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3 词语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训练03 词语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7:59:37

文档简介

综合训练03词语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原卷版)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词,以广泛的内容,______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______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______、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______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A.深沉 描摹 安静 娓娓道来 B.深邃 临摹 静谧 侃侃而谈
C.深沉 临摹 安静 侃侃而谈 D.深邃 描摹 静谧 娓娓道来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诗意是简单的。它 ,却又看起来 ,它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灵韵。
诗意完成的是由人性接近神性的过程,也因此,诗意必然是有贵族气的。人从动物性 出来,上升到神性,会带来情怀和格调的升华, 会带来良知、崇高、正义,这样诗意地活着,完成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A.浑然一体 漫不经心 逃脱 也
B.浑然天成 妙手偶得 跳脱 也
C.浑然一体 妙手偶得 跳脱 却
D.浑然天成 漫不经心 逃脱 却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通过阅读,你能________空间之界、_______时间之维,与最伟大的心灵对话、与最壮阔的历史同行。博尔赫斯曾描绘过一座无限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_______、无始无终。_______能畅游书海,我们的人生就会变成他笔下那座神秘的花园,“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
A.穿梭 跨越 应有尽有 即使
B.跨越 穿梭 包罗万象 如果
C.穿梭 跨越 一应俱全 既然
D.跨越 穿梭 琳琅满目 只要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好像始终像儿时那样喜欢观察蚯蚓搬家、蜘蛛结网这样平凡的自然现象,它们总会让我感受到动物界______的秩序和不可忽视的力量:喜欢______壁画上雕刻的细致纹理,想象着那是怎样______的一段历史; 那石头被扔进水中激荡起的几片浪花也值得浮想联翩那些从细微处发现的惊喜,都变成我内心里的一点点力量,仿佛星空中的一颗颗星星,能够照亮浩瀚的宇宙。
A.井井有条 揣测 波澜壮阔 可
B.井井有条 揣摩 波澜壮阔 连
C.循序渐进 揣测 波涛汹涌 可
D.循序渐进 揣摩 波涛汹涌 连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______可爱的茎叶,有娇嫩______的花朵,有______的清香,它的果实也是食物中的佳品。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______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A.婀娜 精致 感人肺腑 赋予
B.袅娜 雅致 沁人心脾 赋予
C.婀娜 雅致 沁人心脾 授予
D.袅娜 精致 感人肺腑 授予
二、议论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好文章是什么味道
叶开
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司文郎》。说的是一个盲眼的老和尚有一种特异功能,只要闻一下烧过的稿子,就知道这篇作品的好坏。好文章烧过之后,他会大声说:“味道太好了,简直是浑身通泰,好文章。”而不好的作品焚烧后,他马上大叫:“太难闻了,我都要吐了。”文章因好坏而气味不同,好作品气味芬芳,坏作品臭不可闻。
②我们没有老和尚那样神奇的能力,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判断作品的好坏。好文章最起码要在三个方面“气味芬芳”:语言、细节、真情实感。
③第一,语言生动。一部作品的语言就像它的衣服,将直接影响作品的具体面貌。
④什么是生动的语言呢?意大利文学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说过:“准确,是最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描绘、生动地呈现故事场景。
⑤卡尔维诺的名作《分成两半的子海》写梅达尔多子爵所到之处,都留下“一半”的痕迹。“仆人们就这样从田野上找到森林里,他们看见一个被切成一半的落菇、半个石菌,随后又是半个石菌、半个有毒的红菌。他们继续向森林中走去,不时看见一个个蘑菇从地里冒出来,只有半边把和半个顶。”这段话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不带任何感彩。但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很生动、很特别的场面,也就是说,画面感很强。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谈到,词有隔与不隔之分,就是有隔膜与无隔膜的感觉。比如,“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就是不隔。因为你读到这句时,感觉荷叶就在你面前。所以准确的语言就是不隔的语言。
⑦过多的修饰、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定语,通常会将语言“隔”起来,反而会不准确生动了。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⑧第二,呈现细节。一个非常生动精彩的细节,对读者的打动效果要超过长篇大段的描述。
⑨余华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里,不正面写饥饿,而是通过烘托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饥饿年代,农民许三观家里没吃的东西了,全家人饿得躺在床上,靠忍耐度日。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那天晚上躺着的时候,三乐先受不了了,说爸爸我要吃红烧肉。许三观说,好吧,爸爸来给你做红烧肉。我们先拿出一块上好的五花肉,切三片,用水氽了,煮熟,上锅蒸…接着二乐也想吃红烧肉,他又如法炮制,讲了一模一样的做红烧肉的过程。话还没说完,一乐说,爸爸我也要吃红烧肉。许三观说,你们这些孩子怎么都要吃红烧肉。
⑩我觉得这个细节胜过用十万字来描述饥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第三,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跟你的生命、经历、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感受。但真情实感很容易被虚假的情感带动。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把虚假的情感当成真情实感。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经验有更多的自我反思。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有很多表现真情实感的好例子。小说第一章就写呼兰河城里有一个大泥坑,城里的所有人都要经过那里,要么绕过去,要么跳过去,要么顺着墙爬过去,也有人冒冒失失冲过去就陷到那里,要找好多人把他抬出来。
就这么一个大泥抗,从来也没有人想过把它填平,没有人想过对它做点什么。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存在着。萧红说:“我也是走过这个泥坑的那么多人中的一个。”
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小城。小城所孕育出来的一草一木,都跟她的生命发生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就称其为真情实感。
(节选自《叶开的深夜书桌:修炼好文笔》,有删改)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7.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
8.选文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9.根据选文第 段的内容,说说要想使我们的文章有真情实感,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逐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①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②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③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④,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选自《高士传·卷上·善卷》)
【注释】①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背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北,因谓称臣服于人为北面。②唐氏:陶唐氏,即唐尧。③丕作皇韶:丕,大。皇韶,大韶。韶,虞舜乐舞名。④絺(chī)葛:即暑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乱民耳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吾虽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冬衣皮毛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莫知其处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
答:
(2)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答: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唐 氏 之 有 天 下 不 教 而 民 从 之 不 赏 而 民 劝 之
13.【甲】文当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文中的善卷选择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综合训练02词语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词,以广泛的内容,______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______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______、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______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A.深沉 描摹 安静 娓娓道来 B.深邃 临摹 静谧 侃侃而谈
C.深沉 临摹 安静 侃侃而谈 D.深邃 描摹 静谧 娓娓道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第一空:深沉:意思是形容程度深。深邃:意思是深远,深奥。根据修饰对象“内涵”分析,“深邃”合适;
第二空:描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文描摹(如图画,版画,手抄本),也指照原样描写或描画。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根据修饰对象“自然”分析,“描摹”合适;
第三空:安静:没有声音,很静。静谧: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根据修饰对象“绝美意境”分析,“静谧”合适;
第四空: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意思是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根据修饰对象“人生的真谛”分析,“娓娓道来”合适;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诗意是简单的。它 ,却又看起来 ,它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灵韵。
诗意完成的是由人性接近神性的过程,也因此,诗意必然是有贵族气的。人从动物性 出来,上升到神性,会带来情怀和格调的升华, 会带来良知、崇高、正义,这样诗意地活着,完成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A.浑然一体 漫不经心 逃脱 也
B.浑然天成 妙手偶得 跳脱 也
C.浑然一体 妙手偶得 跳脱 却
D.浑然天成 漫不经心 逃脱 却
【答案】B
【详解】一空。浑然一体,意思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结合“真正的诗意”可知,应选“浑然天成”;
二空。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结合“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灵韵”可知,应选“妙手偶得”;
三空。逃脱,指逃而脱离。逃离险地,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事或物而离开。义有三种,分别是手镯、灵活、逃脱。结合“人从动物性”“上升到神性,会带来情怀和格调的升华”可知,无逃离险地之意,应选“跳脱”;
四空。“会带来情怀和格调的升华”“会带来良知、崇高、正义”是并列关系,应选“也”。
故选B。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通过阅读,你能________空间之界、_______时间之维,与最伟大的心灵对话、与最壮阔的历史同行。博尔赫斯曾描绘过一座无限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_______、无始无终。_______能畅游书海,我们的人生就会变成他笔下那座神秘的花园,“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
A.穿梭 跨越 应有尽有 即使
B.跨越 穿梭 包罗万象 如果
C.穿梭 跨越 一应俱全 既然
D.跨越 穿梭 琳琅满目 只要
【答案】B
【详解】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跨越: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阅读应该是越过空间之界,用“跨越”更合适;而在时间上来回,用“穿梭”更合适;故排除AC;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主语是图书馆,用包罗万象更合适,与后面的无始无终也更相配。畅游书海和变成那座神秘花园,应该是假设关系,而只要表示充分条件关系,是不合适的,故排除D;
故选B。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好像始终像儿时那样喜欢观察蚯蚓搬家、蜘蛛结网这样平凡的自然现象,它们总会让我感受到动物界______的秩序和不可忽视的力量:喜欢______壁画上雕刻的细致纹理,想象着那是怎样______的一段历史; 那石头被扔进水中激荡起的几片浪花也值得浮想联翩那些从细微处发现的惊喜,都变成我内心里的一点点力量,仿佛星空中的一颗颗星星,能够照亮浩瀚的宇宙。
A.井井有条 揣测 波澜壮阔 可
B.井井有条 揣摩 波澜壮阔 连
C.循序渐进 揣测 波涛汹涌 可
D.循序渐进 揣摩 波涛汹涌 连
【答案】B
【详解】一空,井井有条:意思是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结合语境,形容动物界行动的秩序,应用“井井有条”;
二空,揣测:推测,猜测。揣摩:反复思考推求。对于壁画上雕刻的细致纹理,应是反复思考推求,选用“揣摩”;
三空,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对于历史,应选用“波澜壮阔”;
四空,“那些从细微处发现的惊喜,都变成我内心里的一点点力量”是对前句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应选“连”;
故选B。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______可爱的茎叶,有娇嫩______的花朵,有______的清香,它的果实也是食物中的佳品。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______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A.婀娜 精致 感人肺腑 赋予
B.袅娜 雅致 沁人心脾 赋予
C.婀娜 雅致 沁人心脾 授予
D.袅娜 精致 感人肺腑 授予
【答案】B
【详解】第一空:婀娜与袅娜的区别在于婀娜形容柳枝等较为纤细的植物或女子身姿优雅,亭亭玉立,也形容轻盈柔美。袅娜是形容枝叶柔长摇曳的样子,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还可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如随风飘去的样子。根据语境,应用“袅娜”。
第二空:精致:精巧细致,细密。雅致:美观而不落俗套。因为是形容花朵,故应用“雅致”。
第三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深感动。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因为是形容清香,故应用“沁人心脾”。
第四空:赋予:给予,交给等。授予:郑重地给予,多用于授予某种荣誉称号等。根据后面的“各种美好的品质”可知应用“赋予”。
故选B。
二、议论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好文章是什么味道
叶开
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司文郎》。说的是一个盲眼的老和尚有一种特异功能,只要闻一下烧过的稿子,就知道这篇作品的好坏。好文章烧过之后,他会大声说:“味道太好了,简直是浑身通泰,好文章。”而不好的作品焚烧后,他马上大叫:“太难闻了,我都要吐了。”文章因好坏而气味不同,好作品气味芬芳,坏作品臭不可闻。
②我们没有老和尚那样神奇的能力,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判断作品的好坏。好文章最起码要在三个方面“气味芬芳”:语言、细节、真情实感。
③第一,语言生动。一部作品的语言就像它的衣服,将直接影响作品的具体面貌。
④什么是生动的语言呢?意大利文学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说过:“准确,是最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描绘、生动地呈现故事场景。
⑤卡尔维诺的名作《分成两半的子海》写梅达尔多子爵所到之处,都留下“一半”的痕迹。“仆人们就这样从田野上找到森林里,他们看见一个被切成一半的落菇、半个石菌,随后又是半个石菌、半个有毒的红菌。他们继续向森林中走去,不时看见一个个蘑菇从地里冒出来,只有半边把和半个顶。”这段话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不带任何感彩。但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很生动、很特别的场面,也就是说,画面感很强。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谈到,词有隔与不隔之分,就是有隔膜与无隔膜的感觉。比如,“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就是不隔。因为你读到这句时,感觉荷叶就在你面前。所以准确的语言就是不隔的语言。
⑦过多的修饰、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定语,通常会将语言“隔”起来,反而会不准确生动了。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⑧第二,呈现细节。一个非常生动精彩的细节,对读者的打动效果要超过长篇大段的描述。
⑨余华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里,不正面写饥饿,而是通过烘托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饥饿年代,农民许三观家里没吃的东西了,全家人饿得躺在床上,靠忍耐度日。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那天晚上躺着的时候,三乐先受不了了,说爸爸我要吃红烧肉。许三观说,好吧,爸爸来给你做红烧肉。我们先拿出一块上好的五花肉,切三片,用水氽了,煮熟,上锅蒸…接着二乐也想吃红烧肉,他又如法炮制,讲了一模一样的做红烧肉的过程。话还没说完,一乐说,爸爸我也要吃红烧肉。许三观说,你们这些孩子怎么都要吃红烧肉。
⑩我觉得这个细节胜过用十万字来描述饥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第三,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跟你的生命、经历、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感受。但真情实感很容易被虚假的情感带动。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把虚假的情感当成真情实感。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经验有更多的自我反思。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有很多表现真情实感的好例子。小说第一章就写呼兰河城里有一个大泥坑,城里的所有人都要经过那里,要么绕过去,要么跳过去,要么顺着墙爬过去,也有人冒冒失失冲过去就陷到那里,要找好多人把他抬出来。
就这么一个大泥抗,从来也没有人想过把它填平,没有人想过对它做点什么。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存在着。萧红说:“我也是走过这个泥坑的那么多人中的一个。”
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小城。小城所孕育出来的一草一木,都跟她的生命发生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就称其为真情实感。
(节选自《叶开的深夜书桌:修炼好文笔》,有删改)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8.选文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根据选文第 段的内容,说说要想使我们的文章有真情实感,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案】6.好文章要语言生动,呈现细节,有真情实感。 7.提出文章论题,照应标题中的“气味”引出下文具体论述,同时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8.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细节的重要性,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对读者的打动效果要超过长篇大段的描述,进而论证了好文章要呈现细节。 9.第一,要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经历,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感受:第二,不要被虚假的情感带动;第三,要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经验有更多的反思。
【解析】6.本题考查中心论点。1)①段引出好文章这个论题。2)②段提出论点: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判断作品的好坏。好文章最起码要在三个方面“气味芬芳”:语言、细节、真情实感。3)③-⑦段第一个分论点:好文章要语言生动。4)⑧-⑩段第二个分论点:好文章要呈现细节。5) - 段第三个分论点:好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故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好文章要语言生动,呈现细节,有真情实感。
7.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作用。1)举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司文郎》的故事,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2)“文章因好坏而气味不同,好作品气味芬芳,坏作品臭不可闻。”引出论题。3)运用故事,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兴趣。
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方法判断。《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片段属于举例论证。2)举出许三观多次描述红烧肉做法给饥饿的几个儿子,表现一家人饥饿,具体有力证明好文章需要呈现细节的分论点。3)使文章论证更加生动具体。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抓住 段,筛选信息。1)“真情实感是跟你的生命、经历、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感受。”可知要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经历,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感受。2)“但真情实感很容易被虚假的情感带动。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把虚假的情感当成真情实感。”可知,要对自己的情感有信心,才能产生真正的真情实感。3)“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经验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可知要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经验有更多的反思。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逐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①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②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③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④,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选自《高士传·卷上·善卷》)
【注释】①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背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北,因谓称臣服于人为北面。②唐氏:陶唐氏,即唐尧。③丕作皇韶:丕,大。皇韶,大韶。韶,虞舜乐舞名。④絺(chī)葛:即暑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乱民耳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吾虽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冬衣皮毛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莫知其处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
(2)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唐 氏 之 有 天 下 不 教 而 民 从 之 不 赏 而 民 劝 之
13.【甲】文当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文中的善卷选择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0.A 11.(1)等到唐尧去世以后,虞舜又要把天下禅让给善卷。
(2)我为什么要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 12.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 13.【甲】文中桃花源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桃源人不想让桃花源的和平宁静被打破。【乙】文中善卷选择远离尘世,是因为他认为天下大同被打乱了,并且他追求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天下对他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解析】10.A.两个“乱”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扰乱”的意思;
B.两个“为”,前者作动词,是“做”的意思,后者作介词,是“对,向”的意思;
C.两个“衣”,前者作动词,是“穿”的意思,后者作名词,是“衣服”的意思;
D.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指善卷,后者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故选A。
1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题中要注意“及”翻译为“等到”;“受终”在这里指寿终,即去世;“以”起提宾语作用,可翻译为“把”。(2)题中是宾语前置句式,“何以”应为“以何”,可翻译为“为什么”;“夫”,语气词,可翻译为“啊”或不译;“子”即“你”;“知”这里是“了解”的意思。翻译时要将关键词翻译准确,并注意句子的语气。
1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在本句中“唐氏”是名词充当主语,“有”做谓语,“天下”是名词充当宾语,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应在“下”后断句。后句中有两个虚词“之”,且“不教而民从之”与“不赏而民劝之”是结构相同的并列句式,因此很容易判断出在“从之”后断句。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通过【甲】文中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内容可知,外面的世界战乱纷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此可知,桃源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不想让桃花源的和平宁静被打破。【乙】文中,从“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可知,善卷认为原本的大同社会被打乱了,并且由“吾虽为之,其何益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等句可知,善卷追求逍遥自得的生活,天下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据此总结答案即可。
【点睛】知识拓展
《桃花源记》
1.从全文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环境优美;(2)丰衣足食;(3)人与人之间和睦安乐;(4)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
2.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文章并没有正面说,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社会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桃源人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译文:【甲】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善卷,是古代贤能之人。唐尧听说善卷得道了,于是面朝北以他为老师。等到唐尧去世以后,虞舜又要把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说从前唐尧统治天下时,不行教化之令而百姓纷纷跟随他,不行奖赏之令而百姓努力劳作,社会上分配平均,百姓安居乐业,不知道有哀怨,也不知道有欢喜。现在你却盛大地制作华丽的服饰使百姓眼花缭乱,频繁地弹奏乐曲使人们的听力受到扰乱盛大地创作华丽的《韶》乐来愚昧人们的心智,天下的混乱,将从此开始。我即使做了天子,难道又有什么好处呢?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毛衣服用来御寒,夏天穿着暑服纳凉。春天耕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收获,身体足够安养,太阳出来开始劳作,太阳下山便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意满足自得其乐。我为什么要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就这样不肯接受虞舜的让位,于是离开尘世,进入深山隐居,没有人知道善卷去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