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 ( )
A.冶铁业 B.纺织业
C.采矿业 D.机器制造业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
A.自强、求富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4.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5.“一人称帝,天下骚然……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6.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一战(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派遣军队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C.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展
7.徐中约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一无可取之处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建立新制更难
8.“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9.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10.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人们娶亲时多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的花马车,也有用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在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之后
C.宁汉合流之后 D.中华民国初年
12.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为应使用带有实验主义的话语,作家应用一切口语来写作,可以用传统通俗小说语言,而以当今口头的说法做补充,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用一些文言的词语做补充。以上论述体现了( )
A.民主思想的普及 B.文学革命的内涵
C.妇女解放的意义 D.家庭革命的反思
13.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阐述道:“尽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毫不留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作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 )
A.解放思想 B.尊孔复古
C.托古改制 D.清除陋习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是矣。……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 ( )
A.冶铁业 B.纺织业
C.采矿业 D.机器制造业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此阶段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B项正确。]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
A.自强、求富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A项错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发了维新思想的产生,故B项错误;“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故C项正确;“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故D项错误。]
3.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B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材料无关, 排除A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触动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而新文化运动动摇的是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奠定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均与材料无关, 排除C、D两项。]
4.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B [“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一人称帝,天下骚然……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C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蔡锷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了护国战争,故选C项。]
6.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一战(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派遣军队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C.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展
C [一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C项正确;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但都没有实现,A、D两项错误;一战期间,中国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但中国军队没有出兵欧洲,B项错误。]
7.徐中约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一无可取之处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建立新制更难
D [革命后由于新制度难以建立,故出现痛苦与失序,说明了相对于破旧,立新更难,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8.“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推动民众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故选B项;“个人”的思想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主张,排除A项;“个人”的思想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推动而非辛亥革命,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就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故这种变化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引发的,排除D项。]
9.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材料信息“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自为帝制”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采取的行动是1915年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武昌起义不符合“元首谋逆,蔑弃《约法》”,故A项错误;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最终失败,故B项错误;“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自为帝制”指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故D项错误。
10.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人们娶亲时多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的花马车,也有用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在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之后
C.宁汉合流之后 D.中华民国初年
解析:根据材料“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初年,国旗是五色旗,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没有国旗,排除A项;新政之后,是龙旗,排除B项;宁汉合流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是青天白日旗,排除C项。故选D项。
12.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为应使用带有实验主义的话语,作家应用一切口语来写作,可以用传统通俗小说语言,而以当今口头的说法做补充,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用一些文言的词语做补充。以上论述体现了( )
A.民主思想的普及 B.文学革命的内涵
C.妇女解放的意义 D.家庭革命的反思
解析:根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为应使用带有实验主义的话语,作家应用一切口语来写作”可知,新文化运动胡适提倡使用白话文传播新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材料属于文学革命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妇女解放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家庭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3.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阐述道:“尽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毫不留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作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 )
A.解放思想 B.尊孔复古
C.托古改制 D.清除陋习
解析:依据材料“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尊孔复古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托古改制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材料与清除陋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是矣。……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对国人觉悟的认识入手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回答“原因”。
[答案] (1)“旧道德之观念”是指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新道德之标准”是指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
(2)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或器物—制度—思想)。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
(3)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