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蜀道难》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
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 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文学常识
1.我国诗歌的先后发展概况
上古:歌谣——先秦:《诗经》《楚辞》——汉:乐府诗、文人诗(五言)《孔雀东南飞》——魏晋:五言诗/南北朝:民歌和建安文学——唐:律诗、绝句 (五言、七言)——宋词:婉约派、豪放派——元曲——明清诗/词/曲——现代诗
2.诗歌按体裁(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字数有四、五、六、七、杂言等,形式灵活,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标题上一般有“歌”、“行”、“吟”“引”等标志。
近体诗(今体诗)——唐代以后,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
3.唐诗分期
初唐: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4.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等,代表作有《离骚》《蜀道难》等。
三.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迈奔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色调瑰丽奇伟,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李白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名家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四.解题
蜀道,蜀地的道路。
难,艰难。意思是进入蜀地的道路难行。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多写蜀道险阻。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四川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厂元而出川,在陕西勉县褒城附近向左拐,然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五.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遇不测。
六.诗歌诵读
1.齐读正音
2.听录音划节奏
3.有感情得朗读
4.指导朗读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 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读,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七.初步感知
1.这首诗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雄浑 豪放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理清层次,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总写蜀道之高。
写蜀道之难;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八.鉴赏诗意
本诗的诗眼显而易见在一个难字。
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眼,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
九.文本分析
第一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噫吁嚱∶蜀地方言,惊叹声。
2.危:高。危,高险也。
3.之:主谓间,取独 难:形容词作名词,难行
4.难于上青天 于:比
句式:状语后置 于上青天难
手法:夸张、强喻
作用:一叹蜀道之高,领起全文,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王的名字。
2.及:和 何:多么。
3.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指传说悠远。
4.尔来:从那时以来。
3.秦塞︰指秦地的关塞。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4.人烟:人家,住户,这里指人。
手法:用典,写蜀地长期闭塞隔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1.当:动词,阻挡。
2.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
3.鸟道:人兽不能至的险峻狭窄山路。
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能飞过。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
5.绝:飞越。
手法:夸张,写蜀道之高。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
2.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顺承的连词。
3.天梯:高险的山路。
4.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手法:用典,引用传说表现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上有”句: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掉头的高峻的山峰。
回:使回转、调转。 高标:高耸的山峰。
2.“下有”句: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
冲波:激浪。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3.愁:动词为动用法,为...发愁。
手法:用典:“六龙回日”的故事——高山之难以逾越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1.何:多么
2.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3.萦:缠绕、绕
作用:“百”“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曲,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复杂,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曲折盘旋的特点。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扪:摸 历:穿越
2.胁息:屏住呼吸
3.膺:胸膛 坐:空,徒然
细节描写,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危困之状,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1.思考探究:第一节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突出
这一特点的?
明确:特点——危乎高哉。
第二段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于)古木,雄飞雌从绕(于)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3.但︰只听见。
号(于)古木:省略句。在古树木中哀号。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啼声哀怨动人,若云“不如归去”。 啼:哀鸣
4.愁:使动用法,使.....发愁。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凄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1.使:让
2.凋朱颜:吓得脸变色的意思。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二叹蜀道之险:承前启后,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去:距离。盈:满、足。
2.飞湍︰奔腾的急流。
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3.砯崖:水撞石之声。
砯:作动词用,冲击,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
4.转:动词使动,使滚动。5.壑∶山谷。
手法: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诗人先写山势的高险,然后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气势。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嗟︰叹词,表叹惋之辞。
2.尔:你。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这句是用蜀人的口气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
句式:宾语前置 为胡
2.思考探究:第二节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明确:特点——其险也如此
第三段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1.峥嵘:险峻。 崔嵬︰高大。
2.当关:把守关口。莫开:不能打开。
3.所守:守关的将领。
或∶倘若。匪:同“非”。
狼与豺:喻叛乱的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比喻,表现了蜀道凶险。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
3.吮血:吸血。
4.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①采用互文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之恶劣。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叛逆者”比作“猛虎”“长蛇”,
突显叛逆者的凶狠,残暴,杀人如麻的罪恶。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杀人如麻,奇特的想像,描绘了社会环境之险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侧身:回身。
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咨嗟:叹息。
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前文,收束全诗,总括全篇,余音不绝。
思考探究:本节主要写了蜀道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突出这一特点?
十.内容概括
十一.深入探究
1.诗人极写蜀道之难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面目的:劝友人不要去蜀地。
真实目的: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写作背景:唐天宝初年,各地藩镇割据,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
现实意义:作者这样写是要警告统治者注意时局,未雨绸缪,也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2.《蜀道难》是如何表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明确:
(1)运用奇幻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黄鹤愁飞、猿猱愁援、行人抚膺长叹……),纵横驰骋,跨越高山,穿过深谷,使诗歌产生了恢宏壮阔的气势。
(3)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难于上青天、四万八千岁……),强烈地表达了诗人面对险峻蜀道所发出的由衷赞叹。
(4)运用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的主观抒情,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十二.主旨
全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景象,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了对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
十三. 艺术特色
1.大胆的夸张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2.奇特的想象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3.强烈的感情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4.变幻的语言
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参差错落,前半部分多用七言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四字句写剑阁险恶,表现惊恐情绪。
十四.情景式默写
(1)李白《蜀道难》中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李白《蜀道难》中“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5)《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
(6)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