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记见闻-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写景状物记见闻-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写景状物记见闻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活板》
文体小贴士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叙事如《桃花源记》;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抒发情怀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有带科学色彩的。
类别
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主要用于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
笔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考题阵营
(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强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百废具兴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以览观江流之胜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答: 5.【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 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 ,【乙】文之“乐”是 。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有所语 语:告诉 B.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C.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D.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足肤皲裂而不知 B.左臂挂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与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树 D.何处无竹柏 水何澹澹
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9.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 )
A.景色之美 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 D.贬谪之苦
(2023·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10.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答: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答: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醉翁亭记》有删改)
14.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表涕零
C.太守归而宾客从 男有分,女有归
D.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答: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答: 19.“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20.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樾,树荫。②解箨(tuò):脱壳。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
(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港之上芳树丛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 2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甲】文第④段为何要描写清冷幽寂的环境?
答: 25.【甲】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乙】文中“池如镜,如奁初启然”写出了池水 的特点。
(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l)予观夫巴陵胜状( ) (2)心旷神怡( )
27.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滕子京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范仲淹的文字:
28.结合本文主旨特点,写出你在文章写作立意方面获得的启示。
(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9.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1.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①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②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③居④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⑤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华:通“哗”,这里指宣扬。②称(chēnɡ):衡量。③权:这里是计较的意思。④居:职位。⑤刻下:对下苛刻。
3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不掩君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不私乎内 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3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
(2)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答: 3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睹 贤 不 居 其 上 受 禄 不 过 其 量 不 权 居 以 为 行 不 称 位 以 为 忠
3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乙】文“顺则进”中的“进”指“__________”,“否则退”中的“退”指“__________”。(请用【甲】文中相关原文回答)
(2)【乙】文中的“忠臣”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①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②,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③,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④不得黔⑤。彼二圣一贤⑥者,岂不知自安佚⑦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⑧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闻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节选自韩愈《争臣论》②)
【注释】④闵:同“悯”,忧虑。②乂(yì):治理。③孜孜(zī)矻矻(kū):勤谨不已的样子。④突:烟囱。⑤黔:黑。⑥二圣:指夏禹和孔子。一贤:指墨翟。⑦佚:安乐,安逸。⑧阳子:即阳城,任谏官五年。⑨《争臣论》:争,读zhèng,后作“诤”。争臣,是指向君主直言进谏的大臣。韩愈写此文对阳子进行讽喻。
3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或异二者之为( )(3)死而后已( ) (4)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答: (2)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答: 3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若 果 贤 则 固 畏 天 命 而 闵 人 穷 也 恶 得 以 自 暇 速 乎 哉
39.乙文中说“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甲文中哪两句话阐述了同样的思想?(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40.甲文中范仲淹认为“古仁人”与课文中的“迁客骚人”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乙文中韩愈为什么认为阳子不贤?
答: (2023·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①,至是始芳。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②,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节逸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
【注释】①稽雪:这里是积置,②磊落:众多而错杂的样子。
4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茅出涧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为松谷庵旧基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循溪东西行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D.至是始芳 斯是陋室(《陋室铭》)
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答: (2)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
答: 4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 循 溪 下 溪 边 香 气 袭 人 则 一 梅 亭 亭 正 发
4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用“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用“A , B ”极写水波壮阔。【乙】文用“C ”和“D ”写出青龙潭水势特点。(ABCD请用原文回答)
【2023辽宁育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人名)始印五经,已③后典藉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④,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⑤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⑥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⑦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⑧之;药稍镕⑨,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⑩布印,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 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 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 所得,至今宝藏 。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用雕板印刷。③已:同“以”。④毕昇: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⑤钱唇:铜钱的边缘。⑥和(huò):混合。⑦范:模子。⑧炀:烘烤。⑨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自:另自, 另外。具:准备(好了)。 更互:交替,轮流。 帖(tiè):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燔(fán):烧。 讫(qì):完结。 殊:根本。 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宝藏(cáng):珍藏。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火烧令坚
(2)持就火炀之
(3)有奇字素无备者素: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密布字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B.以备一板有重复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布衣毕舁,又为活板 不足为外人道也
2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限三处)。
其法:用 胶 泥 刻 字 薄 如 钱 唇 每 字 为 一 印 火 烧 令 坚。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26.下列六个句子分成四组,全能体现活板“活”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自冯瀛王(人名)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③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印,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④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⑤用讫再火令药馆,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拓展训练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2.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余独缘涧石而进 缘:___________(2)踞潭边石上 踞:___________
(3)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跻:___________(4)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 陟: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
答:
(2)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答:
4.《游九鲤湖日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在上面文段中,采用什么顺序来记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清水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①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云深,兽迹不交。隍②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③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④。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⑤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⑥,更为胜地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⑦,谓之清水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九》)
【注释】①乘:凌越。②隍: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③结:聚集。禅栖:修禅隐居。④刹灵之图:有旛柱的佛塔。图:即浮图,指佛塔。⑤神心:神灵之心。妙远:高远。⑥效深:同深,等深。⑦清泠:清凉。洞观:清晰明澈。
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B.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C.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D.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南流西南屈(折道,转弯 ) B.上承诸陂散泉(承载)
C.更为胜地也(最好) D.其水历涧飞流(经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答:
(2)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答:
4.通读选文,梳理行文脉络,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________→介绍清水的走向与险奇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是什么?(选用选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答:
6.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备考方略
一、了解记事类文体的特点
记事类文体是中考文言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篇目。这类文体通常以叙述事件、记录事实为主要内容,强调事件的起承转合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二、重点掌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记事类文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备考的重点。学生需要熟悉每个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情节的转折和高潮,以及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变化。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如何通过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三、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式
记事类文体的词汇和句式也是备考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积累常见的词汇和句式,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文语法和句式,例如倒装、省略、被动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意和结构。
四、多做模拟题和真题
做模拟题和真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做题,学生可以了解考试的形式和难度,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在做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并按照要求作答。同时,还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和书写规范等细节问题。对于做错的题目,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注重实际应用
学习记事类文言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应用。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记事类文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这类文言文的要点和精髓。
综上所述,中考文言文记事类文体的备考需要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多做模拟题和真题以及注重实际应用等方面。通过科学的备考策略,可以更好地掌握记事类文体的要点和精髓,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 同“俱”,全、都 这样 胜景
被贬官 3.B 4.(1)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2)流到赤壁的下面,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 5. 豁达乐观 爱国爱民的情怀 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清河张君梦得”是主语,“谪居齐安”是动宾结构,在剧中做谓语和宾语,通常主语和谓语中间要断开,因此“清河张君梦得”后面要断开;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故断句为: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都。
(2)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是:这样。
(3)句意: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胜:胜景。
(4)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谪:被贬官。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来/介词,把;
B.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C.代词,代指长江/副词,或许;
D.名词,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动词,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是宾语前置句。归:归依。
(2)至:到。之:助词,的。下:下面。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相若:相似。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和古仁人不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
乙文作者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综合以上即可知,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甲文的“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结合乙文“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乙文的“乐”是“自放山水之间”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答案】6.A 7.C 8.D 9.B
【解析】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故选A。
7.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
C.于:均为介词,在;
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
故选C。
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其,他们;两膝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故选D。
9.考查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A.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描写景色之美,甲文未涉及“景色之美”;
B.甲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是朋友一起出游共读之乐;乙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与朋友一起赏月漫步之乐;
C.“赏水之趣”两文均未涉及;
D.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甲文未涉及“贬谪之苦”;
故选B。
【参考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23·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0.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11.B 12.①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②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 13.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醉翁亭记》中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处理政事不废驰。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意思对即可)
【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的意思是: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而”表示转折标志性词语,“何也”,有疑而问。据此断句为: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数量词,几个/动词,计算
B.介词,把/介词,把
C.名词,害处/形容词,败,疲困
D.形容词,简明/动词,挑选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l)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往来:来来往往;绝:断。
(2)无:没有;遗:消遣;因:因此;取:拿;旧案:以前的案件、档案;反覆:反复;观:察看。
1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文章侧重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从政理念。
从【乙】文“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知,欧阳修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态度。可知,欧阳修以民为本,侧重宽简的从政理念。
【参考译文】
【甲】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文:欧阳修生性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凡是去做过官的几个地方,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安逸生活。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而让人民受害。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4.D 15.野花开放,有一股(或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阴。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命名/出名、有名;
B.居高面下/面对;
C.回去/女子出嫁;
D.以……为乐/以……为乐;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芳,花;发,开放;秀,茂盛;繁阴,浓密的绿阴。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6.A 17.C 18.(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9.自豪、自得 20.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以……为乐”的意思;
B.为,是/认为;
C.所以/原因,缘故;
D.对待、相待/遇到;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
B.代词,他们/表反问语气,难道;
C.代词,代指百姓/代词,代指愚公;都可翻译为“他,他们”;
D.治理/对、向;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乐:欢乐;述:记述;以:用。
(2)饥寒:指遭受饥寒;哀:感到哀伤;悲:感到伤悲。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前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却能够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能够与百姓共同饮酒作乐,同时还能够在清醒后用自己的文字记述这件事。文章全篇只在结尾处采用设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太守就是自己,表明其补单陶醉于山水美景、宴酣之乐,更沉醉于自己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感。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遭到贬谪后,以民为本,使得滁州政事修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外出游玩,其中他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根据乙文“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可知,乙文认为要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根据“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可知,乙文提出治国者对待子民,要如同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般,对百姓的饥寒与劳苦感同身受。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21.(1)穿透 (2)向北 22.B 23.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4.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落寞、孤寂、凄凉。 25.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平静、明亮、澄澈、透明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透。
(2)句意:(我们)从云阳洞口向北走四十步。北:向北。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看到的、听到的景物/结构助词,的;
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C.代词,它/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D.介词,作为/介词,对、向;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作者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内心为之喜悦;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清”直接点明潭水清澈的特点。
乙文“池如镜,如奁初启然”意思是:池潭像镜子,好像镜匣刚刚打开一样。将池水比作刚刚打开的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池水平静、明亮、澄澈、透明。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参考译文:
(我们)从云阳洞口向北走四十步,就到了一处小港。小港的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沿着小港向西行,竹篱映照在水中,古老的房屋高高低低。当时刚下过一阵稀疏的雨,新笋脱壳,蔷薇盛开,听不到人的说话声。只能听见山间的鸟儿叫晴,草中的青蛙鸣叫罢了。村庄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石头山峰,就像一个大钟覆盖在地上。山峰的南面不能行走,向下看可以看见百尺悬崖,石壁环绕着池潭,石壁像佩玉,池潭像镜子,好像镜匣刚刚打开一样。
(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答案】26. 好 开阔 27.语言简洁,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28.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文不是单纯写山水,而是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在了议论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全文的境界。启示:立意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答案不唯一)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好、美好;
(2)句意为: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旷:开阔。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意思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这几句简洁明了、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28.本题考查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启示能力。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成败的关键。我们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的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不应单一的、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能从多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答案】29.B 3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31.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解析】2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的的“可”是大约,不是“可以”;“日光下澈”的“澈”是穿透,不是“清澈”。
故选B。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清(冷清)、居(停留)、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探山访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叙写作者初见小石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因此,作者写清潭中的游鱼,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32.D 33.(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一起)呢?(2)君主在位就不侍奉太子,国家危难就不结交诸侯。 34.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35.(1)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乙】文中的“忠臣”具有(敢于进谏/选贤举能/有自知之明/刚正不阿/不计功名/宽以待人/忠贞不贰/洁身自爱)的品格(写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快乐/以……为快乐;
B.因为/凭借;
C.过失/犯过错;
D.都是“偏爱”;
故选D。
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微(如果没有)、斯(这)、归(归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事(侍奉,侍服)、交(结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的意思是: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35.(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中“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句的意思是: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进”指的是立身朝廷,“退”指的是辞官。结合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句可知,乙文中的“进”指的是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乙文中的“退”指的是甲文中的“处江湖之远”。
(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乙文中“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句说的是敢于进谏。“选贤进能,不私乎内”句说的是选贤举能。“称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句说的是有自知之明。“不媕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句说的是刚正不阿,不计功名,忠贞不二,洁身自爱。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行为怎么样?”
晏子回答说:“不掩饰君主的过错,劝谏于君主之前,不在外面喧哗;选拔贤人推举能人,不私下偏向内亲;称量自身才能而居官位,计量自身才能接受俸禄;看见贤人就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也不超过贤人的数量;不以权力占据作为行动纲领,不称量位置高低作为忠诚;不掩盖贤人并隐瞒他们的长处,不刻薄对待下级以谀奉上级;君主健在不侍奉太子,国家危险不结交外国诸侯;遇顺境就进身朝廷,遇逆境就隐退,不与君主作邪恶之行。”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答案】36. 探求 或许 停止 实在,确实 37.(1)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2)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 38.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3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0.第一问:“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
第二问:阳子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
【解析】36.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
(3)句意:到死才停止。已,停止。
(4)句意: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诚,实在,确实。
3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亦,也。(2)听,听清。明,看明。得,得以。安,安全。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根据句意“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可知,答案为: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39.考查筛选信息。
乙文“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这两句话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济世思想。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就为百姓担忧;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两句话同样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济世思想。
40.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问:根据甲文中的“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得:“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
第二问:根据乙文中的“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闻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可知,韩愈认为阳子不贤的原因是阳子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就为百姓担忧;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平,人民得不到治理;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勤谨不已,到死才停止。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耳目对人来说,耳管听,眼管看,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圣人贤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圣贤的身体。再说阳先生要不是贤人,那就应该被贤人所遣使来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
(2023·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答案】41.C 42.(1)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
(2)抵达青龙潭,这是一乱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 43.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44.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势既雄壮 奔流乱注
【解析】41.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出现\状语,在国外;
B.动词,是\介词,对,向;
C.动词,行走\动词,行走;
D.代词,这里\动词,表判断;
故选C。
4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过,渡过。五水,五条溪水。则,就是。
(2)抵,抵达。更,又。会,汇合。
43.考查断句。
句意: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44.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和第二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为:水流浩荡,无边无际。这句话极写水波壮阔。
第三空和第四空:“势既雄壮”突出了潭水水势雄壮的特点。“奔流乱注”突出了潭水水势湍急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远山,吞下了长江,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又前行,到鲤鱼石;再往前行,是白龙池。总计走了十五里路,一座茅庐出现在涧水边,这是松谷庵的旧址。再走五里路,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山谷严寒到处积雪,到这里才开始有花香芬芳。抵达青龙潭,这是一乱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白龙潭,气势既雄壮,又有突兀的大石,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着,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观。
【2023辽宁育才一模】
22.
【答案】(1)令:使,让。(2)就:靠近。(3)素:平常,平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用火烧使它坚硬。令:使,让。(2)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3)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常,平时。
2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乃:连词,于是,就/动词,表判断,是;B.以:连词,用来/介词,把;C.则:连词,都意为“就,就是”;D.为:动词,发明/介词,向、让、给;故选C。
24.
【答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意为: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用胶泥刻字”是对“其法”的整体介绍,后停顿;“薄如钱唇”是对“刻字”外形的补充说明,后停顿。综上,该句停顿为: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5.
【答案】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料的文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以:用;木理:木头的纹理;高下不平:高低不平;兼:又。
2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句意: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该句意在说明雕版印刷的发展,不能体现活板“活”的特点;②句意: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能体现活板“活”的特点——取用灵活;③句意: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该句点明活版印刷速度之快,能体现出活板“活”的特点——印刷灵活;④句意: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该句点明活版印刷字体种类多样,使用方便,能体现出活板“活”的特点——字印数目灵活;⑤句意: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该句点明活版印刷使用方便,简便卫生,能体现出活板“活”的特点——拆板灵活;⑥句意: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该句点明活版字模的下落以及珍贵程度,并不能体现出活板“活”的特点;故选B。
参考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书籍。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它的办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板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它们。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拓展训练
【答案】
1.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需要断句处的内容: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是山涧右边这条道路的尽头了。然后依据关键标志断句:下,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断句的标志之一,可断;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耸起,断句的标志之二,可断;回,回来,动词,断句的标志之三,结合句意,可断。正确标点为: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2.(1)沿着,顺着。(2)蹲坐,蹲在。(3)登,上升。(4)陟:登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里可能含义不同,要依据句意来理解词义。
3.(1)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象瓮口一般。(2)(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不离篇”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句中的实词和虚词要逐一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含义要翻译准确,这是中考重要的得分点。第(1)句:瀑,瀑布。夭矫,形容姿态的伸展屈曲而有气势,这里比喻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覆,覆盖。第(2)句:深,深险。绝,断绝。幽峭,幽深险峭。极,极点。
4.(1)我独自进入涧中看到山崖间两条瀑布与阳光相映的美丽景象。(2)我从山涧下看到两侧峡谷幽深险峭和泉流急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试题要求分别概括两个层次内容,要注意“概述”两个字哦,也就是对两个层次的内容加以提炼,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为答案。
5.(1)空间顺序 (2)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
【解析】本题考查游记的写作技巧。凡是游记都有一定的顺序,或是时间顺序,或是空间顺序。从文段内容看,作者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
参考译文:
刚到达山涧底下,芳叔急着离开峡谷,坐在峡口等待,不再进去。我独自沿着涧中的石头进入(峡中),蹲在水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象瓮口一般。朝阳正悬在山崖顶上,和颓落下的水波、急速冲出的波浪相映,光晕掩映,光辉流动。(我)(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观看(这道美景),不能忍心离开。
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是)山涧右边这条道路的尽头了。向左望去,有木板高架在水边高耸的大石边、突兀出来的断裂石阶上面,涉水横渡过去,可以攀援而上。于是(我)涉过山涧到了左边,(这里)就是五漈之石门了。两边的山崖到了这里,崖壁紧凑在一处,只留一线(空隙),想要合拢却没有合拢,想要分开却不曾分开,(峭壁的)下奔涌着急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云的影子。人攀援登上了这个地方,就像是猕猴野猿的样子,寒风吹过来,(使人)感到寒冷,几乎要掉下去了。自四漈过来(这里),(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二)清水
1.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晓句意(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面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二要剖析句子的结构;三要准确做出选择。
2.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B项中的“承”是“承接”之意。
3.(1)瀑布的水汽和溅起的水花在山谷中混合,都看不到潭底。(2)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较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注意“隍”“合”“视”的意思;翻译第(2)句的时候,注意“其”“历”“清泠”“洞观”“谓”的意思。
4.说明清水的出处(水源) 描写清水两岸的石壁 解释清水得名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梳理文脉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给出项的内容和结构去补写空白处的内容。
5.胜处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审题的力度,尤其是“评价”一词,能够体现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的词语只有“胜处”一词。
6.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要抓住选文中的关键词句,扣住“喜爱”“赞美”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黑山在河南修武县的北方,白鹿山的东面,是清水的源头。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积蓄的多了便成为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弯曲纡回。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水声像雷声一样,震动整个山谷。清水两侧的石壁很高,深入云层,连野兽都不能来到这里,瀑布的水汽和溅起的水花在山谷中混合,都看不到潭底。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面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有碧竹松柏的胸怀,可以和神心一样深奥悠远;有仁爱智慧的本性,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一样深,这更加是最好的地方了。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