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领会借物写人的文思;
②过程与方法:从“是否喜欢读”切入,培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意识。重点在启发提问,达成理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托翁人格美和作者的深深敬意、绵绵情思;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是农村中学九年级七班的学生,对对比和借物写人的手法已有所了解,并已预习了课文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领会借物写人的文思;
教学难点:
从“是否喜欢读”切入,培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意识。重点在启发提问,达成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 人物简介 1 .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 ) 奥地利作家。他一生写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传记、小说等,其中尤以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为出色。著名的传记作品 有《三位大师》、《罗曼 罗兰》等。小说代表作有《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 《象棋的故事》等。 2.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前期创作总结。《安娜 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二.理解赏析(课件)三.理解赏析(课件)四、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多读,感受和体会下面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作者用拿破伦、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有何作用? 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五.课堂练习 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2、作者在再现托尔斯泰墓那种“逼人的朴素”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品不仅用直接描写的方式,六.归纳总结 本文主要内容是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七.课外作业 写作:以“也说‘美’”为题,任选外国散文中的一篇,写一篇四五百字的赏析短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