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5:49: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北京高考·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2.(2024·广东高考·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3.(2024·江苏高考·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4.(2024.1·浙江高考·9)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5.(2024·全国甲卷·30)下表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阶层 户数 人口 总收入(石) 公粮(石) 公粮占收入%
地主 16 91 462.0 104.70 22.6%
富农 40 356 679.5 92.09 13.5%
中农 244 1352 1481.8 120.95 8.1%
贫农 588 2498 1376.8 30.34 2.1%
雇农 64 235 58.8 — —
其它 37 214 111.3 2.92 2.6%
合计 989 4746 4170.2 351.00 8.4%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6.(2024·湖北高考·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 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 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 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 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7.(2024·湖北高考·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 巩固统一战线 B. 坚持实事求是 C. 转变工作重心 D. 注重自身建设
8.(2024·甘肃高考·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非选择题
9.(2024·江苏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毛瑟步枪是世界著名的枪械,由德国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兄弟设计。1869年,他们建立公司生产枪支。两年后德国政府开始与毛瑟兄弟合作,用他们发明的直动式单发步枪装备军队。毛瑟兄弟后来对步枪进行了改进。1888年,保罗·毛瑟研制出发射无烟火药子弹的弹仓式步枪,并在枪管外加装套筒,弹头初速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罗·毛瑟研制了新的弹仓式步枪,各种性能都有较大提高。德国生产的毛瑟枪除满足国内扩军备战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等
材料二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遭到封锁,武器供应严重不足。为此,中共中央指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武器,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随后,八路军军工局组织人员土法上马,制造出枪管钻床和防锈处理设备。没有造枪的钢材,就用沦陷区的铁路钢轨作材料。1939年4月,他们设计出无名氏马步枪,次年结合山地游击战特点,又加以改进设计出八一式马步枪。该型枪支重量轻、体积小、精准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为抗日根据地生产的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枪。
——摘编自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等
(1)据材料一概括毛瑟枪在研制技术上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瑟枪研制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毛瑟枪相比,八一式马步枪成功研制所面临的困难。(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式马步枪研制的意义。(5分)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11.(2024.1·浙江高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8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11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北京高考·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2.(2024·广东高考·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3.(2024·江苏高考·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4.(2024.1·浙江高考·9)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5.(2024·全国甲卷·30)下表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阶层 户数 人口 总收入(石) 公粮(石) 公粮占收入%
地主 16 91 462.0 104.70 22.6%
富农 40 356 679.5 92.09 13.5%
中农 244 1352 1481.8 120.95 8.1%
贫农 588 2498 1376.8 30.34 2.1%
雇农 64 235 58.8 — —
其它 37 214 111.3 2.92 2.6%
合计 989 4746 4170.2 351.00 8.4%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6.(2024·湖北高考·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 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 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 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 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7.(2024·湖北高考·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 巩固统一战线 B. 坚持实事求是 C. 转变工作重心 D. 注重自身建设
8.(2024·甘肃高考·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非选择题
9.(2024·江苏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毛瑟步枪是世界著名的枪械,由德国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兄弟设计。1869年,他们建立公司生产枪支。两年后德国政府开始与毛瑟兄弟合作,用他们发明的直动式单发步枪装备军队。毛瑟兄弟后来对步枪进行了改进。1888年,保罗·毛瑟研制出发射无烟火药子弹的弹仓式步枪,并在枪管外加装套筒,弹头初速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罗·毛瑟研制了新的弹仓式步枪,各种性能都有较大提高。德国生产的毛瑟枪除满足国内扩军备战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等
材料二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遭到封锁,武器供应严重不足。为此,中共中央指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武器,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随后,八路军军工局组织人员土法上马,制造出枪管钻床和防锈处理设备。没有造枪的钢材,就用沦陷区的铁路钢轨作材料。1939年4月,他们设计出无名氏马步枪,次年结合山地游击战特点,又加以改进设计出八一式马步枪。该型枪支重量轻、体积小、精准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为抗日根据地生产的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枪。
——摘编自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等
(1)据材料一概括毛瑟枪在研制技术上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瑟枪研制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毛瑟枪相比,八一式马步枪成功研制所面临的困难。(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式马步枪研制的意义。(5分)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11.(2024.1·浙江高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8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11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答案解析示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B
【解析】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材料中的言论是在1937年,且主要讨论的是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和原则,而非解决某一特定事件的方式,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这是关于政府组成的原则,而非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则,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针对国民党独裁、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可知国民党意图通过该书否定共产党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体现了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的意图,故选D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逐渐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一系列的反共摩擦和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初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1943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其国际地位实际上有所提升,例如同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中国与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会晤,讨论战后秩序,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矛盾,但主要矛盾仍然是对外的,排除C项。
3.
【答案】C
【解析】毛泽东的批示表明他对于文化工作及文化设施的态度,即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对反动书籍只进行个别干涉,而非普遍订立条例,这是通过宽容的文化政策来团结知识分子,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反蒋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故选C项;由“没收国民党书店”可知,对原来国民党统治下的书店要进行没收,这不属于保护解放区文化设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与批示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略反攻发生在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该舰被击伤后搁浅”“灰溜溜地逃走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打击,反映了中共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的正义形象,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故选A项;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上的统治覆灭,排除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也标志着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排除D项。
5.
【答案】D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从表格中可知,该区域各阶层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承担公粮缴纳,且各阶层均有承担公粮的情况,从各阶层缴纳占收入的百分比来看也比较合理公正,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阶级差距扩大和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民生产生活需求有无满足,故排除A、B、C。
6.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豫湘桂战役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杨静远逐渐由对政治不感兴趣到主动认识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折射出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B项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排除A项;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是解放战争后期,排除C项;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材料“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可知,每个解放区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件政策指示,而是代之以具体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B项正确;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党外人士,而材料主要针对的党内,排除A项;工作重心此时尚未转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指示各个解放区,不是强调党的自身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A
【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边区妇女参加纺织劳动有了经济收入和财产使用权,不再依赖公婆和丈夫,这是经济地位提高的表现,故答案选A。材料没有男女工作收入对比信息,而且也只是纺织组的生产行为,故无法得出BC两项结论;妇女有了经济收入和财产使用权,并不意味着物质需求都能达到自足层次,而且人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故排除D。
非选择题
9.【答案】
(1)创新之处:改进枪械结构(发明直动式单发步枪、使用弹仓、使用套筒);发明无烟火药子弹。(4分)
背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德国重视发明,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扩军备战。(3分)
(2)困难: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原料(物资)匮乏/设备缺乏;人才不足、技术落后 。(4分)
(3)意义:改善根据地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作战能力);奠定抗战物资基础、打击日本侵略者 ;积累工业生活经验、培养人才;铸就艰苦创业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精神。(5分)
10.【答案】(12分)
参考答案一
1932年的中国: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93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首先,局部抗战的兴起是这一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得锦州撤防,辽西尽陷,上海闸北惨化灰烬。然而,中国军队和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他们奋起抗争,如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这些英勇的斗争,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
其次,革命形势的发展也是1932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年,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势力却在全国各地取得了重大胜利。如全国红军继续大获胜,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这些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统治,也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1932年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英勇和智慧,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答案二
1932年的中国:民族危机与抗日烽火
在1932年的中国,时事多舛,民族危机深重。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肆意横行,从锦州撤防到辽西陷落,再到上海闸北化为灰烬,无不显示出侵略者的凶残和野心。同时,傀儡政权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坚定。
面对外敌入侵,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红军战士,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们在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沉勇坚守、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更令人敬佩的是,全国红军在苏区战场上全线出击,捷报频传,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形势也异常复杂。蒋介石一方面对红军进行“剿灭”行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加艰难。但无论如何,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到底的信念。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
参考答案三
1932年的中国: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
1932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动荡的时期。这一年,中国不仅面临着外敌的侵略,还深陷内战的泥潭。从上述新闻标题摘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间的民族抗争,二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
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动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锦州撤防辽西尽陷”和“日军果进犯热河”等标题揭示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北和热河地区的侵略,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更是凸显了日本侵略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
其次,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和“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等标题,反映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然而,“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和“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等标题,则显示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抗击国民党军队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正如“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这一标题所显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内战的压力,而是展现出了坚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不仅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11.【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①标题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
②史料6分,(一则史料2分。如是综合类,一个角度给一个史料分,必须三个角度都写,才可以拿6分)
③结构分2分,总分总或者分总都可以,不分段有总结话语也行。
④价值升华1分,表述1分,表述分一般不给。
(一)论题
A.论题方向举例:
(1)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
(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3)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4)综合类
(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B.层次要求:
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
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二)史料实证
A.材料信息: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象征。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①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侵扰。
②汉武帝在长城周边设河西四郡,阻挡匈奴南下。
③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设军镇,防御鞑靼、瓦剌南下。
④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1937年9月,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①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在古代历史上,长城建筑宏伟、工程浩大,为世界奇观。
②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长城成为各类抗战救亡宣传的重要标志,如《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③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凝聚成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
(3)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②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著名战役、朝代更替、历史名人、文学艺术作品均与之相关。
(4)综合类
例:长城价值的历史演变
①在古代历史上,长城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也有利于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和平稳定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抗战期间,长城不仅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更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和中华民族团结的新象征。
③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若运用其他史实,合理即可)
B.层次要求:
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
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
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
(三)历史表述
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
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12.【答案】(25分)
(1)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②出现了许多世界级数学家和大量优秀的数学著作;
③与天文历法紧密相关;④重应用,轻理论。
(每点3分,三点即可给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适当赋分)
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需要;②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影响中国数学
的发展;③近代以来数学理论及体系的成熟;④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每点2分,四点给满分;其他表述言之合理可适当赋分)
(3)①数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总结、传承、吸收;
②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③数学的发展要将现实应用与理论研究并重;
④国家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以适当赋分)
13.【答案】(25分)
(1)①加强基础交通道路建设;②对各民族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发展经济;③设置郡县直接管辖;④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密切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⑤实行屯戍政策,促进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推进国家认同。
(2)特点:①以重庆为中心;②侧重西南地区内部交通建设;③重视西南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交通线建设;④建设速度快,规模大。
作用:①为沿海工业企业及人员和事业单位内迁创造了条件;②促进西南地区内部地区间联系,为西南地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③巩固西南地区作为抗战后方基地的安全;④为接收国际援助提供交通保障;⑤有利于协调中国军队与盟军在太平洋、东南亚战场的作战;。
(3)意义:①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条件;②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③加强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巩固边防安全和国家统一;④有利于凝聚各民族力量,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⑤增进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关系:①交通建设是加强地方治理的基础纽带;②交通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前提;③交通建设是加强各民族交融、形成制度认同的关键;④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也是交通发展完善的有力保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