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5:47: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湖南高考·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2.(2024·北京高考·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3.(2024·江苏高考·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4.(2024·山东高考·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5.(2024·山东高考·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6.(2024·安徽高考·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7.(2024·湖北高考·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该表可论证( )
省份 名目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
岁入总额 12393554 9342163 7335692 16777315 4104141 2218068
岁出总额 10131248 10961692 8021263 14892393 7469452 4260138
军费 6918538 6692844 5636044 6122374 5673435 2131416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2024.1·浙江高考·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9.(2024·黑吉辽高考·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10.(2024·北京高考·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非选择题
1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12.(2024·广东高考·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湖南高考·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2.(2024·北京高考·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3.(2024·江苏高考·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4.(2024·山东高考·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5.(2024·山东高考·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6.(2024·安徽高考·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7.(2024·湖北高考·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该表可论证( )
省份 名目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
岁入总额 12393554 9342163 7335692 16777315 4104141 2218068
岁出总额 10131248 10961692 8021263 14892393 7469452 4260138
军费 6918538 6692844 5636044 6122374 5673435 2131416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2024.1·浙江高考·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9.(2024·黑吉辽高考·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10.(2024·北京高考·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非选择题
1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12.(2024·广东高考·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示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江西寻乌人口中农民占比大”,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D项;材料信息出自毛泽东所做的《寻乌调查》,是对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未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排除A项;结合所学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材料进行的农村调查,并不能粉碎“围剿”,排除B项;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材料信息强调农民占比大,两者不符,排除C项。
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成立工会,发动工人运动,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这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且发动工人运动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工人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且形式多样,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引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这样的表述,但并未说明“劳工神圣”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且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民革命主要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结合所学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可得出此时周恩来等人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刊物改名并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目的是为了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吴玉章主张要推进国民革命的进程,加快扫除封建地主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这一革命任务,故D项符合题意;他并未涉及工农群众的看法,A项与材料无关,可以进行排除;新三民主义在国民党一大已经提出,故B项可以排除;从材料可知,吴玉章认为法国大革命革命方式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群众基础,已经过时,故不存在吸取其教训的问题,故C排除。
5.
【答案】B
【解析】1927年9月秋收起义时,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打出了自己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色军旗,各地武装起义部队也设计打出了与秋收起义部队相似的军旗。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通告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此后,“红色”成为革命的符号。党中央长期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出现“工人”符合时代特征;”“青年”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的中坚,是国家的未来。关键词“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时期,综合关键词出现的共同时期正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对应时间不符,排除。
6.
【答案】D
【解析】该文章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步性同时,认为要“参照现在的情形,断不可一昧盲从”,即要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答案选D。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范围问题,故排除A;材料最后只是以中国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来比喻不能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故排除B;材料没有论及民主革命发展进程问题,且这是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故排除C。
7.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时空是:1925 年(中国)。据题干表格中各省的岁入、岁出和军费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省军费开支巨大,反映出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也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同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部分省份收中,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北方身份,军费占据岁入总额的比重都比较大,体现了这些省份的军阀穷兵黩武的本质,说明他们是一丘之貉,④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①错误;表格主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部分省份的收支情况,无法据此说明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②错误。故本题选D项。
8.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开始北伐,至1927年3月北伐军克复上海,据材料“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可知,时间不符,汤因比不可能见到这场景,故选C项;据材料“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途经欧亚许多地方”可知,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经过工业文明成果的传播,故汤因比可以在印度城市看到汽车和电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19世纪末,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最为多元化的城市之一,3/4为大量华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人,如印度人、欧洲人、爪哇人等,其次,新加坡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故在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是可见现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紫禁城于1420年落成,是明清时期皇宫,符合史实,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 “国历 ”,但民间仍然保持旧历,反映出政府的政策与民间的传统习俗存在冲突,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出科学知识与迷信的博弈,而仅是在日历方面到底采用阳历还是旧历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城市与乡村对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题干也并未提到城乡之间的差异,而是政府机关学校等与民间百姓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旧历在民间流行是由于传统习惯力量导致,并不体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0.
【答案】B
【解析】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材料中的言论是在1937年,且主要讨论的是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和原则,而非解决某一特定事件的方式,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这是关于政府组成的原则,而非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则,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针对国民党独裁、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非选择题
11.【答案】(12分)
参考答案一
1932年的中国: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93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首先,局部抗战的兴起是这一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得锦州撤防,辽西尽陷,上海闸北惨化灰烬。然而,中国军队和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他们奋起抗争,如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这些英勇的斗争,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
其次,革命形势的发展也是1932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年,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势力却在全国各地取得了重大胜利。如全国红军继续大获胜,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这些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统治,也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1932年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英勇和智慧,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答案二
1932年的中国:民族危机与抗日烽火
在1932年的中国,时事多舛,民族危机深重。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肆意横行,从锦州撤防到辽西陷落,再到上海闸北化为灰烬,无不显示出侵略者的凶残和野心。同时,傀儡政权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坚定。
面对外敌入侵,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红军战士,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们在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沉勇坚守、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更令人敬佩的是,全国红军在苏区战场上全线出击,捷报频传,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形势也异常复杂。蒋介石一方面对红军进行“剿灭”行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加艰难。但无论如何,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到底的信念。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
参考答案三
1932年的中国: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
1932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动荡的时期。这一年,中国不仅面临着外敌的侵略,还深陷内战的泥潭。从上述新闻标题摘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间的民族抗争,二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
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动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锦州撤防辽西尽陷”和“日军果进犯热河”等标题揭示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北和热河地区的侵略,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更是凸显了日本侵略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
其次,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和“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等标题,反映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然而,“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和“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等标题,则显示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抗击国民党军队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正如“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这一标题所显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内战的压力,而是展现出了坚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不仅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12.【答案】
示例一
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论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首先在广东燃起,虎门保卫战揭开了反侵略的序幕。随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广东人民不甘屈服,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威力。(4分)
广东在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是在广西地区发动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及后来的洪仁玕都是广东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广东各地纷起响应。1854年,东莞、佛山等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成为广东人民走在近代反封建斗争前列的重要体现。(4分)
总之:广东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示例二
观点:广东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2分)
论述:广东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位。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虽然他们不是广东人,但他们的思想经历都与广东有关,这也表明广东在近代是走在中国的前列的。
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是清代洋务运动的摇篮。广东香山人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广东南海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于广东沿海,其中,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是早期企业的代表之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广东香山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传播变法思想,推动广东和全国的维新运动向前发展。(8分)
综上所述,广东作为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广东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也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