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3 词语的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综合特训)(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广东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训练03 词语的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综合特训)(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广东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8:19:16

文档简介

综合训练03 词语的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
(分值:50分,用时:35分钟)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共10小题,20分)
1.(2023·湖南·中考真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贾大少爷正在掀王师爷的铺盖,被刚好赶回来的王师爷从门缝里看见了,王师爷顿时怒不可遏。
B.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将来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C.年轻的彭老师上课激情洋溢,非常投入,把枯燥的语法讲得惟妙惟肖,深受同学们欢迎。
D.几十年如一日,他潜心钻研,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在颁奖大会上他高兴得如坐针毡。
2.(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塔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高度。塔方最早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双方率先建立发展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是__________的铁杆朋友。__________的政治互信、坚定有力的相互支持是中塔关系__________的最宝贵经验。中方愿同塔方一道,__________,推动中塔关系取得新发展。
A.不负众望 惺惺相惜 长盛不衰 承前启后
B.名副其实 牢不可破 历久弥坚 继往开来
C.名副其实 惺惺相惜 历久弥坚 承前启后
D.不负众望 牢不可破 长盛不衰 继往开来
3.(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前,人类探索火星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事,如今已成为了现实。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百年以来,中国青年不负祖国重托,他们获得民众的崇敬是当之无愧的。
4.(2023·四川德阳·中考真题)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是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学雷锋”已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B.文人们留下的意蕴深厚的诗词,若不是妙手偶得,那便是经过他们反复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C.截至今年3月,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这骇人听闻的好消息传遍神州大地。
D.全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共建”和“共享”相辅相成。
5.(2023·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西宁的雨一点也不吝啬,淅淅沥沥,一下就是两三天。
B.青海的黄菇味极鲜腴,无可方比,堪称“菌中之王”。
C.闻一多先生对学问一丝不苟,潜心钻研,对名利目空一切,从不放在心上。
D.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青海展馆内观众络绎不绝,询问声、赞叹声不断,格外热闹。
6.(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B.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鞠躬尽瘁。
C.中学生在阅读课外作品时,要注重日常积累,养成寻章摘句的好习惯。
D.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笔走龙蛇,字字泣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7.(2023·辽宁阜新·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的好时节,天地与人和; 的好感觉,人人很亲和; 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 的共和国,心齐力更和……政通人和的美好图景,是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美丽展现。
A.和风细雨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 和气致祥
B.和气致祥 和颜悦色 和风细雨 和衷共济
C.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和气致祥 和衷共济
D.和衷共济 和气致祥 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8.(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B.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传递的价值信念,契合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
C.经过老师的点拨,我豁然开朗,一下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和写作特点。
D.他精心设计台词,苦练舞蹈动作,矫揉造作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9.(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五四”运动以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种种新思想,引起了进步青年极大的兴趣。
B.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在座的听众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C.辩论赛上,观众热烈的掌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参赛队员们越战越勇。
D.河水川流不息,在狭窄的河道中汹涌着,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大海奔去。
10.(2023·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下面这段话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互联网时代,“快餐”式阅读成为了很多人喜欢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貌似快速收集了络绎不绝的资讯,其实是囫囵吞枣,而静下心来的慢阅读反而变得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我们应该破除这种叹为观止的阅读方式。
A.络绎不绝 B.囫囵吞枣 C.百闻不如一见 D.叹为观止
二、文言文阅读(4小题,13分)(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宋濂两篇赠序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②,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③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④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
【注释】①照磨: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②以例自免归:依惯例自请免职。③没(mò):高过。④试归而求:试着归家之后去寻找。
11.(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生以乡人子谒余( ) (2)及年壮方可出( )
12.(3分)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B.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C.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1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流辈甚称其贤。
(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4分)【甲】【乙】两文都是赠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怀。【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① 。【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②
。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读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 。
三、现代文阅读(5小题,17分)(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风裹着黄沙,席卷着呼吉格尔村。一连几天,耿臣都坐在大门口,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忽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田里的麦苗歪在沙尘里,山坡上仅存的几棵榆树也被剥出老根,目之所及,昏黄一片。他记得小时候,沙丘离村子还挺远,不像现在,虎视眈眈,随时要把呼吉格尔村吞掉。
②“沙子快埋脖梗啦,这日子啥时是头!”媳妇决定要搬家。“谁爱走谁走,俺坚决不走!”耿臣有他的想法。大家都走了,就等于把村子拱手让给沙漠。那样,家就没了。
③风,在旷野里回旋、扭转,像极了吼叫的野兽。呼吉格尔村的夜晚,看不见明月星辰,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④耿臣坐在炕上抽烟,烟头一明一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子里渐渐成熟:种树治沙,把呼吉格尔山闹绿了!村长被耿臣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直盯着耿臣看了半分钟。仔细再听,耿臣嘴里嘟哝着:“俺在呼吉格尔山上放了七年羊,山变秃了,俺有责任。”
⑤于是,耿臣卖了一百多只羊,买树苗上山。耿臣媳妇怂恿根子阻止耿臣上山,而根子却说他也要上山,爹是山大王,他就是小山大王。
⑥耿臣的老母亲听说了,从十多里外的大儿子家赶来了。瞅见憨笑的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她,眼角顿时有了泪。日子过成这样不容易,为啥非要上山受罪呢?这时,根子抱一捆山杏树苗跑进院子。耿臣媳妇埋怨:“呼吉格尔山上人都难活,这小树苗还没有你结实呢!”
⑦根子却说:“我叫根子,杏树苗也有根,只要有根,在哪都能活。”
⑧就这样,耿臣在呼吉格尔山上搭了一间牛顶架窝棚,里面盘了火炕,摆上小桌椅,好歹算个落脚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挖坑种树,夜幕降临才收工休息,饿了吃点干粮,一想到山上将长满绿树,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
⑨夜幕下,耿臣弯腰挖坑。月光照在他精瘦的脊背上,照着一排排深色的树坑,也照在媳妇泛泪的眼睛上。与丈夫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耿臣固执,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当初,她也正是喜欢丈夫这一点。
⑩十多年后,呼吉格尔山长了草,各种树木也更显挺拔。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这也招来了羊群牛群。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骂,不行。打架,更不是办法。耿臣几乎一宿没睡。他要想个彻底解决的办法,第二天一早就下山了。
原来,耿臣去找了蒙古族朋友巴图,想借几条狗看护草场。巴图爽快地答应了,让女儿娜仁送狗上山并帮助训狗护山。
山上有了狗,放羊的不敢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报复,把耿臣家的水井用大石头堵死了……耿臣的母亲一着急,病了。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个小布包,包里有她半辈子积攒的钱,说要给孙子说媳妇用。弥留之际,老人说:“儿啊,你可坚持到底呀!”
因为一系列的变故,根子原来订下的婚事也吹了。
“咱不能在山上呆了,下山吧。”媳妇哭着求耿臣。耿臣心情复杂,斗争激烈。“上山这么多年,我已离不开呼吉格尔山了。”根子忽地站了起来,抓住妈妈的手,安慰道:“妈,我一定给您娶上儿媳妇,娶一个像奶奶、妈一样爱山上一草一木的媳妇。”
耿臣的媳妇含着眼泪笑了。根子张开双臂,对着天空大喊:“我是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根子的喊声在天空中回荡。
根子和娜仁在农校参加畜牧培训班时再次相遇。爱情就像对接的电线,一旦心通了,就不再分开。根子和娜仁结婚了。
转年,耿臣拉树苗时,汽车翻了。再次清醒时,耿臣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众人抬着往山下走。他太累了,眼皮沉重,真想美美睡上一觉。耿臣拉着儿子说:“根子呀,爹是怕不行了,你和你媳妇可不能把治沙的事儿半道撂下。”
“爹!”根子含着眼泪,大喊。
村长说:“老耿,放心,咱村开始全面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鼓励全村人上山治理生态,现在,咱蒙汉乡亲都支持!”
担架被抬起来,向山下走,后面的人紧跟着。乡亲们不断地从家里、田间地头涌来。
山路崎岖,鸟鸣阵阵。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 (选自《内蒙古日报》,王樵夫作品,有删改)
15.(4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黄沙肆虐,决定治沙→① →治沙遇挫,守护草场→②
16.(4分)请结合选文,品读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1)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请写出与句中画横线部分相照应的情节。)
(2)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请揣摩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7.(2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 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8.(4分)请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19.(3分)请从“像石榴籽一样”和“像蒙古马一样”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并结合阅读资料卡和选文内容简述理由。
阅读资料卡 资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繁荣、和谐、幸福。 资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综合训练03 词语的正确使用+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
(分值:50分,用时:35分钟)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共10小题,20分)
1.(2023·湖南·中考真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贾大少爷正在掀王师爷的铺盖,被刚好赶回来的王师爷从门缝里看见了,王师爷顿时怒不可遏。
B.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将来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C.年轻的彭老师上课激情洋溢,非常投入,把枯燥的语法讲得惟妙惟肖,深受同学们欢迎。
D.几十年如一日,他潜心钻研,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在颁奖大会上他高兴得如坐针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B.见异思迁:缺乏主见,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不一样的就改变趋向;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词,不是学习时应该有的态度,使用有误;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讲课的效果,使用对象有误;
D.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不能形容高兴时的表现,使用有误;
故选A。
2.(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塔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高度。塔方最早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双方率先建立发展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是__________的铁杆朋友。__________的政治互信、坚定有力的相互支持是中塔关系__________的最宝贵经验。中方愿同塔方一道,__________,推动中塔关系取得新发展。
A.不负众望 惺惺相惜 长盛不衰 承前启后
B.名副其实 牢不可破 历久弥坚 继往开来
C.名副其实 惺惺相惜 历久弥坚 承前启后
D.不负众望 牢不可破 长盛不衰 继往开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句中形容中塔双方是真正意义上的铁杆朋友,用“名副其实”恰当;
二空: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牢不可破: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亦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句中与“政治互信”搭配,用“牢不可破”恰当;
三空: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历久弥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句中形容相互支持是两国关系长久以来愈发坚定不移的保证,用“历久弥坚”恰当;
四空:承前启后:承接以前(过去)的,开创今后(未来)的。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句中形容两国愿继承过去的事业,并未以后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用“继往开来”恰当;
故选B。
3.(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前,人类探索火星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事,如今已成为了现实。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百年以来,中国青年不负祖国重托,他们获得民众的崇敬是当之无愧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使用正确;
B.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使用正确;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句中形容小说情节,用错对象,可改为“跌宕起伏”;
D.当之无愧: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使用正确;
故选C。
4.(2023·四川德阳·中考真题)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是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学雷锋”已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B.文人们留下的意蕴深厚的诗词,若不是妙手偶得,那便是经过他们反复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C.截至今年3月,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这骇人听闻的好消息传遍神州大地。
D.全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共建”和“共享”相辅相成。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蔚然成风:指写诗词歌赋成为了世界上的一种风气;引申义是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使用正确;
B.妙手偶得: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做出的作品。使用正确;
C.骇人听闻:事出怪诞,听起来令人害怕。不能形容好消息,使用有误;
D.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使用正确;
故选C。
5.(2023·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西宁的雨一点也不吝啬,淅淅沥沥,一下就是两三天。
B.青海的黄菇味极鲜腴,无可方比,堪称“菌中之王”。
C.闻一多先生对学问一丝不苟,潜心钻研,对名利目空一切,从不放在心上。
D.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青海展馆内观众络绎不绝,询问声、赞叹声不断,格外热闹。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使用正确;
B.鲜腴:新鲜肥美;通常指刚生产的、未变质、滋味鲜美、有光彩的食物。使用正确;
C.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为贬义词。不能形容对名利放在心上,褒贬误用,使用有误;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使用正确;
故选C。
6.(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B.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鞠躬尽瘁。
C.中学生在阅读课外作品时,要注重日常积累,养成寻章摘句的好习惯。
D.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笔走龙蛇,字字泣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用来描述钱学森的工作态度,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褒贬误用,与语境不符;
D.笔走龙蛇:意思是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7.(2023·辽宁阜新·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的好时节,天地与人和; 的好感觉,人人很亲和; 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 的共和国,心齐力更和……政通人和的美好图景,是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美丽展现。
A.和风细雨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 和气致祥
B.和气致祥 和颜悦色 和风细雨 和衷共济
C.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和气致祥 和衷共济
D.和衷共济 和气致祥 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和风细雨:和煦的风,细细的雨。也比喻在批评中摆事实,讲道理,方式缓和,不粗暴。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和气致祥:意思是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第一空,“好时节”表示季节气候,应选用“和风细雨”;
第二空,“好感觉”指人的态度和反应,应选用“和颜悦色”;
第三空,“好人家”指和谐融洽的家庭,应选用“和气致祥”;
第四空,“共和国”指整个国家,应选用“和衷共济”;
故选C。
8.(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B.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传递的价值信念,契合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
C.经过老师的点拨,我豁然开朗,一下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和写作特点。
D.他精心设计台词,苦练舞蹈动作,矫揉造作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渲染:比喻夸大的形容;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使用正确;
B.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使用正确;
C.豁然开朗: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使用正确;
D.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与“精心设计台词,苦练舞蹈动作”的褒义语境不符;
故选D。
9.(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五四”运动以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种种新思想,引起了进步青年极大的兴趣。
B.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在座的听众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C.辩论赛上,观众热烈的掌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参赛队员们越战越勇。
D.河水川流不息,在狭窄的河道中汹涌着,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大海奔去。
【答案】A
【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句中形容各种思想迅速出现,合乎语境,正确;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与后文“笑出声来”矛盾;
C.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句中形容观众的掌声激励了队员,不合语境;
D.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句中形容水流,望文生义;
故选A。
10.(2023·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下面这段话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互联网时代,“快餐”式阅读成为了很多人喜欢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貌似快速收集了络绎不绝的资讯,其实是囫囵吞枣,而静下心来的慢阅读反而变得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我们应该破除这种叹为观止的阅读方式。
A.络绎不绝 B.囫囵吞枣 C.百闻不如一见 D.叹为观止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不能形容“资讯”,对象使用错误;
B.囫囵吞枣: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正确;
C.百闻不如一见:本义为听到很多次,还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表示耳闻不如眼见可靠。强调了亲眼看见的重要性。不能用来指“阅读”;
D.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不能形容“阅读方式”,对象使用错误;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4小题,13分)(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宋濂两篇赠序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②,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③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④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
【注释】①照磨: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②以例自免归:依惯例自请免职。③没(mò):高过。④试归而求:试着归家之后去寻找。
11.(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生以乡人子谒余( ) (2)及年壮方可出( )
【答案】(1)拜见 (2)待,等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谒:拜见。(2)句意:等到我壮年时,才可以四处游历。及:等到,待。
12.(3分)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B.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C.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重点字词:皆:都,全部。坐守:坐着守护,坚守。陋室:简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环境荒凉,杂草丛生。没:掩没,覆盖。户:门,门户。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经常,常常。充然:充实饱满的样子。
句子结构:“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是一个并列结构,描述了一类人所居住环境的共同特征;“而志意常充然”则是一个主谓结构,描述了这类人的精神面貌。这里的并列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进行划分,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故选A。
1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流辈甚称其贤。
(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答案】(1)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流:同一流,同一类。辈:同辈的人。称:称赞。其:指马生。贤:贤能,有德行有才能。
(2)重点字词:得无:莫非,岂不是。出于:来源于,产生于。之:的。乎:疑问语气词,吗、呢。
14.(4分)【甲】【乙】两文都是赠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怀。【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① 。【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② 。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读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 。
【答案】①再接再厉,不断进取(1分) ②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2分) ③专心治学(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第一空,根据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希望马君则能够在学业上持续努力,不要因为现有的成就而满足,要再接再厉,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第二空,根据乙文第三段“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可知,宋濂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希望陈庭学能够学习他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的提升和修养。因此,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
第三空,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向马君则强调了学习的不易与珍贵,鼓励他“再接再厉,不断进取”。而在乙文中,他则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勉励陈庭学要甘于寂寞,深入思考,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两篇赠序中,宋濂都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这种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正是他专心治学的体现。因此,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我们可以深入读出宋濂先生的志趣是专心治学。
【参考译文】
(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历观览、饮酒射覆、赋诗吟咏。庭学无处不去游历观览,之后必定发而为诗,用来记录这些地方景物和时序的变化,由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帮助的缘故吧。
我内心很是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可以出游的壮年时,四方战乱,我无处落脚容身。到现在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
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那些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就是尝试着回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吧。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
三、现代文阅读(5小题,17分)(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风裹着黄沙,席卷着呼吉格尔村。一连几天,耿臣都坐在大门口,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忽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田里的麦苗歪在沙尘里,山坡上仅存的几棵榆树也被剥出老根,目之所及,昏黄一片。他记得小时候,沙丘离村子还挺远,不像现在,虎视眈眈,随时要把呼吉格尔村吞掉。
②“沙子快埋脖梗啦,这日子啥时是头!”媳妇决定要搬家。“谁爱走谁走,俺坚决不走!”耿臣有他的想法。大家都走了,就等于把村子拱手让给沙漠。那样,家就没了。
③风,在旷野里回旋、扭转,像极了吼叫的野兽。呼吉格尔村的夜晚,看不见明月星辰,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④耿臣坐在炕上抽烟,烟头一明一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子里渐渐成熟:种树治沙,把呼吉格尔山闹绿了!村长被耿臣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直盯着耿臣看了半分钟。仔细再听,耿臣嘴里嘟哝着:“俺在呼吉格尔山上放了七年羊,山变秃了,俺有责任。”
⑤于是,耿臣卖了一百多只羊,买树苗上山。耿臣媳妇怂恿根子阻止耿臣上山,而根子却说他也要上山,爹是山大王,他就是小山大王。
⑥耿臣的老母亲听说了,从十多里外的大儿子家赶来了。瞅见憨笑的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她,眼角顿时有了泪。日子过成这样不容易,为啥非要上山受罪呢?这时,根子抱一捆山杏树苗跑进院子。耿臣媳妇埋怨:“呼吉格尔山上人都难活,这小树苗还没有你结实呢!”
⑦根子却说:“我叫根子,杏树苗也有根,只要有根,在哪都能活。”
⑧就这样,耿臣在呼吉格尔山上搭了一间牛顶架窝棚,里面盘了火炕,摆上小桌椅,好歹算个落脚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挖坑种树,夜幕降临才收工休息,饿了吃点干粮,一想到山上将长满绿树,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
⑨夜幕下,耿臣弯腰挖坑。月光照在他精瘦的脊背上,照着一排排深色的树坑,也照在媳妇泛泪的眼睛上。与丈夫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耿臣固执,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当初,她也正是喜欢丈夫这一点。
⑩十多年后,呼吉格尔山长了草,各种树木也更显挺拔。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这也招来了羊群牛群。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骂,不行。打架,更不是办法。耿臣几乎一宿没睡。他要想个彻底解决的办法,第二天一早就下山了。
原来,耿臣去找了蒙古族朋友巴图,想借几条狗看护草场。巴图爽快地答应了,让女儿娜仁送狗上山并帮助训狗护山。
山上有了狗,放羊的不敢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报复,把耿臣家的水井用大石头堵死了……耿臣的母亲一着急,病了。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个小布包,包里有她半辈子积攒的钱,说要给孙子说媳妇用。弥留之际,老人说:“儿啊,你可坚持到底呀!”
因为一系列的变故,根子原来订下的婚事也吹了。
“咱不能在山上呆了,下山吧。”媳妇哭着求耿臣。耿臣心情复杂,斗争激烈。“上山这么多年,我已离不开呼吉格尔山了。”根子忽地站了起来,抓住妈妈的手,安慰道:“妈,我一定给您娶上儿媳妇,娶一个像奶奶、妈一样爱山上一草一木的媳妇。”
耿臣的媳妇含着眼泪笑了。根子张开双臂,对着天空大喊:“我是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根子的喊声在天空中回荡。
根子和娜仁在农校参加畜牧培训班时再次相遇。爱情就像对接的电线,一旦心通了,就不再分开。根子和娜仁结婚了。
转年,耿臣拉树苗时,汽车翻了。再次清醒时,耿臣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众人抬着往山下走。他太累了,眼皮沉重,真想美美睡上一觉。耿臣拉着儿子说:“根子呀,爹是怕不行了,你和你媳妇可不能把治沙的事儿半道撂下。”
“爹!”根子含着眼泪,大喊。
村长说:“老耿,放心,咱村开始全面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鼓励全村人上山治理生态,现在,咱蒙汉乡亲都支持!”
担架被抬起来,向山下走,后面的人紧跟着。乡亲们不断地从家里、田间地头涌来。
山路崎岖,鸟鸣阵阵。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
(选自《内蒙古日报》,王樵夫作品,有删改)
15.(4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黄沙肆虐,决定治沙→① →治沙遇挫,守护草场→②
【答案】示例:①起早贪黑,挖坑种树 ② 绿树葱郁,治沙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第一空:根据第⑧段中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挖坑种树,夜幕降临才收工休息,饿了吃点干粮,一想到山上将长满绿树,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可得:起早贪黑,挖坑种树。
第二空:根据末段中的“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可得:绿树葱郁,治沙成功。
16.(4分)请结合选文,品读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1)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请写出与句中画横线部分相照应的情节。)
(2)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请揣摩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2分)
(2)“轻松”是指村长说全村要合力治沙,耿臣因个人治沙到集体治沙而感到轻松;“幸福”是指耿臣听着鸟鸣阵阵,看着树木葱郁,因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而幸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联系后句“这也招来了羊群牛群。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可知,与画线部分“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相照应的情节是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正是因为山上有了树,所以才会有人来山上放羊,啃食树叶。
(2)联系第 段中的“老耿,放心,咱村开始全面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鼓励全村人上山治理生态,现在,咱蒙汉乡亲都支持”可知,他从村长的话里知道,全村人要合力治沙,蒙汉乡亲都支持,他再也不用一个人单打独斗,也不会再有人来山上放羊,所以感到轻松。联系末段中的“山路崎岖,鸟鸣阵阵。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可知,耿臣因听着鸟鸣阵阵,看着树木葱郁,看到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而幸福。
17.(2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 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答案】示例:是呼吉格尔山旱不死的草根子,是拔不掉的树根子。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
联系前段中的“上山这么多年,我已离不开呼吉格尔山了”“妈,我一定给您娶上儿媳妇,娶一个像奶奶、妈一样爱山上一草一木的媳妇”可知,根子并没有因为爱情受挫而改变种树治沙的想法。所以补充的句子要体现出他对种树治沙的坚定。联系前句“我是根子”可知,补充的话应是与“根”相关。故可拟写为:是大山里永远不会枯死的草根子,是永远拔不出来的树根子。意近即可。
18.(4分)请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通过对田里麦苗和山坡上仅存几棵榆树生存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呼吉格尔村生存环境的恶劣;②呼吉格尔村生存环境的恶劣引出了耿臣想要治沙的情节,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解析】
19.(3分)请从“像石榴籽一样”和“像蒙古马一样”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并结合阅读资料卡和选文内容简述理由。
阅读资料卡 资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繁荣、和谐、幸福。 资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答案】示例:我选择“像石榴籽一样”作为小说的题目,因为“像石榴籽一样”表现了小说的主题。①耿臣一家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植树治沙,表现出团结的寓意;②蒙汉乡亲真诚互动,和谐相处,共建绿色幸福家园,体现出团结、和谐的寓意;③耿臣由个人治沙到带动全村集体治沙,最终取得治沙的成功,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体现出团结、繁荣、和谐、幸福的寓意。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画线句描写了在沙尘里歪斜生长的麦苗,山坡上仅存的几棵榆树,昏黄的天地,表现了呼吉格尔村生存环境的恶劣。联系第④段中的“耿臣坐在炕上抽烟,烟头一明一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子里渐渐成熟:种树治沙,把呼吉格尔山闹绿了”可知,正是因为呼吉格尔村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耿臣才有了种树治沙的想法。故此处的环境描写起到了引出后文耿臣想要治沙的情节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拟写题目,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联系阅读资料卡里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我选择“像蒙古马一样”作为小说的题目,因为“像蒙古马一样”表现了小说的主题。①在买苗挖坑种树的情节中,耿臣表现出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②在治沙遇挫、守护草场的情节中,虽然阻碍重重,但耿臣不惧困难毅然治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③耿臣有一种像蒙古马一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最终改变呼吉格尔村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