
C.大言数主之失 失:过失 D.使宣叩头谢主 谢:道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长跪而谢之曰 B.以君为长者 以刀画地
C.休祲降于天 宣于夏门亭候之 D.欲箠杀之 帝令小黄门持之
7.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B.乙文中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宁死不屈,最终赢得了光武帝的赏赐。
C.甲文以对话为主。第③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则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对话尖锐激烈,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D.乙文以叙事为主。第②段中,皇帝抓住董宣,强迫他给湖阳公主磕头,但董宣拒不低头认错,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霸上 军:军营 B.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C.居无何 居:经过 D.天子为动 动:感动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备胡 不以物喜 B.不闻天子之诏 无丝竹之乱耳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乃不知有汉 D.成礼而去 结友而别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汉文帝劳军的故事,重点写了他被周亚夫挡在细柳营外的情形。
B.文章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汉文帝威严强势,周亚夫忠于职守、刚正率直。
C.文章用语精准,如用“被”“彀”等词,写出细柳营戒备森严的情景。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将霸上军和棘门军作比,突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军士吏被甲 被:( )(2)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兵:( )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 )
1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已而之细柳军 B.皆布衣之士也
C.称善者久之 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答: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
14.【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 。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点。
15.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两文都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022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
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B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答: 1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4分)
答:
拓展训练
【甲】
蔡义,河内人也。以明经①事大将军幕府。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②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不用。
久之,上诏求能为《诗》者,征义待诏,久不得见。义上疏曰:“臣山东草野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众,然而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愿赐清闲之所,得尽精思于前。”上召见义,令说《诗》。上甚说之,擢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数岁,拜为少府,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取材于《汉书》)
【乙】
吴悌,字思诚,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征授御史。尝出京视两淮盐政,海溢,没民舍,悌先赈之而后奏闻。按④河南,伊王典楧⑤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悌报曰:“殿下,天子亲藩,非悌所敢友。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伊王愈惮之。
夏言⑥当国,与悌乡里。悌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言问其故,徐曰:“俟谈毕,吾以政请。”言为之改容。
(取材于《明史》)
[注]①明经:通晓经书的解说。②逮:及,达到。③擢:选拔,提拔。④按:巡行,巡视。⑤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⑥夏言:明朝政治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乘之 乘:乘坐
B.行能亡所比 亡:逃跑
C.遗书称为友 书:书信
D.悌尝谒言 谒:拜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B.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C.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D.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窃以闻道于先师 所欲有甚于生者 B.愿赐清闲之所 水陆草木之花
C.言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 D.言为之改容 为人谋而不忠乎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蔡义供职大将军幕府时,家境贫寒,却不使用别人为他买的牛车。
B.甲文中蔡义上疏皇帝,希望能把自己关于经书的精细思考全部奉献出来。
C.乙文中吴悌出京巡视两淮盐政,遇海水淹没民舍,他先赈济灾民后奏报朝廷。
D.乙文中典楧想与吴悌为友是因看重他的才能,吴悌不愿与他为友是因惧怕他。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召见义,令说《诗》。
答:
(2)俟谈毕,吾以政请。
答:
备考方略
1.传记类文本会成为中考试卷文本选择的重点之一。传记类文本有故事性,适合中学生阅读理解,传记作品的语言具有典范的文言特色,便于遴选考点,便于编拟考题。
2.从传记类文本的内容与体裁特色来看,概括内容要点、理解人物言行、理解关键句段的含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会是当然的考点。
3.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朗读节奏停顿的标示等无疑是长期的“保留节目”。
4.就当前课标要求和考改趋势看,对思想内容与写法的评价赏析、对人物情感的感受体悟、对文本的拓展迁移,会渐渐成为考查的热点。
5.就题型而言,依然会以填空间答题、选择题、标示题、翻译题等题型为主;要求考生自由发挥,谈感想启示的问答题会多起来。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A 2.D 3.C 4.(1)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 文天祥就要处斩时,仪态特别从容,他对旁边看押的军士说:“我(挽救宋王朝)的事业就此结束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
非士之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是“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身为国家之臣,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可知,“国亡不能救”与“为人臣者死有余罪”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又与前面语意上构成递进关系,也需停顿。所以停顿为: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唐雎和文天祥选择……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述错误。唐雎和文天祥只有文天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而:然而、可是;以:凭借;者:……的原因;徒以:只因为。
(2)殊从容:特别从容;谓:对……说;毕:结束、完成。
【参考译文】
甲: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 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要求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才把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大笑,并将这件事搁置一边。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 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身为国家之臣,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弘范认为他讲义气,派人将其护送至京师。
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前面不改色,对旁边的吏卒说:“我的使命完成了。”向南叩拜而死。
(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5.B 6.D 7.D
【解析】5.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有误,“故不错意也”,意思是所以不在意。错:通“措”,放置;
故选B。
6.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以:介词,把/介词,用;
C.于:介词,从/介词,在;
D.之:均为代词,指董宣;
故选D。
7.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可知,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强迫他给湖阳公主磕头;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谁不震惊害怕的。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8.A 9.D 10.B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有误,句意:驻军在霸上;军:驻扎诗文意思。
故选A。
9.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以:介词,来/介词,因为;
B.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D.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选文中汉文帝并非“威严强势”。
故选B。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1.被:同“披”,穿着;兵:兵器;谢:道歉 12.B 13.(1)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
(2)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14. 信守军规、从严治军(忠于职守)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15.C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2)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兵:兵器;
(3)句意: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例句“不闻天子之诏”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A.动词,到,往;
B.助词,的;
C.结构助词,虚指,无实义;
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
故选B。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至(到)”要理解正确;
(2)句中要注意重点词“而(但),以(凭借),徒(只),以(因为)”要理解正确。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与把握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知,军中戒备森严,可见周亚夫治军严谨;结合“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皇帝到了军营,没有将军的军令也不得入营,可见周亚夫治军恪尽职守,令出如山;结合“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皇帝进了军营也必须按照将军的军令下马徐行,且周亚夫也只以军礼参见他,可见周亚夫治军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据此可知,周亚夫彰显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这一特点;
结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不畏强暴,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使得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而“不辱使命”;据此可知,唐雎也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特点。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将汉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长驱直入受到将士的欢迎与汉文帝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不得入形成鲜明的对比;故【甲】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霸上及棘门军的表现,目的是与细柳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 “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丙】居住在天下这么广阔的空间,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一个人独自走这条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压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022威海】
【答案】8、C 9、D
10、(1)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11、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
拓展训练
【答案】1.B 2.C 3.B 4.D 5.(1)皇上召见蔡义,让他讲论《诗经》。
(2)等他们谈完后,我再请教为政之道。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德行才智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相比之处。亡:同“无”,没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众人看见新服宫袍,争着上前赞誉他,我却站着不进去。
“竞前誉之”点明“众见言新服宫袍”后的行为,“悌却立不进”点明吴悌的行为;
故断为: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故选C。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向/比;
B.均译为:的;
C.代词,他/加强语气的助词;
D.被/替;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根据乙文中“惮悌,遗书称为友”可知,典楧想与吴悌为友是因惧怕他;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上,皇上;令,让。
②中重点词语有:俟,等到;毕,完。
【参考译文】
【甲】蔡义是河内人。因为通晓经书的解说供职大将军幕府。家里很穷,经常步行。钱财礼品比不上其他人,众门下中有好事的人凑钱给蔡义买了一辆牛车,让他乘坐,他不用。
过了很久,皇帝下诏寻求能精通《韩诗》的人,征召蔡义待诏,很久没能进见皇帝。蔡义上疏说:“我是山东田野的平民,德行才智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相比之处,容貌也赶不上众人,但却没有拋弃人伦,是因为我私下向先师学习了道义,托身于经术。希望陛下赐给清静安闲之处,得以把关于经义的精细思考全部奉献出来。”皇上召见蔡义,让他讲论《诗经》,皇上听了很满意,提拔他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宫教授汉昭帝。几年后,被任命为少府,又迁升御史大夫,代替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乙】吴悌,字思诚,是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考入进士。征为授御史。曾经出京视察两淮的盐政,海水满溢,淹没了民舍,吴悌先救济他们然后再启奏。巡行河南,伊王典楧骄傲蛮横,忌惮吴悌,送了书信书称吴悌为朋友。吴悌回信说:“殿下,是天子亲藩,不是吴悌所敢称为朋友的。吴悌是天子宪臣,不是殿下所得的朋友。”伊王更加忌惮他。
夏言治理国家,和吴悌是同乡。吴悌曾经拜见他说,众人看见新服宫袍,争着上前赞誉他,吴悌却站着不进去。夏言问他什么原因,吴悌慢慢的说:“等他们谈完后,我再请教为政之道。”夏言听了被他的话改变了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