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有道理-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寓言故事有道理-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寓言故事有道理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愚公移山》《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文体小贴士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戴,通常使用比喻性的故事未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寓言通常带有讽刺或劝解性,通过简单的故事未传达深刻的道理和窝意,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治干练。寓言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表现手法。
窝言的特点包括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制性和故事情节的虚构性。它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中,作者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未描绘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讽刺或劝解的效果。同时,寓言也常常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植物或无生贼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考题阵营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 留 十 余 岁 竟 不 降 下 可 谓 守 节 臣 矣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友人惭,下车引之
B.子为父死无所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答: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答:
(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jiù 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5.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6.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 【指出通假】具答之(同“俱”,详尽、全部)
一词多义 帝感其诚 (2) 【借助工具书】 ①诚心,真诚;②确实,的确;③果真,如果;④诚信。
公诚愚矣: (3)
词类活用 明日朝 (4) 【同类现象】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7.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以刀劈狼首(《狼》)
8.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答:
(2)何为以公名之?
答:
9.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 实 组 (甲文) 依据一:愚公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愚公相信人力无穷,从“① ”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 真 组 (乙文) 依据: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② 的用意。
探究结论:③
(2024上·江苏镇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④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曾参杀人》)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费:鲁国的地名。③同名族:同姓同名。族,指姓氏。④杼:织布机的梭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 ②国人道之( )
③投杼逾墙而走( )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 ②其母尚织自若也。
答: 8.①这是两则传闻变谣言的寓言故事。【甲】文中的谣言产生于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乙】文中的谣言产生于 。
②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
(2024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其人舍然大喜 舍:( )(2)因往晓之 晓:( )(3)及其家穿井 及:( )
10.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因往晓之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宋之丁氏 D.有闻而传之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人曰:“奈地坏何?”
答: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答:
12.下面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与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是一致的。
B.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我们应该肯定【甲】文杞人忧天者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C.【乙】文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D.【乙】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一句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13.《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换个角度看,误会的产生与“丁氏”“传之者”“国人”都有关。你认为他们的原因是什么?
答: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④其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⑤十倍矣。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不遑:无暇,没有闲暇。④惜:痛惜,惋惜。⑤直:同“值”,价格。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中的“过”本义是“经过”“时间过去”,引申为“访问”“超过”“责备”等,在此处取“超过”之意。
B.“我闻有凤凰久矣”中的“闻”与“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意思相同。
C.“经”有“经过”“经历”“治理”等义项,“经宿而鸟死”中的“经”应为“治理”之意。
D.“方将欲献楚王”中的“方”和“方欲行”(《狼》)中的“方”意思相同。
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召而厚赐之
A.学而不思则罔 B.有闻而传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切问而近思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B.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C.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D.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5.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阅读讨论会。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阳阳:文中过路人听信担山鸡者的话,错把山鸡当成凤凰,闹出了笑话。小文:这篇文章和《穿井得一人》都写到了国君。我觉得《穿井得一人》中宋君对于谣言的态度是向丁氏求证,本文中楚王则① ,留下了千古笑柄。瑶瑶: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态度不一样,警示我们:② 。
备考方略
一、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特点
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来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特点和常见的主题,例如劝善惩恶、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寓言故事的常见手法,例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二、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和寓意
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是备考的重点。学生需要熟悉每个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进行思考和领悟,以便更好地体会故事的
深层含义。
三、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式
寓言故事的词汇和句式也是备考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积累常见的词汇和句式,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文语法和句式,例如倒装、省略、被动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意和结构。
四、多做模拟题和真题
做模拟题和真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做题,学生可以了解考试的形式和难度,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在做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并按照要求作答。同时,还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和书写规范等细节问题。对于做错的题目,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D 3.(1)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2)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来引诱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设立条件(来劝降苏武),他最终不答应。 4.同: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
异:愚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武留十余岁”与“竟不降下”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可谓守节臣矣”是对其评价;
故断为: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指元方;
B.介词,替\介词,被;
C.动词,苦于\使动用法,使……痛苦;
D.动词,出使\动词,出使;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到。尾,边。
(2)乃,于是。设,设立。终,最终。不听,不答应。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智慧的长者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5.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6. 同“返”,返回 诚心,真诚 确实,的确 上朝 7.C 8.(1)你太不聪明了!(2)你(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9.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修明内政(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 愚公不愚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分析,“傍邻闻之”中“傍邻”是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之”后断句;“以臣为愚”中省略了主语,“以……为愚”是谓语,“臣”是宾语,故在“愚”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可断句为: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始一反焉”句意:才往返一次。结合释义方法【指出通假】可知,“反”同“返”,返回;
“帝感其诚”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①种释义,诚心,真诚之意;
“公诚愚矣”句意:你(老人家)确实够傻的。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②种释义,确实,的确之意;
“明日朝”句意:第二天上朝。结合释义方法【同类现象】可知,“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之意。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把;
A.介词,凭借;
B.介词,因为;
C.介词,把;
D.介词,用。
故选C。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甚(很),惠(聪明)”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何为(为什么),名(起名,命名)”要理解正确。
9.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内容。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结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可知,管仲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是借解释地名来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借以让齐桓公修明政治;据此得出结论,两文中的愚公都不愚。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2024上·江苏镇江·七年级统考期末)
【答案】6. 从井里取水 讲述 抛,丢下 大腿 7.①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②他的母亲还是泰然自若地织布。 8.(1)假话被重复多次,会让人信以为真(意思对即可)
(2)①对于传闻,应当谨慎地考察一下,看它在理性上是否讲得通。
②众口一词,真假颠倒,危害性更大。
③人言可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全国都的人都讲述着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投:抛,丢下。
(4)句意: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股:大腿。
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
(1)第一个“闻”指消息;若此:如此。第二个“闻”指知道。
(2)其,他的;尚,还;自若,和原先一样。
8.①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结合乙文“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可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乙文中的谣言产生于:假话被重复多次,会让人信以为真。
②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言,后来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可见,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听为虚,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人了,人们不了解真相事实就去告诉曾子母亲,曾母在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她不信,听到第二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依然不信,“尚织自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分析,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
两文都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其是否真实。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都的人都讲述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2024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末)
【答案】9.(1)舍:同“释”,消除(2)晓:告诉(3)及:待,等到 10.C 11.(1)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2)住在国都的人谈论(讲述)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12.A 13.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1)句意:那人释然而开心。舍:同“释”,消除。
(2)句意:因此就去劝他。晓:告诉。
(3)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因此就去劝他。之:代词,指杞人。
B.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之:代词,指事情,情况;
C.句意:宋国有个姓丁的人。之:助词,的;
D.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消息。之:代词,指丁氏所说的话。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其:那;奈……何:怎么办。
(2)道:讲述;之:代词,指这件事;闻:听说,知道。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有误。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丁氏”角度来看,他是消息的源头,造成误会的原因在于“得”与“人”是多义词,“得”有“得到”和“节省”的意思,“人”有“一个人”和“一个劳动力”的意思。他在和别人讲述事情时,没有把话说清楚。
从“传之者”角度来看,他是消息的传播者,但是他没有去质疑、验证事件的真相便开始传播。
从“国人”角度来看,他们是消息的接收者,在接收消息时没有进行辨析与溯源,盲目听信。
【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呢 ”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 ”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 ”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乙】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拓展训练
【答案】1.C 2.B 3.C 4.路人无暇痛惜那些(浪费的)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楚王。 5. ①听信传言,误以为路人买凤凰献给自己,重重赏赐了他(概括情节即可) 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甄别(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经宿而鸟死”的意思是;经过一夜这只山鸡就死了。经:经过。这里理解为“治理”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召而厚赐之”的意思是:把那个人召进宫来并且大大地奖励了他。而:连词,表顺承。
A.“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只读书却不肯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而:连词,表转折,却。与示例中“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不同;
B.“有闻而传之者”的意思是: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而:连词,表顺承。与示例中“而”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而:连词,表修饰。与示例中“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不同;
D.“切问而近思”的意思是:恳切地提问并且多思考当前的事。而:连词,表并列,并且。与示例中“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不同;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
“国人传之”中的“国人”是主语,“传之”做谓语和宾语,“国人传之”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遂”通常用于句首,因此“遂”的前面应断开;句意:楚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情,都觉得那只是真的凤凰而很贵重,适合献给楚王。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遑:无暇,没有闲暇。惜:痛惜,惋惜。其:代词,他。惟:只。恨:遗憾。不得:不能。以:把。“不得以献楚王”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不得以(之)献(于)楚王。
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本文“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可以看出,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因此留下了千古笑柄。宋君对待谣言是将信将疑,亲自派人去调查,弄清了事情真相;楚王则偏听偏信以致留下笑柄,这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弄清事情真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担着山鸡的楚国人,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挑担的人骗他说:“这是凤凰啊!”路人说:“我很久之前就听说有凤凰这种鸟,今天让我见到真正的了,你卖不卖阿?”那个人说:“可以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对方还不卖,他提高一倍的价格,对方才把山鸡给他。正要将这只“凤凰”献给楚王的时候,经过一夜这只山鸡就死了。路人无暇痛惜那些(浪费的)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楚王。楚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情,都觉得那只是真的凤凰而很贵重,适合献给楚王。后来被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楚王对他想要进献给自己凤凰而感到很感动,把那个人召进宫来大大的奖励了他,价值要比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十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