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4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馈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
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④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要想使其不断壮大深固,不但要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⑤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A.加点词“更”和“在”都是副词,“年深日久”和“深思笃行”都是并列短语。
B.第③句“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中,“忘记”做该句的宾语。
C.第②句是并列关系复句。
D.第④句是个病句,修改方法是把“还要”改为“而且”。
【答案】C
【详解】A. 加点词“在”是介词而不是副词。
B. 第③句“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中,“忘记”是做该句的谓语。
D. 第④句修改错误,应该把关联词“不但”改为“除了”。
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立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③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④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⑤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原因是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造成的。
A.“萌芽”是动词,“傲慢”是形容词,“立在厨房一角’和“接满水”都是补充短语。
B.“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这个句子中“始终”是状语。
C.“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一句是条件关系复句。
D.第⑤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去掉“因为”。
【答案】B
【详解】A.“萌芽”是名词。比喻刚产生而还未成长壮大的事物。
C.“尽管……还是……”属于转折关联词。
D.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②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③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④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楚伸生命、蓄积力量。
A.“消耗”和“尝试”都是形容词,“或多或少”是并列短语。
B.“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句中的“社会”做主语。
C.“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此句有语病,应将“享受”与“学会”调换顺序。
【答案】D
【详解】A.联系句意可知“消耗”是动词,“尝试”是名词;
B.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社会交往”;
C.由句中的关联词“与其……不如……”可知这是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故选D。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又是一年清明时。①你将切身感受到,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②顶着一穹清澈明朗的天,怀着一颗清澈明朗的心,你看到,通往两个“永生”的长路在脚下无尽延伸,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③清明节,是一个强化与刷新家族记忆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亘古常新的家庭本位观念。④在这生意盎然的时节,我们与家人一起,祭扫先人长眠的地方,慎终追远,虔敬唤起家族共同的记忆。这生生不息的家,铸就这生生不息的文明与民族。
A.“盎然”是形容词,“铸就”是动词,“无尽延伸”和“清澈明朗”是并列短语。
B.“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这个句子中,“必须”作定语。
C.“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第①④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
【答案】C
【详解】A“无尽延伸”是偏正短语。B“必须”作状语。D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④①。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两者前后不差1—2日。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如图所示)
【材料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还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清明的时间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为清明,《岁时百问》对清明有着生动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材料三】
清明时节,北方早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原本为我国古代农业气象用词。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承载着寒食、扫墓与踏青的功能,随着时间流逝,清明与寒食节合为一天,才有了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并纪念先祖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也是成都都江堰的放水节祭祀大典,以祭拜李冰父子。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抒发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
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选自“共产党员网”)
5.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以是以全国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B.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
C.清明虽已进入春耕阶段,但由于时有冷空气侵袭,也要预防降温可能造成的危害。
D.清明是礼敬祖先的日子,所以清明之际扫墓的习俗从秦以前就有,到唐朝开始盛行。
6.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填写表格。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民俗活动 A B C
7.如果给选文材料加上一个结尾,要求:既能总结全文,同时又能与材料的语言基调保持一致,请仿照示例,围绕清明,至少写出三组句子。
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浪漫,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
【答案】5.C 6.A.扫墓
B.路青
C.蹴鞠、荡秋千 7.示例:
清明是完满吉祥的开始,也是春耕大忙的喜悦。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清洁明净,也是流转于天地之间阳气的久远清新。
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感悟山川灵气的时节。
清明是品尝时令美味的习俗,也是感受饮食风俗的契机。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A.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全国;
B.材料二明确指出:“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故“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表述有误;
D.根据材料四中“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明扫墓的习俗是从秦以后开始的,而不是秦以前;
故选C。
6.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信息的匹配能力。
A项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过“行人欲断魂”表达了清明节扫墓时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根据材料四中的描述,清明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因此,这句诗对应的民俗活动是“扫墓”。
B项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外出踏青,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材料四中提到踏青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因此,这句诗对应的民俗活动是“踏青”。
C项诗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如蹴鞠和荡秋千等。材料四中明确提到了蹴鞠和荡秋千作为清明节的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句诗对应的民俗活动是“蹴鞠、荡秋千”。
7.本题考查创造性写作能力。
要求仿照示例,围绕清明这一主题,写出至少三组句子。示例中的句子以二十四节气为起点,展开对传统文化、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描述,语言风格富有诗意。因此,仿写时需要紧扣清明的特点,包括自然景观、农事活动、民俗习惯和文化意义,并保持语言的一致性和诗意。
示例:
清明,是春天的序曲,也是农事活动的号角。
清明,是自然的洗礼,也是心灵的净化。
清明,是对过往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句子。
(1)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2)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11.【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 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 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③ (职务)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 的形象。
【答案】8.C 9.(1)苏轼已经经到了杭州,天下人旱,饥饿和瘟疫一起发作。
(2)苏轼又拿来茭白根堆积在湖中,修筑了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来供人通行。 10.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11. ①寻友赏月景 ②豁达乐观 ③杭州知州 ④体恤百姓,治理有方
【分析】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A.被/看见;
B.种植/树立;
C.都译为:对,向;
D.是/被;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要掌握全文内容和重点词的意思进行翻译。重点词:
(1)疫:瘟疫;作:爆发。
(2)田积:堆积;为:筑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做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故正确断句为: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作答。[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内容可知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寻友赏月景”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结合[乙]文中“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等内容可知,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杭州知州”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心系天下,体恤百姓,治理有方”的形象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 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综合训练04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馈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
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④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要想使其不断壮大深固,不但要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⑤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A.加点词“更”和“在”都是副词,“年深日久”和“深思笃行”都是并列短语。
B.第③句“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中,“忘记”做该句的宾语。
C.第②句是并列关系复句。
D.第④句是个病句,修改方法是把“还要”改为“而且”。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立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③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④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⑤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原因是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造成的。
A.“萌芽”是动词,“傲慢”是形容词,“立在厨房一角’和“接满水”都是补充短语。
B.“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这个句子中“始终”是状语。
C.“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一句是条件关系复句。
D.第⑤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去掉“因为”。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②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③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④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楚伸生命、蓄积力量。
A.“消耗”和“尝试”都是形容词,“或多或少”是并列短语。
B.“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句中的“社会”做主语。
C.“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此句有语病,应将“享受”与“学会”调换顺序。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又是一年清明时。①你将切身感受到,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②顶着一穹清澈明朗的天,怀着一颗清澈明朗的心,你看到,通往两个“永生”的长路在脚下无尽延伸,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③清明节,是一个强化与刷新家族记忆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亘古常新的家庭本位观念。④在这生意盎然的时节,我们与家人一起,祭扫先人长眠的地方,慎终追远,虔敬唤起家族共同的记忆。这生生不息的家,铸就这生生不息的文明与民族。
A.“盎然”是形容词,“铸就”是动词,“无尽延伸”和“清澈明朗”是并列短语。
B.“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这个句子中,“必须”作定语。
C.“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第①④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两者前后不差1—2日。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如图所示)
【材料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还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清明的时间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为清明,《岁时百问》对清明有着生动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材料三】
清明时节,北方早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原本为我国古代农业气象用词。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承载着寒食、扫墓与踏青的功能,随着时间流逝,清明与寒食节合为一天,才有了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并纪念先祖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也是成都都江堰的放水节祭祀大典,以祭拜李冰父子。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抒发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
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选自“共产党员网”)
5.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以是以全国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B.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
C.清明虽已进入春耕阶段,但由于时有冷空气侵袭,也要预防降温可能造成的危害。
D.清明是礼敬祖先的日子,所以清明之际扫墓的习俗从秦以前就有,到唐朝开始盛行。
6.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填写表格。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民俗活动 A B C
7.如果给选文材料加上一个结尾,要求:既能总结全文,同时又能与材料的语言基调保持一致,请仿照示例,围绕清明,至少写出三组句子。
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浪漫,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句子。
(1)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2)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11.【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 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 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③ (职务)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 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