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4.*月迹
贾平凹
你能背出几首与月有关的诗
?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贾平凹
生平介绍: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满月儿》《废都》《秦腔》《古炉》《白夜》等,《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识作者
听老师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学生字
悄然
累累
袅袅
认多音字
悄
组词:悄声 悄然无声
组词:悄悄 静悄悄
夜深了,四周静悄(qiāo)悄的,远处一只猫咪悄(qiǎo)无声息地走过去了。
范例:
自己朗诵划分段落(3分钟)
开始小组讨论(6分钟)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 :写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3-23) :写寻月过程。
第三部分(24) :写沙滩议月。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竹窗帘里 穿衣镜上 葡萄叶儿上
瓷花盆上 锨刃儿上
眼睛里 天空上
河边
院中
中堂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形象地写出了月亮逐渐移动,爬出镜子的动态美。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写出了月光的光亮洁白。
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柔美、幽静。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将月亮与身边景物融为一体,创造了梦幻般的场景,给人以美的感受,表现了孩子们丰富奇妙的想象力。
河边寻月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水中的月亮如此地柔美、可爱。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就无处不在。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暗示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说明只要善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美。
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中堂赏月
高兴→失望
院中寻月
羡慕→嫉妒→争执→好奇
河边寻月
惊喜
→
满足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充满童真童趣。文中多用叠词,如“玉玉的、银银的、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读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口吻;本文是用孩童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如“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都是孩童特有的想象和感受,充满了童趣。
课堂小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主旨提炼
本文通过记叙中秋夜孩子们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及对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的描绘,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主题延伸
古诗词中有许多咏月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