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第一单元围绕四季景物来展开描写,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例如《春》描绘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情态;《济南的冬天》表现出济南冬日的温情;《雨的四季》彰显出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古诗四首更是表现出了大自然景物的动人情状,四篇课文都表达出了作家对四季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章中描绘的情景,领悟景物之美。朗读技巧中特别是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水平和能力;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特别是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为加强学生对重音、停连的处理,而《雨的四季》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把握朗读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小升初衔接的过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朗读的能力在小学虽然受到过一定训练,但是对于重音和停连的把握未进行深入的训练,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语言来进行分析评价,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语言文字,掌握基本赏析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三、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四季之雨的特点,读出感情。
2.分析景物描写,感知四季之雨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3.品析语言特点,读出浓浓诗意。
四、教学重点
1.感知四季之雨的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2.品析语言特点,读出浓浓诗意。
五、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2.品析语言特点,读出浓浓诗意。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说说你知道的有哪些?
预设:“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二)作者简介
(三)预习检测 (解决邈、莅、涩、犷、咄等字音和字形)
(四)学习活动一:感知四季之雨的形象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喜雨、绘雨、赞雨)
2.再次朗读课文3-5段,概括四季之雨的特点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冬雨:平静、自然、纯洁
(五)学习活动二:聆听四季之雨的声音
1.听范读,掌握文章基本节奏,标注停连、重音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并提出修改建议
预设:“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朗读设计:朗读时应重读“特别”“顿时”“娇媚”“美丽”“诱惑”重读。同时,在“睁开”“一层”等词语后面停连;朗读的过程中应当轻快些,读出春雨清新、甜美的特点,能让人感受到春雨像一个清纯甜美的小姑娘,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学习活动三:领略四季之雨的美丽
作者描写雨在四季的不同特征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分析模板: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预设:“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了“复苏的蚯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状态,作者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小草复苏时的声音,表现出小草生机勃勃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预设:“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人格化,将树木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经过雨淋洗后焕发生机、娇媚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七)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四季的雨进行描绘,展现了四季的雨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礼赞。
八、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喜雨(1) 刘湛秋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雨的四季 绘雨(2—5)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赞雨(6—7) 冬雨:平静、自然、纯洁
九、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朗读技巧的训练有一定的进步,但在课堂上朗读只是侧重了对春雨这一段落,其他季节的雨朗读训练较少,而且学生在阐述理由时,无法完整地表达原因,在分析修辞手法上,格式开始完整,但在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时,词汇较少,而且对感情的把握还较为单一;另一班在授课的过程中,朗读方面还有待提升,部分同学能够对修辞手法进行初步的分析,但仍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不同,对这两个修辞手法的概念还是很模糊,还需要针对这两个修辞手法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