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月夜 课件(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8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5:42:36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月夜
杜甫
走进杜甫
--------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离家别》)。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写作背景
初读诗歌
初步感知: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huán

kān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2. 闺中:内室。
3.怜:想。
4.未解:尚不懂得。
5.云鬟(huán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6.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7.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8. 虚幌(huǎng ):透明的窗帷。
9.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文章主旨: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不写自己的思家,而写想象中的妻子如何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看了赏析,大家应该对诗有所了解了吧? 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列问题。
1、请品味颈联中“湿”、“寒” 的表达效果。
突出时间之长,思念丈夫之身。感同身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2、诗中有哪两个词语前后照应?有什么表达效果?
独看”和“双照”。“独看”从对面着想,写妻子的“独看”,蕴含自己在“独看”长安之月,思念家中亲人。“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前后对照,更显出现实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对团圆的期待。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是怎么抒发的?
答: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不一般夫妻之间的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而整首诗是用妻子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人。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富有感情朗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