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二模模拟测试卷03(上海专用)
语 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
(3)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4)每逢中秋,凡有华人处,最常被吟咏的词恐怕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尤其是“ , ”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静影沉璧 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沧、璧、遂、愿、婵娟”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明季(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①蓰:五倍。
2.【甲】文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学过的出自其中的课文还有 。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2)然鬻于人( )
(3)由是人颇异之( )
(4)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
4.翻译【乙】文划线句正确的是( )
A.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同时不依靠别人吃饭,故意把柴的价钱压低了
B.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然而吃饭不比别人多,因此降低柴的价钱
C.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同时不依靠别人吃饭,因此降低柴的价钱
D.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然而吃饭不比别人多,故意把柴的价钱压低了
5.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下列对于甲文和乙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文的开头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B.舍生取义的崇高追求不仅属于有才能、有品德的“贤者”,髯樵这样的普通人也有崇尚忠义的可贵精神。
C.甲文中间部分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突出地表明作者“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态度和观点。
D.乙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7.髯樵“目不知书”、“姓名不著”,但是他具有不少值得赞赏的优点,请你根据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答案】2. 儒 孟子 告子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 卖 认为……奇异 憎恨 4.B 5.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6.B 7. 明辨是非,嫉恶如仇 性格刚烈,轻财重义 勇敢无畏
【解析】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兼: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
(2)句意:但是卖给别人。鬻:卖。
(3)句意: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异:认为……奇异。
(4)句意: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疾:憎恨。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句意为: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因此把价钱压低了。重点词语有:蓰:五倍;兼:加倍的,双倍的;故:因此。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欲,想要的,喜爱的;甚,超过。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甲文开头拿生活中的现象“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作比喻,引出对生与义的探讨,用的是比喻论证;
C.甲文中间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要舍生取义,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D.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故选B。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乙文第①段“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中可知,他力大无穷;从第①段“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中可知,他轻财重义;从乙文第②段“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等中可知,他明辨是非;从结尾“其性刚疾恶类如此”中可知,他嫉恶如仇,性格刚烈。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况且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他常常被正义所激励,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平日里大多会褒扬“无所畏惧”的精神,但恐怕,人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②勾践灭吴后,范蠡谢绝封赏,向勾践请辞。临行前还致书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范蠡惧祸,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最终成就了“商圣”陶朱公的美名;而文种自恃功高,舍不得权贵,被勾践赐死。由此看来,人有所畏惧,才能审时度势,知进退,保全自身。
③只有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有操守和原则,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相反,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⑤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有人提醒身为辅政大臣的大将军何进,说十常侍要谋反。何进却反问:“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自以为权倾天下的何进,无所畏惧,结果怎样?时间不长,他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⑥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⑦ 。这是恃书而无恐。
⑧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
⑨当然,有所畏惧并不等于凡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前文提到的“四知先生”杨震,在朝为官时就以刚正不阿而闻名。皇帝的乳母为非作歹,勾结宦官扰乱朝政,杨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击,结果得罪权贵,后饮鸩而卒。其实,杨震在朝堂上无所畏惧的表现恰是因为心有所畏。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并不冲突,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畏,是一种策略,一种底线,一种胸怀;不畏,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8.(1)全文在论证“人当有所畏惧”这一观点时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a. b.
(2)结合全文,解释第⑨段画线句:杨震正因为畏惧 ,所以不畏惧
9.下列哪段文字更适合补充在第⑦段在横线处?请简述理由。
【甲】三国时的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军令,自作主张地驻军在街亭山上。对于副将王平的劝阻,他非但不听,反而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凭一句“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就能无往而不胜,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乙】战国时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谈起兵事,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战役中取代廉颇成为赵军统帅。他一改廉颇坚守的策略,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一味按兵书排兵布阵,结果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人。
10.文章用了很多事实论据,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杨震的事例,证明心有所畏者也是具有大无畏精神之人。
B.范蠡和文种形成对比,论述有所畏惧之人,是审时度势,能知进退。
C.何进、吕布的事例,也能证明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D.全文采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反映有畏惧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
【答案】8. 人有所畏惧才能保全自身,成就大业 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正义(良知、天道、规则等) 权贵(邪恶势力等) 9.甲文更合适。甲乙两文都试图通过举例来证明恃书而无恐可能会招致失败。甲文将马谡的失败归因于其凭借自己熟读兵书而不惧诸葛亮临行前的军令,与恃书而无恐这种情形一致。而乙文则将赵括的失败归因于其死读兵书,不知联系实际情况,与恃书而无恐的情形有关联,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合适。 10.C
【解析】8.(1)本题考查论证角度。
从第②段中“人有所畏惧,才能审时度势,知进退,保全自身”,第③段中“只有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有操守和原则,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可知,这是从正面论述“有所畏惧”的意义,即“人有所畏惧才能保全自身,成就大业”;从第④段“相反,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可知,这是从反面论述“无所畏惧”的后果,即“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第⑧段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可知,杨震畏惧的是“正义(规则)”;从第⑨段中“皇帝的乳母为非作歹,勾结宦官扰乱朝政,杨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击,结果得罪权贵,后饮鸩而卒”可知,杨震不畏惧的是“权贵”。据此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
第⑦段列举事例是为了论证“恃书而无恐会招致失败”的观点,甲文中的“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就是马谡“恃书”的表现,他“自以为熟读兵法”,不听军令,不听劝告,最后导致“几乎全军覆没”,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论证本段的观点;乙文中赵括因为死读兵书,“一味按兵书排兵布阵”,导致“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人”,这个例子更侧重论证“纸上谈兵”的危害,即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恃书而无恐”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适合补充在第⑦段横线处。
10.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
C.有误,何进“恃权而无恐”,吕布“恃器而无恐”,他们的惨死,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的观点,文章没有谈到他们“有所畏惧”,所以并不能“证明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故选C。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 、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 (该地)景物特点 它与“我”的关系 “我”对它的情感 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 ⑴ 祖籍地 ⑵ ⑹
洛舍 生机盎然 外婆家 ⑶
杭州 温馨湿润 ⑷ 隔膜猜疑
北大荒 ⑸ 插队地 无比亲切
13.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14.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 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答案】11. 砺 韧 12.⑴充满诗情画意 ⑵陌生茫然 ⑶魂牵梦系 ⑷出生地 ⑸遥远寒冷 ⑹作者借助对四个与自己都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试图从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独特的理解。 13.用反问的修辞(或疑问句式),独句成段、承上启下,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呼应第②段和第⑦段问句,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4.C
【解析】11.磨砺(mó lì):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
柔韧(róu rèn):柔软而有韧性。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二空。根据“广东新会”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④⑤段。第一空,根据第④段尾句,可提取“诗情画意”填空。第二空,根据第⑤段“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可概括为“陌生茫然”填空。
第三空。根据“外婆家”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⑥⑦段,根据第⑦段中“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可提取“魂牵梦绕”填空。
第四空。根据“杭州”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⑧段,根据“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可概括为“出生地”填空。
第五空,根据“北大荒”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⑩至 段。根据第 段“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可概括为“遥远寒冷”填空。
第六空,要求概括全文内容。作者通过对四个自己曾经的“故乡”景物的描述,写出了作者起对“故乡”的理解,是指一个单纯的地域(如祖籍)﹔后来,作者发现,故乡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最后,作者认为,故乡是精神家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索和独特见解。
1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单独成段引起读者的思考。联系上下文,根据第⑧段中“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可知此段用疑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引出下文第⑩段“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描写,为第 段“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埋下了伏笔,表达了作者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 段画线句,“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这里的故乡并非通常所说的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在作者笔下,故乡不断地变化着,新会、洛舍、杭州、北大荒这些都成了作者美好的回忆。根据文章结尾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可知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不只是单纯的地方,更多的是指“精神家园”,一个能够安放情感的地方。故乡“"随行而动,因情而生”只要能安放自己的情感,那就会处处无家而又处处家,现代人为了理想和生活常常背井离乡,根本没有固定的故乡,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精神家园就是故乡。因此“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意思是: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故选C。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某某中学拟于本月中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以“品阅经典,书香满园”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读书节”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5.【任务一:书海拾贝】
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下列读物中最适合借鉴参考的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艾青诗选》 C.《经典常谈》 D.《水浒传》
16.【任务二:展板示“珍”】
(1)在用展板介绍经典作品和作者环节,有同学发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的作者用13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
D艾青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述、抗议”,写下《向太阳》这首诗,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2)有块展板展示的是《水浒传》中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请你为插图配上简洁的文字。(10字以内)
图1 图2 图3
图1: ;图2: ;图3: 。
17.【任务三:诵读经典】
在“诵读经典”环节,你认为下列作品中的内容,哪个选项最适于朗诵,并简述理由。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
——《经典常谈》
C.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水浒传》
D.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诗选》
最适于朗诵的是: 项
理由: 。
【答案】15.C 16. D 武松打虎 大闹野猪林 杨志卖刀 17. 示例:A 示例:这段话是保尔患伤寒病愈后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段话采用独白的形式道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许许多多的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信仰,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语言深情、情感真挚,极富有感染力,也能够激发出同学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分析】15.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因此最适合的读物是C。
16.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和名著情节。
(1)D艾青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述、抗议”,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故选D。
(2)图1中一武夫打扮的人,骑在老虎身上,一手抓住虎头,一手挥拳用力打下。情节是武松打虎;图2中一和尚正在拿着兵器在树林中斗杀两个官兵模样的人,并且身后一人戴着枷锁,可以看出所画故事是鲁智深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图3中由人物外形和文段“祖传宝刀,要卖三千贯”可知,该人物为杨志,另一人为泼皮牛二,因此事件为杨志卖刀。
17.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够从选段内容、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其适合朗诵的原因即可。
示例:我认为《艾青诗选》最适合朗诵,首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现代诗,艾青诗歌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感,意象生动,表达直接、自然、质朴,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形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其次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因此这首最适合朗诵,及其富有感染力,比较能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四、写作(60分)
18.很多时候,人对于事物、他人和生活的认识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会有所得。
请以“慢慢领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慢慢领悟
成长,常常隐匿在时间里,表现在作文里。后来我慢慢领悟到,成长还藏匿在生活中。在流水的时光中,我们长大,我们更加谦逊有礼,有了些大人的样子。
再一次走进这一家店,店里还是以前的样子。老旧的柜台上摆满了新颖的文具用品,昏暗的光线斜照射下来颇有一番情调。
从前,我一要什么东西,就往这家店跑,因为这家店是亲戚开的,所以就倍感亲切些,要读书的原因,我们家换了地方,离这家店不像那样近了,平常买东西就去了其他书店,渐渐地,也有一两年没有来了,这次因为朋友的原因,又一次踏入了这家店。
我站在柜台前选物品,老板娘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我,我有一点惊异,我的模样有那么大变化吗?我开口想要叫她,想她能恍然大悟般认出我,刚要开口,自己有些不敢相信,翻遍脑海,也想不出自己该怎么称呼她。
我只好用一个最平常最陌生的称呼:“阿姨。”心里没有底,又有些惭愧,声音就如同蚊子声般轻飘又模糊,她抬起头,又用陌生的眼睛看着我,随即又转成疑惑的目光,将我全身扫个一览无余。沉默了许久,我有些着急,就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又或许是平时亲戚之间只叫小名,她也没有想起来。
直至我说出我父亲的名字,她的眼神才变的和蔼可亲多了,叫了我一声小名,我的心好像又感受到了几年前,那是来店里买东西的兴奋感。
她又笑了笑,眼神中闪烁着一些惊讶,说我长大了,都认不出来了,如果不说出我父亲的名字,都不会认识啊!
我又在店里待了一会,我一边挑东西,一边回答着她问我的家里的一些琐事。我买了一些其实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婉言拒绝了在他家里吃饭的请求,走出店里。走了一半,又回头望望这家店,心里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一样。
或许,从别人陌生的眼光中,从别人惊异的眼神,从自己无法叫出的称谓中,我慢慢领悟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荏苒,记忆的磨灭以及自己的成长。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慢慢地”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逐渐的过程。这里的“领悟”,应该指“深深地知道”的意思。“领悟”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如: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柯察金等;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失败、坦然、成功、诚信、宽容等。写作时,要突出“什么事”使“我”“慢慢地”“领悟了什么”,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个“领悟”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发芽一样,需要一定的养分才能完成,所以“领悟”的过程不仅是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增高,还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而这一点恰恰应该是审题的重点。
第二,构思选材。既可以写“我”在妈妈的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也可以写一棵小树在“我”的细心呵护下和“我”一起慢慢长大。比如既可以写亲人的关爱、师长的教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写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意志等,这些是“慢慢领悟”的内容。记叙的重点应该是“领悟”的过程,在“领悟”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就是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我”慢慢成长起来,从而日渐积累起生活的经验,让思想成熟,让心灵成长。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的过程。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样才能体现出“慢慢领悟”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注意详略得当的安排,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可以采用以小见大、倒叙的写法,增加吸引力;注意材料安排要遵循详略得当的方法;注意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2024届中考二模模拟测试卷03(上海专用)
语 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
(3)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4)每逢中秋,凡有华人处,最常被吟咏的词恐怕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尤其是“ , ”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明季(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①蓰:五倍。
2.【甲】文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学过的出自其中的课文还有 。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2)然鬻于人( )
(3)由是人颇异之( )
(4)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
4.翻译【乙】文划线句正确的是( )
A.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同时不依靠别人吃饭,故意把柴的价钱压低了
B.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然而吃饭不比别人多,因此降低柴的价钱
C.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同时不依靠别人吃饭,因此降低柴的价钱
D.我的力气是别人五倍,然而吃饭不比别人多,故意把柴的价钱压低了
5.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下列对于甲文和乙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文的开头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B.舍生取义的崇高追求不仅属于有才能、有品德的“贤者”,髯樵这样的普通人也有崇尚忠义的可贵精神。
C.甲文中间部分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突出地表明作者“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态度和观点。
D.乙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7.髯樵“目不知书”、“姓名不著”,但是他具有不少值得赞赏的优点,请你根据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平日里大多会褒扬“无所畏惧”的精神,但恐怕,人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②勾践灭吴后,范蠡谢绝封赏,向勾践请辞。临行前还致书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范蠡惧祸,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最终成就了“商圣”陶朱公的美名;而文种自恃功高,舍不得权贵,被勾践赐死。由此看来,人有所畏惧,才能审时度势,知进退,保全自身。
③只有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有操守和原则,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相反,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⑤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有人提醒身为辅政大臣的大将军何进,说十常侍要谋反。何进却反问:“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自以为权倾天下的何进,无所畏惧,结果怎样?时间不长,他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⑥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⑦ 。这是恃书而无恐。
⑧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
⑨当然,有所畏惧并不等于凡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前文提到的“四知先生”杨震,在朝为官时就以刚正不阿而闻名。皇帝的乳母为非作歹,勾结宦官扰乱朝政,杨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击,结果得罪权贵,后饮鸩而卒。其实,杨震在朝堂上无所畏惧的表现恰是因为心有所畏。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并不冲突,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畏,是一种策略,一种底线,一种胸怀;不畏,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8.(1)全文在论证“人当有所畏惧”这一观点时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a. b.
(2)结合全文,解释第⑨段画线句:杨震正因为畏惧 ,所以不畏惧
9.下列哪段文字更适合补充在第⑦段在横线处?请简述理由。
【甲】三国时的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军令,自作主张地驻军在街亭山上。对于副将王平的劝阻,他非但不听,反而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凭一句“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就能无往而不胜,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乙】战国时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谈起兵事,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战役中取代廉颇成为赵军统帅。他一改廉颇坚守的策略,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一味按兵书排兵布阵,结果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人。
10.文章用了很多事实论据,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杨震的事例,证明心有所畏者也是具有大无畏精神之人。
B.范蠡和文种形成对比,论述有所畏惧之人,是审时度势,能知进退。
C.何进、吕布的事例,也能证明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D.全文采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反映有畏惧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 、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 (该地)景物特点 它与“我”的关系 “我”对它的情感 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 ⑴ 祖籍地 ⑵ ⑹
洛舍 生机盎然 外婆家 ⑶
杭州 温馨湿润 ⑷ 隔膜猜疑
北大荒 ⑸ 插队地 无比亲切
13.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14.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 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某某中学拟于本月中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以“品阅经典,书香满园”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读书节”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5.【任务一:书海拾贝】
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下列读物中最适合借鉴参考的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艾青诗选》 C.《经典常谈》 D.《水浒传》
16.【任务二:展板示“珍”】
(1)在用展板介绍经典作品和作者环节,有同学发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的作者用13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
D艾青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述、抗议”,写下《向太阳》这首诗,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2)有块展板展示的是《水浒传》中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请你为插图配上简洁的文字。(10字以内)
图1 图2 图3
图1: ;图2: ;图3: 。
17.【任务三:诵读经典】
在“诵读经典”环节,你认为下列作品中的内容,哪个选项最适于朗诵,并简述理由。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
——《经典常谈》
C.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水浒传》
D.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诗选》
最适于朗诵的是: 项
理由: 。
四、写作(60分)
18.很多时候,人对于事物、他人和生活的认识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会有所得。
请以“慢慢领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