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月下独酌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5:42: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就学过李白的不少名篇,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篇,对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个性特征以及诗风都有了初步了解。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3. 背诵诗歌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活动2【讲授】背景介绍
《月下独酌》写作背景: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在被唐玄宗召为供奉翰林学士三年后,终因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排挤,被谗,“赠金放还”。本诗即写于此时。
活动3【活动】预习
解释词语
1、影徒随我身
2、暂伴月将影
3、我歌月徘徊
4、永结无情游
5、相期邈云汉
1、这首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诗眼是哪个字?你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指哪“三人”?
活动4【活动】朗读并初步理解大意
三、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活动5【讲授】深入研读
1、“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3、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4、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明确:“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6、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明确: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7、“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活动6【讲授】深层探究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结无情游”——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相期邈云汉”——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3.揭示诗歌的主旨。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以独白的形式,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寂寞孤独之情,也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仙而人者”。
活动7【活动】总结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总结: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活动8【练习】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雅雀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睛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望月怀人的人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情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活动9【作业】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