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嘴巴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及意图:
《范进中举》篇章,精选自吴敬梓的杰出讽刺巨著《儒林外史》,该小说以独特的章回体形式,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本课教学设计聚焦于小说的讽刺艺术精髓,旨在通过范进中举这一戏剧性事件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尤其是范进中举后的疯癫状态与前后人际关系的剧变,来揭露并批判人性的阴暗面,同时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群体的精神戕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
教学核心将围绕“胡屠户治疯”这一标志性情节展开,以此作为深入探索讽刺艺术的窗口。我们将首先聚焦于胡屠户那一记响亮的耳光,细致分析这一动作背后的复杂心理动因,通过文本细读,揭示胡屠户由鄙夷到惊愕,再到急于挽回面子的微妙心理变化,从而体会“夸张”手法在强化讽刺效果、深化人物性格方面的独到之处。
随后,教学将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审视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言行举止的鲜明对比。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不仅展现胡屠户前后态度的天壤之别,更深刻挖掘出这一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扭曲,进而理解讽刺艺术如何通过“对比”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批判力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对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剖析,利用已学的讽刺手法(夸张与对比),分析这些人物在范进命运转折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揭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与社会地位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从而全面把握《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多层次、多维度表现。
最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不仅深刻理解《范进中举》的讽刺意蕴,更能提升对讽刺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作品,体会作者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深刻用意。
二、教学目标:
1. 深度剖析胡屠户“打”嘴巴治疯时的心理历程
2. 从夸张与对比中透视人物性格,领悟讽刺艺术的深刻内涵
3.反思封建社会与科举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疯癫状态下,选择以“打”嘴巴方式治疗的心理动因。
2.指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中夸张与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胡屠户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张乡绅的突然热情与之前的冷漠对比等,以此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社会现实。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穿透文字表面,深入挖掘讽刺艺术的深刻内涵,成为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范进中举》,作为经典讽刺巨著《儒林外史》中的璀璨篇章,其情节之生动、讽刺之深刻,早已通过前置学习单的引导,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今日,我们就将聚焦于文中那令人难忘的“胡屠户治疯”一幕,特别是他挥出的“那一嘴巴”,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并品味这部小说所展现的讽刺艺术之精髓。
任务一:怎样“打”?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的第七、八段,并深入思考:胡屠户是如何执行那“一嘴巴”的?这一行为背后透露出他怎样的心态?
2.请参考以下句式构建你的回答:“我从胡屠户的____(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描写中,深切感受到他当时____的心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细致点评,指出其分析中的亮点与可能忽略的细节,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胡屠户的心理状态。)
小结:通过大家的细致阅读与分析,我们已经基本勾勒出了胡屠户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心理波动轨迹。如果将这些心理变化连线成图,便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心理波折图。起初,他满心欢喜地前来贺喜,随后范进的疯态让他惊愕不已;当被提议用打嘴巴的方式来治疗范进的疯病时,他犹豫不决,甚至心生畏惧;最终,在酒精的驱使下,他狠下心来完成了这一举动,但事后又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这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正是胡屠户真实内心世界的写照。
那么,作者为何要如此精心地刻画胡屠户的心理动态呢?这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一个角色的复杂性,更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社会中人性被扭曲、被压迫的真相。通过对胡屠户心理的细腻描摹,作者巧妙地讽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权力、地位盲目崇拜,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懦弱与自私。这样的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任务二:为什么这样“打”?
对比原文与修改后的文段(即7、8段中仅保留胡屠户打嘴巴的动作,删去了他与邻居、报录人的对话及打后的心理描写),思考哪一段文字表达更好,为什么?
修改:
……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户听罢,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
2.接下来,请大家围绕上述对比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思考,并准备分享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人物塑造的维度、情节推进的节奏、以及作品整体的讽刺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3.小结: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原文之所以更加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在描述胡屠户打嘴巴这一行为时,并没有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对话穿插等手法,将原本瞬间的动作延长并放大,从而揭示出胡屠户强悍外表下隐藏的怯懦与恐惧。这种反差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意味,也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扭曲。此外,作者还通过其他多种手法进一步丰富了胡屠户的形象,比如通过对比他前后的态度变化、描绘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等,使得这一角色更加立体、鲜活。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胡屠户,也让我们对《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任务三:“打”出了什么?
(1)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用笔轻轻圈画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言行举止的语句。特别留意他对范进的称呼变化、对范进相貌才学的评价、说话时的态度以及行为上的显著变化。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一步丰富胡屠户这一形象。
(2)学生互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寻找并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则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胡屠户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教师小结: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举止,我们不难发现他态度的巨大反差。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充满了鄙视与践踏,言语间尽是不屑与嘲讽;而中举后,他则立刻转变了态度,变得巴结讨好,极尽谄媚之能事。这种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无情地揭露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因此,那一记打在范进脸上的“嘴巴”,实则也是对胡屠户自身的一种讽刺与鞭挞。作为范进周围人的典型代表,胡屠户的这一行为更是对小说中其他类似人物的一种映射,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任务四:还“打”向了谁?
1.深入探究:现在,请大家结合助读资料,从张乡绅或众乡邻中挑选一位角色,运用夸张或对比的手法,深入分析其人物形象。思考这些手法如何强化了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2.学生展示与点评: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阐述,教师则针对每位学生的分析给予积极反馈和深入点评,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角色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思想升华:围绕范进中举这一核心事件,作者巧妙地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不仅塑造了胡屠户这一典型形象,还深刻讽刺了包括张乡绅、众乡邻在内的社会众生。他们或冷漠无情,或趋炎附势,或圆滑世故,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儒林外史》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杰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批判的矛头,究竟指向了当时社会的哪些深层次弊病呢?
4.总结与诵读:从同学们的精彩回答中,我深感大家已深刻领会了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创作初衷,以及他“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齐声诵读这段文字,用铿锵有力的语气,传递出讽刺的锋芒,让我们共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批判力量。
这一“嘴巴”,“打”在范进的脸上,“打”出了他的圆滑世故。
这一“嘴巴”,“打”在胡屠户的脸上,“打”出了他的趋炎附势。
这一“嘴巴”,“打”在张乡绅的脸上,“打”出了他的道貌岸然。
这一“嘴巴”,“打”在了众相邻的脸上,“打”出了他们的冷漠无情。
这一“嘴巴”,还“打”在了社会风气的脸上,“打”出了它的世态炎凉。
这一“嘴巴”,更“打”在了科举制度的脸上,“打”出了它的腐朽落后。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