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2.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
3.右图是17世纪法国人描绘的崇祯帝自缢图。从历史视角看,该图是( )
A.写实的,可作史料看待
B.想象的,没有历史价值
C.臆测的,没有历史依据
D.推想的,也有历史价值
4.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
B.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
D.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
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6.“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7.(2023·北京东城高一检测)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8.(2023·聊城高一检测)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
10.明朝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导致“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因素是( )
A.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
B.倭寇骚扰东南部沿海
C.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D.欧洲殖民者活动猖獗
11.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12.[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
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
C.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
D.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图1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
图2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C [从“《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能准确反映邮票主旨,故排除。]
2.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
C [根据“1557年”“御寇安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故选C项。]
3.右图是17世纪法国人描绘的崇祯帝自缢图。从历史视角看,该图是( )
A.写实的,可作史料看待
B.想象的,没有历史价值
C.臆测的,没有历史依据
D.推想的,也有历史价值
D [1644年,明朝崇祯帝自缢为历史事实,但当时法国人并非亲眼所见,故作品为作者推想。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选D项。]
4.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
B.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
D.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
B [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D项只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
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D [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三项所属时期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故选D项。]
6.“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A [从“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两项错误。]
7.(2023·北京东城高一检测)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C [ “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赞誉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造船和航海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
8.(2023·聊城高一检测)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政府令蒙古、色目人氏和中国人(汉族人)结婚,其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A、B两项违背史实,排除;明政府的政策加速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汉化及封建化过程,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而不是“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D项说法错误。]
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而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了内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明朝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导致“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因素是( )
A.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
B.倭寇骚扰东南部沿海
C.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D.欧洲殖民者活动猖獗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政治目的,是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去做的,导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无力承担,因此后期中止了这种航行活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倭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殖民者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D项正确;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片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
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
C.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
D.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海上活动”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效益,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得到的是明成祖朱棣的支持,而非明太祖朱元璋,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平息倭寇的骚扰无关,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斗争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图1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
图2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