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题型解读】
辽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以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题型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断句、内容理解等,以下是具体的题目类型:
1. 词语解释:要求考生解释实词虚词词语的含义,延伸到其它课文。
2. 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将文中的某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断句:要求考生对某一句子(课外选文)进行断句。
3. 内容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
【解题技巧】
1.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3.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类内容理解,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通过精读文章,初步筛选,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即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即可。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①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注释】①故事背景:在城濮之战中,郑曾协助楚攻打晋,两年后,晋联合秦讨伐郑。郑伯派烛之武见秦穆公,烛之武说明保存郑对秦有利,最终说动秦退兵。选文发生在秦退兵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 绝 多生怪柏(《三峡》)
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答: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
4.甲乙两文都谈及了赏赐问题。甲文认为宫中府中应该做到A 才能彰显陛下的治理,此外还提出建议,即君王要B 才不会阻塞进谏的道路。乙文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而佚之狐认为应首先奖赏自己,他的理由是C ,最终史臣认为郑国再次陷入危局并不是缘于郑伯的奖赏,而是D 。(A、B、D用自己的话概括,C用原文回答)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羸马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③,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④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高梁桥记》)
【注释】①中郎:即明代文学家袁宏道。②泮(pàn):融解,分散。③邸:一般指官员的住所。④上春:正月。⑤舛(chuǎn):错乱,差错。⑥山人:这里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职业的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
B.青树翠蔓 不蔓不枝(《爱莲说》)
C.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执策而临之(《马说》)
D.百苦乃得至邸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2)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
答: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苟 非 大 不 得 已 而 仆 仆 于 是 吾 见 其 舛 也
8.两篇游记都描写了出游的所见所感,请分析【甲】【乙】两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但表达了怎样相同的心境
答:
(2023·辽宁抚顺·模拟预测)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无丝竹之乱耳 凡学之不勤
B.已立志为君子 为其能收也
C.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2)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答: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志 不 立 天 下 无 可 成 之 事 虽 百 工 技 艺 未 有 不 本 于 志 者。
12.立志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乙】文对后辈提出了哪两条劝诫?
答: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威王①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③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④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⑤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⑥三十六年。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威王:指齐威王。②喜隐:爱好不明说。隐,隐语,借用别的话表达要说的意思。③沉湎(miǎn):沉溺。④淳于髡(kūn):齐国大夫,复姓淳于。⑤蜚:同“飞”。 ⑥威行:威震天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行天下之大道 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C.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不亦说乎(《论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
(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答:
15.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
1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甲文中认为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句子是什么 ? (请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甲】文把“ ”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乙】文把“大鸟”类比 ,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2023·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①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②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莞③之议,从忠谠④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⑤,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⑥之,彼不足准⑦。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⑧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减)
【注释】①高昌:西域国名。②謇(jiǎn):忠诚,正直。③刍莞(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④忠谠(dǎng):忠诚正直的人。⑤张子房:名良,汉封留侯。⑥方:比拟,比方。⑦准:衡量,比照。⑧殄(tiǎn):断绝,灭绝。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闻寡人之耳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C.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恶闻正谏 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
(2)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
答: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即 位 十 有 五 年 圣 德 光 被 今 又 平 殄 高 昌
20.齐威王实现齐国大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两位都是有作为的君主。在甲、乙两文中,他们在纳谏方面有什么异同?
答:
(2023·辽宁抚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葛洪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①出门,排②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③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吴生曰: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榛:指一种果实,这里指杂草。②排:推开。③笈:书箱。
2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篱落不修 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C.久而乃和 乃负笈徒步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人少能读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
(2)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答:
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24.【甲】【乙】两文都使用了 描写的方法,【甲】文中“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和【乙】文中“篱落”“披榛”“排草”都从侧面烘托了 。
(2023·辽宁大连·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①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②车③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④,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蔵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⑤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⑥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⑦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有改动)
【注释】①表:外围,比喻屏障。②辅:颊骨。③车:牙床。④大伯:即太伯,亦作泰伯,与虞国的始封君虞仲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⑤据:保佑。⑥繄(yī):句中语气词。⑦冯:同“凭”,依据,凭借。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B.是亦不可以已乎 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圳论战》)
D.虞必从之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8.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B.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答:
30.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① 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② 的主张。乙文用③ 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④ 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2023·辽宁沈阳·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释】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31.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乡寡人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然犹策之不已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造父不极其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3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答: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答:
3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4.【甲】文看似说马,实则论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 ,韩愈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 ;【乙】文看似说马,实则论政,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C ,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D 。(ABD用自己话回答,C用原文回答。)
(2023·辽宁丹东·一模)回答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
【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3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
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3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答:
37.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38.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 。(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 。
(2023·辽宁辽阳·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湖山之佳,无如清晓春时。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而翠黛临阶,吹流衣袂,莺声鸟韵,催起哄然,披衣步林中,则曙光薄户,明霞射几①,轻风微散,海旭乍来。见沿堤春草霏霏,明楣如织,远岫②朗润出林,长江浩渺无涯,岚③光晴气,舒展不一,大是奇绝。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几:原指矮而小的桌子。这里指“几案”。②岫(xi ):峰峦。③岚:山林中的雾气。
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夕日欲颓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C.湖山之佳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曙光薄户 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4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
(2)远岫朗润出林,长江浩渺无涯。
答:
4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
42.【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题型解读】
辽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以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题型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断句、内容理解等,以下是具体的题目类型:
1. 词语解释:要求考生解释实词虚词词语的含义,延伸到其它课文。
2. 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将文中的某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断句:要求考生对某一句子(课外选文)进行断句。
3. 内容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
【解题技巧】
一、断句
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分类 示例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示例: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3.“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4.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分类 示例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恐/前后受其敌。(《狼》)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先 / 天下之忧 / 而忧(《岳阳楼记》)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5.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 / 子云亭;作亭者谁,庐陵/欧阳修也等。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例如: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二、词语翻译
1.通假字解释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2.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
词义扩大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左佩刀,右备容臭 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感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今义: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词义转移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词类活用
类型 解释 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名词作状语 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2)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类型 解释 举例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 “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化为动词。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类型 解释 举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4)使动用法
类型 解释 举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4.一词多义现象
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例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本义是指“手和脚”,比喻义为“兄弟”“党羽”。
三.文言句子翻译
1.翻译手段: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例: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2019南京中考)
翻译: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2)直译为主
翻译的方法有:“对”“留”“删”“补”“调”“换”等。
方法 解释 例句
“对”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留”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朝代名、政区名、典章制度以及度量衡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其中“太守”“庐陵”“欧阳修”不翻译。)
“删” 句首发语词、音节助词、轻微语气助词、标志倒装的虚词可以删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之”字翻译的时候可删去。)
“补” 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翻译时,需要加上宾语和主语“我”。)
“调” 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式翻译时需要正确调整语序。)
“换” (单音、古今异义、通假、活用词,表示委婉的、避讳的、敬辞谦辞等)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卿”翻译为“你”,“掌事”翻译为“掌握重权”。)
(3)意译为辅
意译,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类型 解释 例句
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此句应理解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比喻有时也不能直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借代大多不能直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代指朝廷。
委婉说法大多不能直译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另外: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各类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注意。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1.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考查形式
(1)隐性考察。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信息”的考察中。这种情形比较多见。
(2)直接考察。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具体的事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种情形比较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2.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出题角度:
(1)要求分析事件前因后果,回答人物某种做法的原因。常见设问形式:……的原因是什么?
(2)要求分析人物某种性情、品质的具体表现。常见设问形式:表现……的句子是 。
(3)概括事件或人物的特征。 常见设问形式: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文章主旨的梳理。常见设问形式:本文提倡/主张 。
(5)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文中的故事情节、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由考生辨别对错。
3.做好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文章
①第一遍快速阅读,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②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③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标注或划线部分 )
④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往往出现在最后一道题,考生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可以先做最后一道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⑤带着问题第二遍快速阅读文本,有时候题目的出题角度对我们读懂选文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边读边留意与出题角度有关的语句,做好标记,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①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注释】①故事背景:在城濮之战中,郑曾协助楚攻打晋,两年后,晋联合秦讨伐郑。郑伯派烛之武见秦穆公,烛之武说明保存郑对秦有利,最终说动秦退兵。选文发生在秦退兵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 绝 多生怪柏(《三峡》)
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答: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
4.甲乙两文都谈及了赏赐问题。甲文认为宫中府中应该做到A 才能彰显陛下的治理,此外还提出建议,即君王要B 才不会阻塞进谏的道路。乙文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而佚之狐认为应首先奖赏自己,他的理由是C ,最终史臣认为郑国再次陷入危局并不是缘于郑伯的奖赏,而是D 。(A、B、D用自己的话概括,C用原文回答)
【答案】1.C 2.(1)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2)何况烛之武本来不想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3.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 4. 严明赏罚 广开言路 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 郑国很多人抢夺别人的功劳、妒忌贤才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形容词,严明/形容词,明媚;
B.不同,连词,表结果,以致/连词,表目的,来;
C.相同,连词,表假设,如果;
D.不同,动词,断/副词,极;
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是以,因此;简拔,选拔;以,来;遗,遗留。
②重点词:况,何况;说,说服;数,多次;方,才。
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烛之武凭借口才使秦晋军队撤退,三军无法抵挡,给予重赏对郑国有利。“武以口舌还军”句意完整,表明是“武”用言辞让军队撤回;“秦晋三军不能敌”句意完整,说明秦晋两国的军队无法与之对抗。“厚赏以利郑也”同样句意完整,表示给予丰厚的赏赐是为了有利于郑国。故可断为: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 甲文中提到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味着无论是宫廷内部还是政府机构,都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在奖励和惩罚、评价好坏时,不应该有区别对待。这强调了严明赏罚、公平无私的重要性,确保所有人都按照相同的标准被对待,以彰显君主的公正治理。
B. 甲文中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建议君主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留下的美德,鼓励志士们的精神,不应该轻视自己,也不应该用错误的比喻来阻止忠诚的建议。这表明君主应该开放心胸,倾听不同的意见,不应该偏袒任何一方,以免阻碍了忠诚的建议。
C. “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这是乙文中佚之狐所说的话,他认为烛之武虽然以口才退兵有功,但因为他本来就是隐居者,如果不是自己推荐,烛之武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朝廷中,因此认为自己更应该得到奖赏。
D. 在乙文的最后评论说:“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这表明郑国之所以再次陷入危机,并不是因为郑伯的赏赐有问题,而可能是因为赏赐不当或者人们争功嫉妒贤能。这反映了如果赏赐不公平或者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攻击贤能之人,国家的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开创的事业尚未完成就不幸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个国家,益州已经疲惫不堪,这真的是一个危急的存亡之秋。然而,那些在朝廷内辛勤工作的侍卫们和在外忘我奉献的忠诚之士,都是为了追随先帝的殊遇,想要报答陛下的恩情。陛下真应该敞开圣听,来传承先帝的遗德,激发志士们的斗志,不应该轻视自己,失去正义,从而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和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有人做了坏事违反了法纪,或者有人忠诚善良,都应该交给司法官吏去讨论他们的刑罚和奖赏,以体现陛下公正明智的治理;不应该偏袒任何一方,让宫内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而纯粹,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实施,一定能够补充不足之处,带来更多的益处。
将军向宠,性格行为善良公平,通晓军事,过去曾经试用过,先帝称赞他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应该向他咨询,一定能够使军队和睦,让优秀和不足的人各得其所。
(乙)佚之狐是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他年轻时就擅长思考和辩论,才华横溢。作为幕僚,他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宠爱。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急之中。佚之狐请求见郑国国君,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国君同意了他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两国的军队撤退了,郑国得以安宁。郑国国君想要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说了这件事,对国君说:“烛之武是能言善辩的人,靠口才使敌军撤退,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给予重赏是合理的。然而,烛之武最终是个隐士,如果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功劳呢?我认为应该奖赏的人,是我。”国君惊讶地同意了,给予了奖赏。过了些日子,有个农夫在郑国朝廷拜见国君,国君迎接他。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烛之武的哥哥烛文。烛文说:“国君的恩德遍及各处,天下人都受到恩惠,这是万民的幸运。烛之武凭借口才使秦晋军队撤退,三军无法抵挡,给予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年迈的母亲,已经八十三岁了,每天都必须服侍。烛之武去说服敌军,老母亲牵挂着他,我白天黑夜服侍母亲,眼睛都没合上,也应该给予奖赏。何况烛之武本来不想去说服秦军,是我多次劝他才去的!”国君又给予了奖赏。没过多久,宫廷左右以及三军将士纷纷上书请求奖赏,郑国上下议论纷纷。晋国听说了这件事,再次攻击郑国,郑国又处于危险之中。
史臣评论说:“郑国之所以在危险中得以安宁,是因为国君明智,士人贤良;郑国之所以安宁后又陷入危险,是因为奖赏功绩的失误,还是因为追求功名、嫉妒贤能呢?”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羸马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③,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④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高梁桥记》)
【注释】①中郎:即明代文学家袁宏道。②泮(pàn):融解,分散。③邸:一般指官员的住所。④上春:正月。⑤舛(chuǎn):错乱,差错。⑥山人:这里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职业的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
B.青树翠蔓 不蔓不枝(《爱莲说》)
C.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执策而临之(《马说》)
D.百苦乃得至邸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2)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
答: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苟 非 大 不 得 已 而 仆 仆 于 是 吾 见 其 舛 也
8.两篇游记都描写了出游的所见所感,请分析【甲】【乙】两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但表达了怎样相同的心境
答:
【答案】5.D 6.(1)(我)向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我们)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
7.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子是/吾见其舛也 8.甲文树木葱郁,深水清澈,水声悦耳,游鱼悠闲自得,岸势曲折。乙文寒风凛冽,风大天冷,古树枯枝,飞沙走石。相同的心境是失意落寞,孤寂凄凉。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快乐;
B.名词,藤蔓\动词,长枝蔓;
C.动词,靠近\动词,面对;
D.副词,才\副词,才;
故选D。
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西南:向西南。而:表修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相与:共同,一起。御:戴上。着:穿。重裘:厚皮衣。而:却。犹:还。堪:能忍受。
7.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分析句意可知,“而”是句中连词,其前应断开。“吾见其舛也”表明自己的态度。故断句为: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子是/吾见其舛也。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甲文中的景物特点是树木葱郁,深水清澈,水声悦耳,游鱼悠闲自得,岸势曲折。
根据乙文中的“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可知,乙文中的景物特点是寒风凛冽,风大天冷,古树枯枝,飞沙走石。
根据甲文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被小潭凄清的环境触发,因为被贬而产生的失意落寞,孤寂凄凉之情又涌上心头。
根据乙文中的“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可知,作者借写自己的春游经历表达了自己的反思。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由作者的这种反思里可能感受到作者人生失意时的落寞和心境的凄凉。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高梁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已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2023·辽宁抚顺·模拟预测)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无丝竹之乱耳 凡学之不勤
B.已立志为君子 为其能收也
C.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2)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答: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志 不 立 天 下 无 可 成 之 事 虽 百 工 技 艺 未 有 不 本 于 志 者。
12.立志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乙】文对后辈提出了哪两条劝诫?
答:
【答案】9.B 10.(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所以,(一个人)不贵在不犯错误,而贵在能改正错误。(不犯错误并不可贵,可贵的是能改正错误)
11.志 不 立 /天 下 无 可 成 之 事/ 虽 百 工 技 艺 /未 有 不 本 于 志 者。 12.甲: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乙:树立志向;知错能改。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相同,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B.不同,动词,做、成为/连词,因为;
C.相同,动词,犯错;
D.相同,副词,最终;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有功名的人。
(2)故:所以;改过:改正错误。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手艺,没有一项不是以志向为出发点的。“不立”的宾语是“志”,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天下无可成之事”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虽”是连词,“虽百工技艺”与“未有不本于志者”之间是两个分句。故断句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达了高洁傲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知,思想品德高尚,以及淡泊名利。
由乙文“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可知,告诫后辈要树立志向;
由乙文“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可知,告诫后辈要知错能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得神异。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手艺,没有一项不是以志向为出发点的。所以立志成为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可以成为贤人。已经立志成为君子,就应当从学习开始。但凡学习不勤奋,一定知道他的志向还不坚定。说到犯错,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也不能避免,然而也没有影响他们最终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知错就改。所以不以没有过错为尊贵,而以善于改正错误为尊贵。劝勉从善,是朋友之间相处的方法,但是必须做到忠心告诫并友好亲善地说给朋友听。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威王①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③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④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⑤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⑥三十六年。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威王:指齐威王。②喜隐:爱好不明说。隐,隐语,借用别的话表达要说的意思。③沉湎(miǎn):沉溺。④淳于髡(kūn):齐国大夫,复姓淳于。⑤蜚:同“飞”。 ⑥威行:威震天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行天下之大道 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C.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不亦说乎(《论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
(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答:
15.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
1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甲文中认为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句子是什么 ? (请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甲】文把“ ”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乙】文把“大鸟”类比 ,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答案】13.A 1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15.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16.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妾妇之道 齐威王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相同,代词,这,这个/代词,这,这个;
B.不同,行走/行列;
C.不同,就/竟然:
D.不同,劝说/同“悦”,愉快;
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有: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②重点词语有:且:即将、将要;旦:白天。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句意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赏一人”与“诛一人”句式结构一致,“奋兵而出”是结果。故断句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16.①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这句话表达了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观点。
②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甲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意思是: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甲文认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类似于“妾妇之道”。乙文“淳于髡说之以隐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意思是: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官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淳于髡用不飞不鸣的大鸟类比不理政事的国君齐威王,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喝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念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官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
(2023·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①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②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莞③之议,从忠谠④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⑤,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⑥之,彼不足准⑦。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⑧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减)
【注释】①高昌:西域国名。②謇(jiǎn):忠诚,正直。③刍莞(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④忠谠(dǎng):忠诚正直的人。⑤张子房:名良,汉封留侯。⑥方:比拟,比方。⑦准:衡量,比照。⑧殄(tiǎn):断绝,灭绝。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闻寡人之耳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C.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恶闻正谏 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
(2)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
答: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即 位 十 有 五 年 圣 德 光 被 今 又 平 殄 高 昌
20.齐威王实现齐国大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两位都是有作为的君主。在甲、乙两文中,他们在纳谏方面有什么异同?
答:
【答案】17.D 18.(1)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2)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决定的。” 19.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 20.同:都表示赞赏并采纳了劝谏。异:齐威王有具体的改正措施,唐太宗只是赞赏。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以:动词,认为/介词,按照;
B.闻:使动用法,使……闻/动词,闻名;
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恶:都是动词,厌恶、讨厌;
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错误。上赏:上等奖赏。
(2)重点词语:子房:张良。非:不是。口舌:口头说说。争:争辩。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句意为: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即位已有十五年”主谓结构,应在“年”后停顿;“圣德光被”主谓结构,应在“被”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同:根据【甲】②段“王曰:‘善。’”和【乙】“太宗深嘉纳之”(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可知,二人的相同点是都十分赞赏别人的意见;
异:根据【甲】②段“乃下令:……”可知,齐威王不仅赞赏,还采取了具体的措施;而唐太宗除了“深嘉纳之”再无下文。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遭到灭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个地方,都心怀畏惧,勉励自己切莫骄奢淫逸,应该把接纳忠言、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自己的责任。治理国家就要任用贤良正直的人,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不要听信小人的谣言,以免误解了正人君子。无论做什么都要谨慎,国家就可望得到太平。”魏征趁机进言道:“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创业的时候,都能够有所警戒,倾听老百姓的呼声,采纳忠臣的意见。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逆耳的忠言。张良是汉代的开国元勋,汉高祖称帝之后,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出的公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决定的。’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提这件事了。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越,汉高祖还不足以与您相提并论。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还能够心怀忧患意识,采纳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唐太宗听了,感激地对魏征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2023·辽宁抚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葛洪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①出门,排②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③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吴生曰: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榛:指一种果实,这里指杂草。②排:推开。③笈:书箱。
2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篱落不修 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C.久而乃和 乃负笈徒步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人少能读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
(2)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答:
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24.【甲】【乙】两文都使用了 描写的方法,【甲】文中“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和【乙】文中“篱落”“披榛”“排草”都从侧面烘托了 。
【答案】21.B 22.(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读书要称得起广博,没有不这样努力而取得成功的。 23.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24. 环境 主人公学习的刻苦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A.益:更加/增加;
B.修:修理/修理,修建;
C.乃:才/于是,就;
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纸张的内容;
故选B。
2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因为;足:值得;乐:快乐;知:觉得;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若:比得上。
(2)欲:想要;博:广博;未有:没有;如此:像这样;成:成功。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意思是他借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燃火翻阅。“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同为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的四字短语,故断句为: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2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甲】文“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描绘出“我”学习环境的艰苦;【乙】文“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描会出“我”居住环境的贫穷、简陋;两篇文章都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学习的刻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葛洪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篱笆不修理,他常常用手分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树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经典著作都被焚毁了,他就背着书箱步行,借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燃火翻阅。他所用的一张纸都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它。吴生说:读书想要称得起广博,没有一个不像这样努力而成功的。
(2023·辽宁大连·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①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②车③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④,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蔵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⑤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⑥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⑦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有改动)
【注释】①表:外围,比喻屏障。②辅:颊骨。③车:牙床。④大伯:即太伯,亦作泰伯,与虞国的始封君虞仲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⑤据:保佑。⑥繄(yī):句中语气词。⑦冯:同“凭”,依据,凭借。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B.是亦不可以已乎 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圳论战》)
D.虞必从之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8.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B.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答:
30.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① 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② 的主张。乙文用③ 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④ 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答案】 27.C 28.B 29.(1)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2)俗话所说的“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失去了嘴唇,牙齿就受凉”,那说的就是虞、虢两国的关系。 30. 熊掌比鱼更珍贵 舍生取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对话
【解析】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欤”,吗/和;
B.停止/罢了;
C.第一次;
D.跟从/顺从;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故断为: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故选B。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谓,叫作。本心,固有的羞恶之心。
(2)谚,俗话。谓,说。其,那。
3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中,结合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乙文,结合“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知,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乙文,结合“宫之奇谏曰”“公曰”“对曰”“又曰”“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可知,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
冬天,晋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2023·辽宁沈阳·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释】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31.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乡寡人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然犹策之不已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造父不极其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3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答: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答:
3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4.【甲】文看似说马,实则论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 ,韩愈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 ;【乙】文看似说马,实则论政,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C ,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D 。(ABD用自己话回答,C用原文回答。)
【答案】31.D 32.(1)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好啊!
(2)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 33.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4. A贤才难遇明主 B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C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 D仁爱、宽厚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名词,从前;
B.动词,停止;
C.介词,凭借;
D.动词,把力气用光/名词,尽;
故选D。
3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御(驾车)”“以(根据)”“工(擅长)”等。
3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因此断句为: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甲】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不要埋没人才。
【乙】文,结合“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可知,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
由“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为政者要关爱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知,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仁爱、宽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颜回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御驾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回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定公(听后)不高兴,对旁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回退下后,不大一会儿,管理马棚的人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出了纰漏了。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车去召回颜回!”
颜回到,定公说:“刚才我说:‘东野毕驾车技术很好。’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我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了,耗尽了体力。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2023·辽宁丹东·一模)回答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
【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3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
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3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答:
37.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38.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 。(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 。
【答案】35.C 36.(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我常常想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 37.B 38. 广开言路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动词,增加\副词,更加;
B.介词,在\介词,比;
C.都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D.动词,损害损伤\动词,减少;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征:表现;于:在;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2)伤:损害;者:……的原因;嗜欲:贪欲;以:以致。
3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意为“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由此可知,“古之昏君”是后面几句话的共同主语,要停顿;“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以是灭亡”的原因,故中间要停顿;而“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三个不同的原因,构成并列关系,要停顿。
所以停顿为: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故选B。
38.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提炼能力。
第一空:从“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知,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造成他们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所以还要“广开言路”;
第二空: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所以,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就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2023·辽宁辽阳·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湖山之佳,无如清晓春时。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而翠黛临阶,吹流衣袂,莺声鸟韵,催起哄然,披衣步林中,则曙光薄户,明霞射几①,轻风微散,海旭乍来。见沿堤春草霏霏,明楣如织,远岫②朗润出林,长江浩渺无涯,岚③光晴气,舒展不一,大是奇绝。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几:原指矮而小的桌子。这里指“几案”。②岫(xi ):峰峦。③岚:山林中的雾气。
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夕日欲颓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C.湖山之佳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曙光薄户 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4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
(2)远岫朗润出林,长江浩渺无涯。
答:
4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
42.【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答案】39.D 40.(1)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2)远远的山峦耸出林间,显得明朗润泽,长江浩渺无际。 41.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 42. 同: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异:【甲】文还有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解析】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耸入,插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B.动词,坠落/形容词,意志消沉;
C.助词,可以翻译成“的”/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两个“户”都是名词,可以翻译成“门”;
故选D。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重点词语有:俱,全,都;句意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2)句中重点词语有:出,超出,超过;朗润,明朗润泽 。形容山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清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句意为:远远的山峦耸出林间,显得明朗润泽,长江浩渺无际。
4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当伴着残月来到馆舍,眼前会现出另一番景致,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小楼。“景生残夜”和“水映岑楼”分别是作者“乘月至馆”后看到的景象,且“景生残夜”和“水映岑楼”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停顿。
所以断句为:当乘月至馆/景生残夜/水映岑楼。
4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文画线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文画线句“大是奇绝”的意思是:非常奇特美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因为看到了美丽宜人的景色所以沉醉于山水之间,发出了赞美自然,喜爱自然的感叹,这是二文所表达感情的共同点。
但甲文画线句除了是作者发自内心对眼前景象的慨叹之外,还提及了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古有康乐公志同道合,今有谢中书为知己好友,如此美景有古今知音与作者共谈,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感在此相融并发。所以甲文还有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湖山最好的景致没有比春天的清晨更好的了。当伴着残月来到馆舍,眼前会现出另一番景致,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小楼,淡青色的晨光照在台阶上,微风吹着衣襟,黄莺的叫声和着鸟鸣的旋律,让梦中之人惊醒。披上衣衫去树林,只见曙光照在门上,明朗的朝霞照在几案上,微风散去,太阳升起,堤岸上芳草霏霏,春光就像锦缎,远方的山峦就像刚洗完澡,江面辽阔无边,晨雾在空中或舒或动,呈现千姿百态,非常奇特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