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1 默写+古诗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综合特训)(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广东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训练01 默写+古诗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综合特训)(含答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广东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08:53:42

文档简介

综合训练01 默写+古诗文阅读+非连续性阅读
(分值:50分,用时:35分钟)
一、古诗文默写(共2小题,17分)
1.(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古诗文默写(7分)
(1)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意思是说朋友之间如果心意相通、相互理解,那么即使天各一方也像近在咫尺。
(5)班级开展“我爱家乡”采风活动,你准备选用“ , ”两句连续的古诗文来赞美祖国河山之美。
2.(22-23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积累默写。(10分)
类别 诗词文内容 理解
爱国 欲为圣明除弊事,(1) ! 了却君王天下事,(2) 。 分忧不惜年已迈 奋战一统我中原
悟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3)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4) 。 困境里信念坚定 风雨中乐观旷达
赏景 野芳发而幽香,(5) 。 (6) ,秋容如拭。 运用对偶描春夏 化用典故写秋容
思乡 (7) ,(8) 。(温庭筠《商山早行》) (9) ,(1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旅途中乡情成梦境 边塞思乡又盼立功
二、古诗文阅读(2024·江苏·三模)(共6小题,2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亮①躬耕陇亩②,好为《梁父吟》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④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⑦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⑧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⑨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隆中对》)
【丙】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亮:诸葛亮。②陇亩:田野,草野。③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④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赞同,称许。⑤谓为信然:说是确实如此。谓,说。信然,确实如此。⑥器:认为有才能,器重。⑦谓:对……说。
3.(2分)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时先主屯新野 屯: (4)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5.(3分)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咨臣以当世之事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狼》)
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7.(3分)对选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危难之间,委以重任,其目的是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B.甲文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C.甲乙两文皆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
D.乙文中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
的不满。
8.(4分)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体会丙诗中“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所蕴含的情感。
三、(23-24九上·浙江杭州·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比如,科技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人类就进入“地球村”时代:再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
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科技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人文的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科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人文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多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而人文则多是感受美、表达美。
③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因为科学起源于人类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技术则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冲动,可见,科学技术皆源于人本。
④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解释道,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⑤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用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居然互为镜像。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
⑥谈到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中国逻辑学会专家黄华新表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有网友直呼“有亿点可爱,挺喜欢”,有不少有网友却质疑“怎么像是AI画的,太敷衍了”。
7日凌晨,春晚微博发文称“‘龙辰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真的是设计老师一笔笔画出来的”,并展示了手稿和图形设计文件。然而,这样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网友们没有等待细致的调查就发现了不对劲之处。一张原创设计图片可能有上百层的图层,图形设计源文件非常庞大。然而,春晚所发的澄清视频中的图片大小仅为212KB,连高清图都不至于如此小,估计图形设计源文件也不大。有些网友们据此认为这张图是AI所作。
AI作图是根据用户的描述,再通过数据库匹配,再打碎拼凑生成图片,并非原创。像春晚吉祥物这样万众瞩目的形象,能否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来替代,争议不小。
9.(3分)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
B.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C.科学与人文都源于人本,但研究对象不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
D.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0.(4分)根据材料二,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④
11.(3分)结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补全对话。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体现了知识分子 关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可以作为画线句的事实论据。
再比如疫情期间,社区发放纸质健康码,来解决无智能手机的儿童与老人的 出行问题,科技方便了疫情的管理,人文让这项政策更有温度。
除了文中写到的,我还想到了其他的事实论据,比如:______。
12.(3分)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龙辰辰事件”的看法。综合训练01 默写+古诗文阅读+非连续性阅读
(分值:50分,用时:35分钟)
一、古诗文默写(共2小题,17分)
1.(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古诗文默写(7分)
(1)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意思是说朋友之间如果心意相通、相互理解,那么即使天各一方也像近在咫尺。
(5)班级开展“我爱家乡”采风活动,你准备选用“ , ”两句连续的古诗文来赞美祖国河山之美。
【答案】(1)落英缤纷 (2)两鬓苍苍十指黑 (3)山河表里潼关路 (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等)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作答①到⑤空时应注意易错字词“缤纷、鬓、苍苍、潼、知己、涯、邻”的正确书写。作答⑥⑦空时用两句连续的古诗文来赞美祖国河山之美即可,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22-23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积累默写。(10分)
类别 诗词文内容 理解
爱国 欲为圣明除弊事,(1) ! 了却君王天下事,(2) 。 分忧不惜年已迈 奋战一统我中原
悟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3)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4) 。 困境里信念坚定 风雨中乐观旷达
赏景 野芳发而幽香,(5) 。 (6) ,秋容如拭。 运用对偶描春夏 化用典故写秋容
思乡 (7) ,(8) 。(温庭筠《商山早行》) (9) ,(1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旅途中乡情成梦境 边塞思乡又盼立功
【答案】(1)肯将衰朽惜残年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也无风雨也无晴 (5)佳木秀而繁阴 (6)为篱下黄花开遍 (7)因思杜陵梦 (8)凫雁满回塘 (9)浊酒一杯家万里 (10)燕然未勒归无计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衰、朽、赢、繁、篱、陵、凫雁、勒。
二、古诗文阅读(2024·江苏·三模)(共6小题,2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亮①躬耕陇亩②,好为《梁父吟》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④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⑦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⑧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⑨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隆中对》)
【丙】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亮:诸葛亮。②陇亩:田野,草野。③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④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赞同,称许。⑤谓为信然:说是确实如此。谓,说。信然,确实如此。⑥器:认为有才能,器重。⑦谓:对……说。
3.(2分)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案】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是一个完整句子,其后可断开,“凡三往”是“乃见”的前提,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时先主屯新野 屯: (4)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答案】(1)亲自 (2)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驻扎,驻守 (4)访问,拜访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身耕种。躬:亲自。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屯:驻扎,驻守。④句意为: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诣:访问,拜访。
5.(3分)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咨臣以当世之事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以: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C.也:用在句末,判断句的标志/语气词,放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的语气;
D.乃:都是副词,才; 故选D。
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答案】(1)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2)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苟全:苟且求全,偷生的意思;闻达:有名望,显贵;于:在;此:这。就见:去拜访。屈:委屈。宜:应该。顾:拜访。
7.(3分)对选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危难之间,委以重任,其目的是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B.甲文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C.甲乙两文皆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
D.乙文中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
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C.甲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据此可知诸葛亮躬耕陇亩只为保全性命,淡泊名利,所以“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的理解赏析不正确;故选C。
8.(4分)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体会丙诗中“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虚写了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情感。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乙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意思是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可知“辞后主”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犹闻”意思是:好似还能听。据此可知为虚写,虚写了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不复卧南阳”意思是: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据此可知“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
【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危难的时候,我接受重任奉行使命,自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如此。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三、(23-24九上·浙江杭州·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比如,科技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人类就进入“地球村”时代:再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
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科技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人文的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科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人文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多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而人文则多是感受美、表达美。
③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因为科学起源于人类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技术则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冲动,可见,科学技术皆源于人本。
④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解释道,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⑤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用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居然互为镜像。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
⑥谈到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中国逻辑学会专家黄华新表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有网友直呼“有亿点可爱,挺喜欢”,有不少有网友却质疑“怎么像是AI画的,太敷衍了”。
7日凌晨,春晚微博发文称“‘龙辰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真的是设计老师一笔笔画出来的”,并展示了手稿和图形设计文件。然而,这样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网友们没有等待细致的调查就发现了不对劲之处。一张原创设计图片可能有上百层的图层,图形设计源文件非常庞大。然而,春晚所发的澄清视频中的图片大小仅为212KB,连高清图都不至于如此小,估计图形设计源文件也不大。有些网友们据此认为这张图是AI所作。
AI作图是根据用户的描述,再通过数据库匹配,再打碎拼凑生成图片,并非原创。像春晚吉祥物这样万众瞩目的形象,能否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来替代,争议不小。
9.(3分)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
B.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C.科学与人文都源于人本,但研究对象不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
D.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A.选项中的“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在文中并没有体现;C.结合材料二第③段“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可知,选项“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说法不正确;D.结合材料二第④段“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第⑤段“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可知,选项“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与“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
10.(4分)根据材料二,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答案】①差异②追求真善美③方法④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意对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提取论点。①空:根据提示“层面”“思维方式”“表达形式”,以及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可得:差异;②空:根据提示“相同点”“源于人本”结合“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可得:追求真善美;③空:根据提示图中所给的“发展”“妙处”,以及结合材料二第⑥段“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可知,两方面谈的是方法;④空:综合三个论述角度,以及材料二第⑥段的总结“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得出中心论点: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1.(3分)结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补全对话。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体现了知识分子 关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可以作为画线句的事实论据。
再比如疫情期间,社区发放纸质健康码,来解决无智能手机的儿童与老人的 出行问题,科技方便了疫情的管理,人文让这项政策更有温度。
除了文中写到的,我还想到了其他的事实论据,比如:______。
【答案】示例一:中国航天飞船“神舟”和航天登月探测器“嫦娥”是中国探索宇宙的重大科技成果,其命名源于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努力奋进的民族精神。示例二:在超市收银台,科技的发展让自助结账成为可能,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结账效率:但超市仍然开设了人工收银,以方便儿童和老人等没有手机的人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和补写论据。结合材料二画线句“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可知,这里体现的是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人文方面。作答时应围绕“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列举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事例即可。如: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之潮”涌动带来了一系列文艺节目的创新。在开幕式文艺表演《国风雅韵》中,高科技赋能的地屏全景呈现钱塘江两岸水墨画卷:游船往来、灯影点点,全景立体影像构筑的拱宸桥跃然于大运河之上,展现了钱塘繁华和江南风韵的隽永景象。年轻演员在画卷上翩然起舞: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宋韵女子亭亭玉立、唯美灵动。这里用高科技演绎传统文化,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相融合。
12.(3分)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龙辰辰事件”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趋势,然而春晚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符号,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坚守艺术的原创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这样设计出来的春晚吉祥物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信赖。示例二:科技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和工具,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和人工创作的重要性。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对春晚和龙文化的情感和智慧,而人工创作则能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吉祥物设计中,创造出更加有温度和意义的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时可围绕“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来谈,表达清楚,语言流畅即可。例如:人工智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它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春晚更需要的是人文气息,它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回忆,更是很多人的精神寄托。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被大众接受和欣赏的应是带有温度的充满人文气息的作品,那么作为春晚的吉祥物就应该坚守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