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徐志摩
制作者:涂春生
导入新课
自古写离别之作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音乐欣赏再别康桥g2高中语文第三册课件《再别康桥》汪卫平.swf
写作背景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它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与它告别了,千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起了他的激情,于是写下了这首优美之作。
链接作家介绍、朗读欣赏、作品欣赏等再别康桥课件3.swf
探究学习
一、在导入中提到了许多离别诗,此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
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入俗套。
1、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却不是人,他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牵手顿足,或肝胆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木色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A、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会有告别的送行的人,这些诗人都没有把它们作为诗中的意象,然而,诗人选取了那些意象呢?
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
清潭、青草、星辉、夏虫、康桥等。
4、这些意象有何特色?
1、寻常,它们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些景物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
2、别具特色,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赋予它新鲜的独特的感受。
云彩:是可以招手作别的,是多情的,仿佛真的要与诗人作别似的。
金柳、夕阳:温润可人,明丽多情,愚含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深深的眷恋。
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温柔多情,以至诗人产生自己甘做一条水草的
想 法。对康桥的依恋是何等强烈,何等的缠绵。
清潭:美妙。
3、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5、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这些意象表现出作者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6、此诗在形式上有三美请大家概括出来。
1、绘画美。2音乐美 3建筑美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
A、舸(gě) 罗绮(qǐ) 凝神屏(bǐng)息
B、酵(xiào) 青荇(xìng ) 挥斥方遒(qiǚ)
C、羁(jī) 簇(zǘ)新 栩(xǚ)栩如生
D、壑(hè) 憩(qì)息 叽叽喳(chā)喳
2、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
是 诗派的“盟主”。他的主要
诗集有 、
和 ,代表诗作有 、
、 。
3、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三、四、五
节,回答下列问题。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
误的一项是( )
A、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
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
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
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
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意。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
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
幽幽的,醇 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
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4、对诗歌写作方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
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
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
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
思念之情。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
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
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
押一韵,逐节换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5、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
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了诗人对康
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
切,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
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
极为深刻的印象。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再别康桥》。
完成练习一
再见(共12张PPT)
戴望舒
叶圣陶曾这样称赞一位诗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的纪元”;并且这位诗人因一首诗,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习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雨巷》。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去感受他给我们创设的意境。
链雨巷课件1.swf接
制作者:涂春生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求学时就喜爱文学,1929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句刊上发表诗歌。30年代,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作。他的早期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痕迹,并明显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做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出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1950年2月8日因病去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简介背景:
此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满腔革命热情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出路,颓废与寂寞的情绪笼罩着他们。迫于政治上的严峻形势,作者这个时期的诗篇大多以爱情苦闷来写个人理想与现实相撞而产生的忧郁。
在戴望舒的诗中经常看到两类抒情形象:一是苦闷的孤独者,二是飘忽愁怨的少女。而结合这两者于一体的正是《雨巷》。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雨巷朗诵2.swf
再朗读一遍链接雨巷导入.swf
问题探究: 1、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一、是雨巷,梅雨时节,江南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
“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思想却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诗人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一、象征:在丁香一样的姑娘身上寄托着理想和希望。
二、反复:“丁香一样的”,“太息般的”,“这寂
寥的雨巷”“悠长、悠长”等
三、暗示:《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渲染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笆、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和描绘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来暗示。
讨论探究:此诗是爱情诗?是哲理诗?还是政治是诗?
链接课件1雨巷课件1.swf
剖析写作手法和时代背景
1、写作手法;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
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
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剖析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这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
讨论探究此诗的意境。
诗人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意象,抒写了大革命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和所求不可得的惆怅的意境。
请当场背诵这首诗。雨巷导入.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