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配套教学设计(7)

文档属性

名称 把酒问月 配套教学设计(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5:37:1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积累优秀古诗文名句,通过反复朗读能准确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句意境,能描述诗句内容。
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能有自己的人生体验。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握欣赏的角度,因而本诗的学习宜采用朗读和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发挥联想和想像力,学生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月亮的美好,并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进而可以把诗歌学活。但由于学生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1、出示关于月亮的图片。
2、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句子。
3、教师小结: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中国人更是对月亮有着绵延的情节,可以说,打开中国的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而在众多的文人之中,当属李白对月亮最为情有独钟。光是“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就使用过四十五次之多,李白对月亮始终有着诚挚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月亮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合于诗仙光明磊落的心地。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把酒问月》。
活动2【活动】出示目标
师: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优秀古诗文名句,通过反复朗读能准确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句意境,能描述诗句内容。
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能有自己的人生体验。
师:为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大家看可以吗?
出示:初读正音、复读明义、再读悟情。
活动3【活动】学习过程
三、初读正音
1、出示学习指导一:
听录音(两遍),可以小声跟读。注意字词的读音,揣摩语气、停顿等。
2、学生听完录音后,可以自己练读,也可以小组合作练读。
3、5分钟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竞赛,比一比看哪个个人或小组读的最好。
4、竞赛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入第二个环节。
复读明义
师: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告诉我们质疑的重要性。的确,疑为学之始。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我们对诗歌的内容上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1、出示学习指导二:
自己默读古诗,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2分钟后小组内交流。
2、各组提出自己小组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解答,如果解答不出由老师补充。
3、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全诗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向你探问。人要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却与人紧紧相随。就像皎洁的明镜飞上红色宫殿,蓦霭散尽时散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见夜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又隐没于云间。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居与谁为邻?今人见不到古时之月,今月却曾经照过古时之人。古人与今人像流水一样流逝,所看见的月亮却都一样。只愿在放歌酣饮游宴的时候,月光能长照我的酒杯中。
再读悟情。
师:诗言志,歌咏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充分理解诗歌的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超越时空的心灵上的共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之后,我们来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怀吧!
1、出示学习指导三:
自己默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钟后小组内交流。
师启发,李白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诗人了,谁能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李白的事情。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班交流: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明确: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再次听录音,感悟诗人情怀。
活动4【练习】当堂检测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一看我们是真的知道了吗!出示检测题。
1、默写诗歌的后八句。(4号完成,其中一人板演)
2、写出“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所展现的画面。(3号完成,其中一人板演)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号完成,其中一人板演)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几句历来被人传送,说说它的妙处。(1号完成,其中一人板演)
要求:其他学生除必做题外,另选1题完成。
活动5【活动】课堂评价
1、课代表对板演内容评价,教师适当补充。
2、班长做课堂表现评价,评出质疑之星、点评之星、合作之星、展示之星等。
3、教师总结。在1300多年前的李白发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的慨叹,提出了“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正是在李白等诸多浪漫情怀的文人墨客的追问与探索之下,在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华民族顺利实现的飞天梦想。我想,一个伟人之所以伟大可能就在于此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朗读李白的《把酒问月》,作为我们本节课的的结束吧!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