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6:19:3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
(2)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
2.漫步太空
国防实力
国际地位
载人
航天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翟志刚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其他: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
“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进代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百花齐放
红岩
莫言
1.中国的核事业创建于1955年初,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材料表明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目的是( )
A.发展科学技术 B.增强国防力量
C.维护民族独立 D.稳定国际局势
B
2.(2022济南)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C
3.(2022枣庄改编)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B
4.(2023哈尔滨)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钱三强
A
5.(2022成都)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D
6.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这样评价2012年度文学奖的中国籍获奖者: “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他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这位获奖者是( )
A.海明威 B.莫言
C.余秋雨 D.袁隆平
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走进历史,整理历史知识]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国防科技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99年11月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8年9月
2021年6月
[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影响]
(2)下图真实记录了新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总结历史,探究历史真谛]
(3)结合上述重大成就和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
时间 国防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
(2)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人员的钻研、探索和艰苦奋斗;国家的大力支持;等等。
8.某同学搜集了三幅《人民日报》号外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空军装备的更新 B.农村产业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文教事业的繁荣
C
9.(2023揭阳期末)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说明,“两弹一星”的研发( )
A.标志着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B.使我国从此跻身强国行列
C.带动其他领域科技的发展
D.体现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D
10.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1970年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20年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采集了月球土壤样本。由此得出的正确解释是( )
A.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B.中国科技普及成就显著
C.中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
D.航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A
11.下面是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的科技发展得益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B.②时期取得的成就是“一五”计划的成果
C.④时期取得的成果是“两弹一星”
D.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得益于改革开放
C
12.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此可知,他( )
A.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C.艰苦朴素、乐观自信
D.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A
13.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D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6年8月 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20年12月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材料二 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 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在这个火红年代,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奉献、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航天工程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用史实说明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答案:(1)攻克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怀并对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制定发展科技的计划。
(3)史实: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说明:袁隆平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 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称为“523”项目。
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研发抗疟疾药物的任务,屠呦呦担任研究组组长。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
自1969年起,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超过2 000种的中药,但初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后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从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380多次试验,产生190多个样品后,终于在191号样品中发现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成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请你围绕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青蒿素成功的原因,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示例)观点: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勤勉实干的努力、博采众长的胸怀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基础。
论述:屠呦呦及其团队积极翻阅古籍,遍寻方药,拜访老中医,历经多次试验,多方收集汇集整理资料。他们不惧艰难、博采众长、吸古纳今,是取得此项成果的重要原因。
因此,科研的成功与科学家的努力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勤奋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基。(共15张PPT)
第六单元综合 阶段训练
1.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请问这霹雳巨响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A
2.某电影讲述了一个50多年前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中国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3.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C
4.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B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5.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图,中国科技研究在改革开放前注重国防建设,改革开放后注重国计民生。对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相似之处判断正确的有( )
C
①都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②都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③都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④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屠呦呦因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反映出我国( )
A.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首位
B.注重鼓励科技创新
C.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D.善于吸收科技革命成果
B
7.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购物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 )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只能凭借票证购买物品
1983年 北京出现中国第一家超市
1992年 电视购物成为新的销售方式
1996年 中国出现了第一宗网络购物
2008年 手机购物等迅速崛起
A.奢侈享乐之风成为潮流
B.人民消费模式不断革新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人均国民收入逐渐提高
8.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 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B
9.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C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10.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下面是八年级(1)班围绕“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行的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讲述生活变迁]
材料一 如图
图一 票证 图二 商场货物琳琅满目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和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的变化。
答案:(1)经济体制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物质生活发生的变化: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
[探寻变迁根源]
材料二 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部分)
支出项目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54.2% 35.7% 35%
交通通信支出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8.8% 12.1% 12.7%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这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消费结构也长期处于升级状态。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2)变化:食品支岀逐渐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和文教娱乐支出明显上升。原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
[见证新型蝶变]
材料四 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得到加强,公交费用支付可以扫二维码,手机小程序可以及时获知公交车到站信息,这些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请举身边的例子说明交通运输业发展对你生活的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言献策。
答案:(3)趋势: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得到加强。举例:高铁(或飞机)的开通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 间,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等。(共30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   ,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   ,服饰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   问题 讲究   、粗细搭配,
   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布票
丰富多彩
温饱
营养均衡
绿色食品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   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消费 主要为衣、食消费 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优化。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面积
休闲娱乐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1)   、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 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
2.通信
(1)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发展迅速。
(2)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铁路
互联网
1.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B
2.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这反映了( )
A.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D.“一五”计划的成果
C
3.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C
4.“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C.我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
D.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A
5.“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们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
A.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人民出行方式的变迁
C.交通方式的变迁
D.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
D
6.(2023贺州)目前,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肉票、糖票、布票、煤票等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百年中国》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北京市民胡先生进行采访,胡先生回答: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回家特别麻烦,先坐火车,再换公共汽车,再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到(20世纪)90年代就好了,北京到我们县的直达列车开通了,不用再费那么多周折。”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都影响着人们支付方式的变化。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 40多年来发生的巨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今票证退出我们生活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哪方面的巨大变化 此变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支付方式变化的原因。
答案:(1)凭票购物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紧缺。退出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提高,物品丰富。
(2)方面:交通运输方面或出行。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等。(任意三点即可)
8.小张在家里一个旧箱子里发现了如图所示的豆腐票、粉条票,他很惊讶,继续找,又发现了好多粮票、布票、油票等。这些票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
A.商家做促销活动,鼓励消费
B.市场经济,票证流行
C.物资丰富,购物不要钱
D.物资匮乏,凭票购物
D
9.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80年 代,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港澳回归 D.中美建交
B
10.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A
1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B
20世纪70年代末 “三转一响” 20世纪80年代 “四大件” 20世纪90年代 “三金” 2000—2010年
“一动不动”
A.经济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12.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
13.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节假日安排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D
20世纪 80年代 实行单休日(即星期日休息一天),有新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法定节日
1995年 实行双休日(周六和周日休息两天)
2007年 新增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法定节日
A.休闲时间增多,业余生活丰富
B.思想观念转变,庆祝方式多样
C.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D.法定假日增多,关注传统文化
14.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5.下列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C
A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2006年青藏铁
路全线通车
2018年港珠澳
大桥正式开通
16.春运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它不仅仅是运输奇迹,更能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时间 大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铁路里程只有2.18万千米
1953年 “A计划”启动,铁路事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1954年 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中国铁路开始进入春运高峰期
1978年 第一代“周恩来号”投入春运
1979年 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
材料二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春运客流大规模出现,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连年高峰不断,而铁路建设长期滞后,春运难题持续加剧形成。
材料三 如今,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和谐号”“复兴号”等一批响亮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成功升级,代表着“引进、消化、创新、研发”道路的成功,也代表着中国制造打破了“廉价低质”“高耗低能”的固有印象,完成了华丽转身。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我国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节奏日渐加快,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普铁到高铁、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客运到中欧专列。同时“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私家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春运出行有了更多选择。
材料四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30亿人次。在这样庞大的出行人口之下,人们的出行体验却越来越轻松,从“窗口排队”到可“微信购票”,从“人工检票”到可“刷脸进站”,从“忍饥挨饿”到可“网络订餐”。我们春运旅途越来越安全、便捷和温馨,也让我们从体力春运到智慧春运的变迁中,感受到幸福指数在一步步提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计划”是指什么。该计划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春运难题持续加剧形成”的 原因。
答案:(1)A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国家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放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旅游出行等春运客流成普遍现象;铁路建设长期滞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春运变迁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成就。
(4)根据材料四,指出从“体力春运”到“智慧春运”主要得益于什么技术的发展。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角度谈谈你对春运变迁的认识。
答案:(3)铁路交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
(4)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认识: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发展科技,关注民生等。
17.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原因分析]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主要消费品都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实行“凭票供应”的原因。
[论从史出]
1978—2007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情况表
项目 1978年 1997年 2007年
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 133.6元 2 090.1元 4 140元
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 343.4元 5 160.3元 13 786元
城乡储蓄 存款余额 210.6亿元 46 279.8 亿元 172 543
亿元
(2)根据上表的史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研究学习]
(3)你参与“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的探究学习活动后,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在班级开办一个体现改革开放前后“居住方面”的展览。请围绕展览主题和展览内容,概括你的设计思路。
答案:(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生产力低下,物资紧缺。
(2)1978—2007年,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大幅度增加(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3)展览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居住环境沧桑巨变(或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今与昔)。展览内容:改革开放前,普遍是低矮、简陋、破旧的木瓦结构的房屋,人均居住面积小,居住条件差,环境差;改革开放后,农村自建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家独院房屋大幅度增加,城区高楼林立,人均居住面积扩大,房屋内外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描述得当,符合历史真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