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7《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7《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2: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印度将金色花视为圣树
在中国,荷花常作高洁美德的象征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
1.对比阅读:整体把握两首诗歌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女)情,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学会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散文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文体知识
字词积累
蒂 ( ) 梗( ) 匿笑( )
沐浴( ) 祷告( ) 姊妹( )
亭亭( ) 徘徊( ) 遮蔽( )
心绪( ) 流转( ) 荫蔽( )
dì gěng nì
mù dǎo zǐ
tíng pái huái bì
xù zhuǎn yīn
字词积累
匿笑:
花瑞:
菡萏(hàn dàn):
攲(qī)斜:
偷偷地笑。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
倾斜,歪斜。
金 色 花
——泰戈尔
走进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泰戈尔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了解背景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振铎译,略有改动。“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色碎花。此诗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 标画朗读符号,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然后朗读课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朗读课文
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
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对应的关键词句有“笑嘻嘻地”“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我不告诉你,妈妈”等。
朗读课文
揣摩下列语句应该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孩子,你在哪里呀?”
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和快乐。
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关爱。
朗读课文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顽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品味诗意
1.“我”与妈妈进行了哪几次嬉戏?
妈妈
“我”(金色花)
沐浴后做祷告时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饭后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时拿灯去牛棚时
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纯真的母子之爱
品味诗意
2.结合第④至⑦段的时间顺序描写,说说“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第④段写第一次嬉戏,这是一次对母爱无私的回报。孩子想为正在祷告的母亲做点什么,于是悄悄开放花瓣,并散发香气让母亲闻到。这是孩子想变成金色花的原因之一。
品味诗意
⑤段写第二次嬉戏。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了不让正午的阳光损伤母亲的眼睛而将自己的影子投在书页上,从而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第⑦段写第三次嬉戏。这是以孩子独特的纯真、调皮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母亲的热爱、依恋。
品味诗意
3.为何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我”真的是个“坏孩子”吗?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象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4.请大家讨论:诗中写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怎样的一个母亲?
一个 的孩子。
一个 的妈妈。
活泼可爱、顽皮撒娇、天真善良、热爱母亲……
慈爱善良、虔诚勤劳、疼爱孩子……
品味诗意
5.泰戈尔为什么要选“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象来比喻孩子呢?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而且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同时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
金色花
变成金色花——和母亲捉迷藏
三次嬉戏
让母亲嗅到花香
投影到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突然在母亲面前现身
母子对话:母子情深
真挚的母爱
纯洁的童心
课堂小结
荷叶·母亲
——冰心
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
代表作品: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诗集《繁星》《春水》等。
了解背景
本文是作者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在荷叶下,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就好像母亲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一样,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散文诗。
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想一想,本文题为《荷叶·母亲》,文中哪几个地方写到了莲花、荷叶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品味诗意
本文题为《荷叶·母亲》,文中哪几个地方写到了莲花、荷叶
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九年前“我”和祖父在故乡园里赏莲;半夜里凋谢的白莲,被大雨打得左右攲斜的红莲,被大荷叶倾侧覆盖的红莲。
品味诗意
再读诗歌,借助课后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文章标题为什么把“荷叶”与“母亲”并列在一起
文章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里表明,诗歌直接把母亲比作在雨中覆盖红莲的大荷叶。
品味诗意
课文重点写莲花,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
品味诗意
文中4次看到的红莲都是什么状态?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红莲 心情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开满、亭亭
有些烦闷
左右攲斜
不适意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宁的心绪散尽
不摇动
深深地受了感动
品味诗意
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找出来赏析一下。
①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得很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
②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繁密”写出了雨下得急,“攲斜”写出了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
品味诗意
③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的精神,也让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
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而更美,情因景而更真。
品味诗意
体会“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中“心中的雨点”又指的是什么?
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读懂意象
思考:为什么要用两种植物来展现母爱的主题?这两种植物有何深意?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朵,纯洁美丽。诗人借金色花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以金色花象征着美丽、圣洁的母子之爱。
金色花
荷叶
“荷叶”象征着母亲的深爱,《荷叶 母亲》通过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眼前之景联想到了母亲对“我”的庇护,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
品味诗意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首诗歌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比较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
感情基调
艺术手法
构思角度
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母爱
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少女对母亲的赞颂
热爱、亲昵
感激、赞美、依恋
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天真的孩子
荷叶象征母亲
想象之事
现实与联想
清新雅致
语言活泼、口语化
典雅和书面化
可亲可敬
沉静、美丽、慈爱的母亲
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
示例:
母亲,如果我是幼苗,你就是春雨,用母爱浇灌我成长。
母亲,如果我是 ,你就是 ,

母亲,如果我是 ,你就是 ,

仿写抒怀
1、朗读泰戈尔的《榕树》和冰心的《笑》给你的同学听。
2、试着写一段清新雅致的文字。(绘景、记叙均可,字数不限。)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