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提升练习卷
一、读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1.除夕那天,家家户户贴chūn lián ,rán fàng biān pào ,十分热闹。虽然声音十分响亮,但孩子们一点儿也不kǒng jù 。
2.熬là bā 粥时,等锅里一fèi téng ,就要不断jiǎo huo ,熬好的粥颜色太深,妈妈jiě shì 说枣子同赤豆放多了。
3.cán yáng 下,一湾清泉静静地向东流去;山村中,正有袅袅chuī yān 升起。
二、查字典填空。
王帆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秉公办事”中的“秉”字不认识,应用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再查 画。老师告诉他这个字念bǐng,这样一来,可用 查字法,先查 再查
。字典里“秉”字的意思有:①拿着,握着;②掌握,主持;③古代容量单位。在这个词语中,“秉”应选第 种意思。“秉公办事”这个词的意思是 。
三、选择题。
1.下面哪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 )
A.摆摊儿 通霄 翻箱倒柜
B.避静 书籍 不可思议
C.辨论 残暴 司空见惯
D.严峻 借贷 无独有偶
2.下面哪个“重”与“重于泰山”的“重”意思相同:( )
A.如释重负 B.军事重地 C.情深意重 D.尊师重教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句( )
A.学校反复强调要预防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B.我们要共同维护集体的利益,珍惜班级的荣誉。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三月时节,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了,五颜六色,十分艳丽。
四、一字多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执:①拿着; ②执掌; ③坚持; ④执行; ⑤凭单;⑥捉住。
执法( ) 执政( )
战败被执( ) 执笔( )
回执( ) 各执一词( )
五、先将小题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子中。
高( )流( ) 巧夺( )( )
画( )点( ) 重见( )( )
死得( )( ) 见( )( )著
1.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 )。
2.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题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伯牙抚琴,( ),余音缭绕,三月不知肉味。
六、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缩句)
2.院子里不会有人帮他寻找小狐仙。(改为反问句)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宽阔的海洋 宽广的领域 宽广的胸怀
5.假如班级晚会上要你上台说几句毕业感言,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不得出现学校及真实姓名)
七、古诗词默写。
(1)日暮汉宫传蜡烛, 。(韩翃《寒食》)
(2)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3) ,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4)何当金络脑, (李贺《马诗》)
(5)好雨知时节, 。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6)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八、文言文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九、现代文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个人研究出来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千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什么?( )
A.从书上就可以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知识和道理。
C.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识和道理。
D.知识和道理只只需要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作者的主张是只有有多发问,才能准确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妙笔生花。
六年的小学生涯马上要画上句号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你是不是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呢?请借此机会,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吧!题目自拟。
要求:语句流畅,书写工整,写出真情实感。字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