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治理应该( )
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C.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国
2.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 )
A.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 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
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 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
4.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国体和政体的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同
5.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
文献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6.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7.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法律 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2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3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3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该“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10.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11.从1980年4月开始,中共中央对首都在新时期建设规划的问题进行讨论。下表所示是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的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着重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工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1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及的法律分别有何特点?试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回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治理应该( )
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C.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国
B [材料“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体现的是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
2.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B [“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
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 )
A.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 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
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 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
D [根据材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等信息可知,坚定文化自信应该做到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D项正确;A项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片面,B项夸大了甲骨文研究的地位,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4.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国体和政体的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同
C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选C项。]
5.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
文献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D [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1982年宪法的修订,中国在一步一步地推动民主法制的完善,故选D项。]
6.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7.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法律 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2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3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3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法律文件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C项正确;“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较为完善,B项错误;D项仅是单独的一次立法行为,无法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一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融合,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该“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所以没有制定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故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C项。
10.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8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推进时期,因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稳定秩序,推进改革,故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逐渐摆脱“左”的错误的束缚,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故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排除D项。
11.从1980年4月开始,中共中央对首都在新时期建设规划的问题进行讨论。下表所示是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的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着重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工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北京城市工作和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当前城市发展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必要性,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出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政府行政职能的深化,故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可知1982年宪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发展,故选C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故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题干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为1982年宪法的作用,并非其与1954年宪法的相同点,故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及的法律分别有何特点?试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回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答案] (1)材料一特点:君权至上;材料二特点:主权在民。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从专制向民主发展;从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从人治到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