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月下独酌
[唐]李白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读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花丛美酒
独自一人,
场面冷清。
忽发奇想
邀月共酌,
场面热闹。
月远影随
内心仍然,
孤独寂寞。
悟诗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暂时将就
情绪激昂,
及时行乐。
既歌且舞
莫名凄凉
与寂寞。
醒欢醉散
忘却烦恼,
自得其乐。
真诚相约
点尽孤寂,
书穷悲凉。
悟诗
1、“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赏诗
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明确:“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3、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赏诗
4、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明确:“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赏诗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6、“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赏诗
(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明确:A.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B.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C.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拓展探究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明确:A.永结无情游——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B.相期邈云汉——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 月诗
1、思念的寄托
《静夜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灯不明思欲绝,举帷望月空长叹。
尤慕牛郎织女情,隔岸遥望众星照。”
——《长相思》
2、理想的象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3、亲密的伙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主旨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以独白的形式,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寂寞孤独之情,也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拓展训练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明确: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雅雀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睛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望月怀人的人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情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
“鸦”“花”“家”。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