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散 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从多种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句”“回环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系,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
  主要作品: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还有《透支时代》《陪都就事》等,散文《散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了解背景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
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字词积累
分歧( ) 信服( )
取决( ) 一霎( )
两全( ) 粼粼( )
各得其所( )

lín
shà
xìn
jué
quán


( )散步
( )散漫

( )劳累
( )累赘
( )积累

( )眼泡
( )泡茶

( )铺床
( )当铺
sàn
sǎn
lèi
léi
lěi
pāo
pào


字词积累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这里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字词积累
任务探究
任务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其主要内容
心灵倾诉
名家诵读
1.听读课文,快速抢答: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初春
南方的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在田野上散步
因为“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解决分歧
任务探究
2.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用的信息,填写下表:
散 步 产生分歧的原因
处理分歧的经过
最后的结果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自己的儿子,选择走大路。
(原因:陪伴儿子时长,孝敬母亲时短。)
母亲因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一家人在田野的小路上温馨地散步。
任务探究
1.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任务二: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语言
任务探究
2.朗读课文第1段,比较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不同语序产生的不同效果。
原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改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1)“我”在前,显出“我”是家庭的核心,也是散步的提议者。“母亲本不愿出来”,在“我”的劝说下散步,陪母亲出来走走是散步的主要目的,“我的母亲”写在“我”的后面。妻子贤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为散步增添和谐气氛,妻子也是支持“我”的重要力量。儿子最小,机灵懂事,放在最后。体现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和谐家庭的内在结构。
任务探究
(2)从言语形式上看,四个人物两两组对,前后形成一组对句,体现出家庭伦理的因果循环,富有理趣,耐人回味。“我,我的母亲”是一对母子,“我的妻子和儿子”也是一对母子,其间有微妙的对应和传承的关系。“我”写在前,因为“我”和母亲的这对母子关系已经是儿强母弱,“我”的妻子和儿子,还是母强儿弱的阶段。同时也照应文章后面儿子的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中年母亲(妻子)与年幼儿子在这里让我们联想到了年老母亲与中年儿子(“我”)的过去,也可以说,年老母亲与中年儿子在这里让我们联想到了中年母亲与年幼儿子的未来。文章描绘的是一种生命的接力,是一种母爱的循环。
任务探究
3.再次朗读第1段,朗读时要放缓语速,注意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我们Ⅴ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Ⅴ和儿子。
·· · ·· ·· ··
“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以重音来作强调;“我”“母亲”“妻子”“儿子”重读,并在“妻子”处停顿,表示参与散步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事件中都有自己的角色。
任务探究
①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文中有一些句子非常有表现力,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 ··
·· ·
重音落在“熬”字上,让人感受到体弱的母亲挺过严冬的不容易。“熬”与上文的“太迟,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对母亲愿意出来散步感到宽慰和欣喜。
任务探究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大词小用”的写法,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用夸张来突出“我”的责任重大。
····
任务探究
5.本文以叙事为主,也穿插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无不显示着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任务探究
5.本文以叙事为主,也穿插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也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
任务探究
6.本文运用了很多“对称句”“回环句”,请画出这些语句,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情味;品一品,品出其中的妙处。
小 贴 士
对称句、回环句
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任务探究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对称句
对称句/回环句
对称句
对称句
任务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加起来就是“一个家庭”,可课文结尾处为什么说是“整个世界”呢?
任务探究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段话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任务探究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散步” 也是全文的“线索”。
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为下文讲到这件事做了铺垫。
为全文奠定了舒缓从容、温馨和谐的感情基调。
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任务探究
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④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⑤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任务探究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尊老
“我”
妻子
爱幼
儿子


尊老爱幼、孝顺第一
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
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孝敬父亲。夏天酷热,他便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再请父亲睡觉;冬天寒冷,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被褥暖好再请父亲休息。
知识拓展
传统文化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不计前嫌,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意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融化冰块。不久,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病愈。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