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6诗歌鉴赏+记叙文阅读+名著阅读(解析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首联点明了观景地点,勾勒出钱塘湖早春的特点,春水初涨,略与堤平。
B.《绝句》一诗中,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C.白诗“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和杜诗“燕子翩飞”“鸳鸯慵睡”都写出了春天的动态之美。
D.白诗语言易结构巧妙,首尾呼应;杜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
【答案】C
【详解】“鸳鸯慵睡”形容鸳鸯静静地沉睡在沙子上,是静态描写,故C项中“都写出了春天的动态之美”说法有误。故选C。
【点睛】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紧锣密鼓地筑巢,暖和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鉴赏: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春意的温柔,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优美,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扁。柳梢梅尊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⑨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是一首记梦之作,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词的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
B.《临江仙》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C.《渔家傲》中“谩”字写出了作者随意就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以看出词人的才华横溢;《临江仙》中的“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地,孤身一人,无人可诉的孤独之感。
D.《渔家傲》用典自然,虚实结合,构成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碍的一面;《临江仙》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悲凉凄苦之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其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故答案选C。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以“千帆”“万木”比喻自己遭贬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B.《感旧》颔联将自己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秋风中两鬓的白发对比,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深感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C.两首诗歌都有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告害的朋友的怀念。《感旧》尾联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情跌宕起伏,沉郁中见豪放。《感旧》凄婉缠绵、乐观中见自信。
【答案】D
【详解】D.“乐观中见自信”错误,诗人回忆了诗人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诗人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故选D。
二、记叙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妈过节
①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②“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理了理乱发的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的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城里集市上的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听上去挺热闹。
③“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张叔赶忙去捡,之后视线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④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⑤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包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山、河、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⑥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今年她要比往常多采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自从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已经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两边高大的云杉耸立,满眼苍翠。赵妈家新盖起了三层木楼,她为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她家。
⑦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长在清澈溪水的鱼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⑧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小女儿骑着刚买的摩托车回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⑨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⑩今年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院子里的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鱼好多!”
“不是,我不去溪里捕鱼!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咱村里人的观念也变喽,这鱼都是我们自家养的,放心着吃哩!”赵妈回答。
“那是,随意乱捕要遭罚款吧!”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请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 B 几年后的春节 C
主要情节 A 山村通车改变生活,赵妈热情招待客人。 儿女一起回家过年,全家生活日渐宽裕。 D
5.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
7.请品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莱。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妈身上的闪光点,至少写出四点。
【答案】4.A.赵妈集市购买月饼,全家围坐切分品尝。
B.又一个清明节
C.今年的端午节
D.赵妈生意非常红火,村民环保观念提升。 5.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赵妈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6.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盘山公路延伸到大山的深处。 7.指菜品丰盛,表现了乡村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 8.乐观自信、热情好客、勤劳能干、朴实大方、爱护环境、关爱家人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已知信息“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对应第①至⑤段,“山村通车改变生活,赵妈热情招待客人”对应第⑥⑦段,“几年后的春节”“儿女一起回家过年,全家生活日渐宽裕”对应第⑧⑨段。
由第③段“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第⑤段“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包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可知,A应填:赵妈集市购买月饼,全家围坐切分品尝。
由第⑥段“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可知,B应填:又一个清明节。
由第⑩段“今年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可知,C应填:今年的端午节。
由第 段“客人很多,赵妈很忙”,第 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咱村里人的观念也变喽,这鱼都是我们自家养的,放心着吃哩”,第 段“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可知,来赵妈这里的客人很多,赵妈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赵妈与客人的交谈中可知,村民的环保观念提升了。故D应填:赵妈生意非常红火,村民环保观念提升。
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
“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这是赵妈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往后日子肯定红火”体现出赵妈对未来生活充满自信,再结合第③段“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和第⑤段“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可知,这里表现出赵妈觉得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体现了积极乐观的性格。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中,将盘山公路比作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中,将大山深处比作心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弯曲的盘山公路一直通向大山深处的样子,也写出盘山公路在大山通行中的重要作用。
7.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
“满满当当”的本义是充实得达到了饱和状态,形容很满的样子。“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是指桌子上菜很多,菜品丰盛,结合上文第⑥段“自从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第⑧段“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可知,通过丰盛菜品表现出乡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由第④段“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可知,赵妈坚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可见其乐观自信。
由第⑥段“她为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她家”,第⑩段“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可知,赵妈为人热情好客,客人都喜欢到她这里来,而且赵妈勤劳能干,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由第 段“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可知,赵妈朴实大方,会做生意。
由第 段“我不去溪里捕鱼!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咱村里人的观念也变喽,这鱼都是我们自家养的,放心着吃哩”可知,赵妈坚守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爱护环境。
由第⑤段“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包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可知,赵妈看到火腿这种新鲜玩意,为了家人而舍得去买,可见其关爱家人。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内容。
歌谣可分为A 和B 。A 是随口唱。A 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B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经典常谈》节选
选段中的A是 ,B是 。
【答案】 徒歌 乐歌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选段出自朱自清《经典常谈》的《诗经》部分,介绍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综合训练06诗歌鉴赏+记叙文阅读+名著阅读(原卷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首联点明了观景地点,勾勒出钱塘湖早春的特点,春水初涨,略与堤平。
B.《绝句》一诗中,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C.白诗“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和杜诗“燕子翩飞”“鸳鸯慵睡”都写出了春天的动态之美。
D.白诗语言易结构巧妙,首尾呼应;杜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扁。柳梢梅尊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⑨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是一首记梦之作,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词的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
B.《临江仙》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C.《渔家傲》中“谩”字写出了作者随意就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以看出词人的才华横溢;《临江仙》中的“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地,孤身一人,无人可诉的孤独之感。
D.《渔家傲》用典自然,虚实结合,构成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碍的一面;《临江仙》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悲凉凄苦之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以“千帆”“万木”比喻自己遭贬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B.《感旧》颔联将自己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秋风中两鬓的白发对比,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深感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C.两首诗歌都有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告害的朋友的怀念。《感旧》尾联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情跌宕起伏,沉郁中见豪放。《感旧》凄婉缠绵、乐观中见自信。
二、记叙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妈过节
①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②“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理了理乱发的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的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城里集市上的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听上去挺热闹。
③“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张叔赶忙去捡,之后视线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④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⑤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包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山、河、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⑥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今年她要比往常多采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自从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已经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两边高大的云杉耸立,满眼苍翠。赵妈家新盖起了三层木楼,她为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她家。
⑦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长在清澈溪水的鱼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⑧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小女儿骑着刚买的摩托车回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⑨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⑩今年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院子里的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鱼好多!”
“不是,我不去溪里捕鱼!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咱村里人的观念也变喽,这鱼都是我们自家养的,放心着吃哩!”赵妈回答。
“那是,随意乱捕要遭罚款吧!”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请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 B 几年后的春节 C
主要情节 A 山村通车改变生活,赵妈热情招待客人。 儿女一起回家过年,全家生活日渐宽裕。 D
5.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
7.请品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莱。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妈身上的闪光点,至少写出四点。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内容。
歌谣可分为A 和B 。A 是随口唱。A 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B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经典常谈》节选
选段中的A是 ,B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