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但本节课所学的诗歌和以往学生所接触到的李白诗歌的体裁不一样,因此,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李白诗歌和李白的人格魅力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师出示全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二、师讲解作者相关内容: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得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
先说志气。李白特别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祖国的千山万水充满了激情;对农民、对矿工都无限深情。
李白用天才的诗笔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李白有诗:“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这就是说,他曾经立志要像孔子那样总结论述一代政教文化,辉映千载。而实际上,阴错阳差,苦读书,勤走路,多写作,他却像司马迁一样用文史家的良知、真心反映了所处的时代的精神风貌。他坚信自己的文笔可以达到“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效果。
再说豪气。他决心用自己的才能报效社会,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豪气,豪壮气概,他认为总会有一天长风破浪渡沧海,冲破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大量诗文可以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歌颂姜太公、鲁仲连、剧辛、乐毅、张良、诸葛亮,就是表明自己要像这些历史上的功臣那样,报效国家。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可以说实现了“输肝剖胆”的诺言。
三说骨气。他大写“行路难”、“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表面上写行路的艰难,实际上是表明人生旅途上的艰险。他的豁达胸怀,类似庄子,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借酒销愁,抒发情怀,类似陶渊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对李白有很大影响。李白说“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愁之后干什么?还是要“效英才”啊。
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三、师讲解全诗: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全诗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