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3.拓展练笔,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借助资料,加深对李大钊同志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讨论法,创设情境,朗读指导。
教学准备
PPT ,搜集李大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 )回忆了父亲( ),( )( )( )( )这四件事。
2.明确:是李星华回忆李大钊的,是女儿回忆父亲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
二、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在女儿的回忆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要求: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自学提示:1.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描写。2.借助相关资料。
三、探究交流
(一)聚焦慈祥
研读一:父亲一向慈祥,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2. 男女生分读。(关注前后态度对比)
3. 引导:如果这一次耐心地回答,会是什么后果?从而在“含糊”中体会父爱。
4. 指导朗读
研读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1. 学生谈理解。
2. 将自己的理解加上提示语再读读。
3.明确:看来给语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我们一下子就把人物读活了,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研读三: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1.谈理解。
2.即便在肃穆可怕的法庭上,父亲仍装着家人的安危,这就是星儿心中那位慈祥的父亲。不管形势多么严峻,不管情形多么危险,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浓浓的爱。
(二)聚焦革命精神
研读一: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谈理解。(关注关键词:坚决,轻易,哪能。体会父亲态度。)
2.结合资料理解。(现在究竟是什么时候?父亲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离开?)
3.明确:在个人生死面前,在革命事业面前,他选择了留下,坚守。从这我们认识了一位——————的父亲。
4.指导朗读。
研读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1.谈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父亲面对了一群怎样的敌人?而面对他们的穷凶极恶,父亲是怎么做的?
3.写法: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在写法上有什么发现?敌人越是虚张声势,越能衬托出父亲的------敌人越是疯狂,越能衬托出父亲的-----
研读三: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谈理解。
2.借助资料(鲁迅对李大钊的印象)。进行对比,叩问:父亲经历了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此刻你又通过平静而慈祥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指导朗读。
研读四: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读出强大与坚定。
2.贯穿全文读。
3.明确: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大义的担当,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一心为国的父亲。
研读五:望了望
1.这是怎样的一望?
2.他们想对彼此说些什么?写下来。
3.展示,评价。
4.小结: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永远地走了,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在文章哪里知道这些信息?
研读六:首尾呼应。
你又发现了什么?作者这样的写法更能表达她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感染我们。
过渡:让我们也记住了这个日子,更记住了这种精神。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这样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还有很多,比如:
四、拓展传承
1.学生交流。
2.习近平评价,联系当今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
3.练笔:通过人物言行,外貌,神态的描写表现张桂梅的精神品质。
4.播放视频,缅怀前辈。
5.相信中国少年会书写下一个百年辉煌。此刻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向先辈们庄严承诺:强国有我,中国少年!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
2.推荐阅读红色革命小说《红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