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 水中的生物:10-1水中的动物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 水中的生物:10-1水中的动物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2-27 13: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水中的动物(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通过河蚌的解剖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2)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培养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阐明鱼类、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河蚌的观察。
教学计划:2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通过6幅图片介绍多姿多彩的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建立水中动物多样性的概念。接着实验探究鱼类、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最后介绍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水中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动物都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资料,介绍多姿态多彩的水中动物。播放“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的视频,请学生对所见动物进行归类,并说出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呢?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进行探究。
根据鲫鱼的外部形态提出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特征,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选定其中的一个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实施探究。
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与假设一致吗?
讨论:1、鱼类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2、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问:鱼类有哪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身体多呈流线型(减小阻力)
(2)体表有鳞片(保护)体表分泌粘液(减小阻力、保护)
(3)用鳃呼吸
(4)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问: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鳍)
(1)胸鳍、腹鳍保护平衡
(2)尾鳍控制方向;
(3)臀鳍维持鱼体垂直平衡的器官
学生总结出鱼纲的共同特征
(1)终生生活在水中
(2)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体型纺锤形,身体表面有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滑润。
小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10-1水中的动物
鱼纲的共同特征
(1)终生生活在水中
(2)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体型纺锤形,身体表面有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滑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