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
课文理解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 ,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书写指导
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得窄而长,的第六笔是横折钩,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的内容?
课文先写( )的情景,
再写( )的情景,
最后总结写( )。
上学的路上
上课中和下课后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课文理解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玩耍的情景。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说明孩子们生活得很幸福,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同时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学习生字
停 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亭字上下要写紧凑,中间冖的横稍长、上边没有点。
停
tíng
结构:左右
组词:停止 停滞不前
造句:一辆小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音序:T 部首:亻
学习生字
结构:左右
组词:寂静 风平浪静
造句:同学们正在安静地看书。
音序:J 部首:青
书写指导:左右都要窄一些,争字扁框内有一横右边要出头、中竖上边不出头。
静
jìng
安 静
自学提示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理解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学生不同方式向小鸟打招呼,有的……有的……有的……向老师问候的画面,以及敬礼的样子。
绒
róng
yóng
( )
( )
摔
suāi
shuāi
( )
( )
装
zuāng
zhuāng
( )
( )
粗
chū
cū
( )
( )
选一选
早晨 绒球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安静 停止 孔雀 粗壮
读一读
打 扮
坪 坝
汉 族
鲜 艳
飘 扬
摔 跤
凤尾竹
洁 白
bà
hàn
yàn
bàn
yáng
shuāi jiāo
fèng
jié
朗 读
dú
读一读
飘扬
凤尾竹
洁白
装
妆
1.各民族代表穿着鲜艳的服( )走进会场。
2.妈妈正在化( )。
静
敬
3.我们要尊( )老人。
4.教室里( )悄悄的。
装
妆
静
敬
辩一辩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整体感知
初步交流:
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生字
结构:左右
组词:粗糙 粗茶淡饭
造句:小明长得比较粗壮。
音序:C 部首:米
书写指导:左边比右边要高一些,且字窄框内有两横,最下边一横要长。
粗
cū
粗 壮
学习生字
结构:左右
组词:人影 如影随形
造句:我们在大树的影子下乘凉。
音序:Y 部首:彡
书写指导:景字要写窄、上下要写紧凑,右边三撇上下排列、下撇要长。
影
yǐng
影 子
精读感悟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自学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
2.想一想,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学校有什么不同?
第一自然段
绒球花
太阳花
第一自然段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多音字
好
hǎo(好像)
hào(好奇)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
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
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理解词语
指粗大而结实。
【鲜艳】
【打扮】
【绚丽多彩】
【好奇】
【招引】
【粗壮】
【枝干】
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鲜明而美丽。
吸引。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浅析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