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2.6《热对流》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2.6《热对流》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9 15:57:4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热传递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工程的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③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④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三、学业要求 1.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和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对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3.会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热传递方式作出推测,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4.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热传递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中热传递无处不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现象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技领域内,热传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开空调降温,研究食品冷藏保鲜技术等,都与热传递现象有关。当我们了解热传递的发生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以及材料的传热性能后,就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防止热传递的发生,还是利用热传递方便生活。 本单元设计大量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本主题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这不仅为学生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传热现象、抽象传热特点、概括传热规律提供充分机会,还为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有效载体。同时,运用热传递知识编排多种制作活动,为学生知识迁移、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契机。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共设计四节课,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物体的传热本领》。第一课,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知道热在不同物体间和同一物体内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认识热传导。第二课,通过实验观察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特点,认识热对流。第三课,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热还可以以波的形式进行传递,认识热辐射。第四课,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知道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并能对生活中保温和散热的做法进行解释。 本单元四节课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中,前三课分别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第四课是从整体上认识影响热传递的因素以及三种传热方式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主题学情分析 对于热传递学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如盛有热水的玻璃杯烫手,但这只是生活经验,学生不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对于本主题,学生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知识,强调运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掌握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变化可以使物体产生体积和形态的变化,并了解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 科学思维: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探究实践: (1)经历观察热传递过程和方向的系列实验过程,归纳概括热传递规律。 (2)运用图画等方法表达利用热传递原理制作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中完善想法,完成作品。 态度责任: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2)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交流经验,谈话导入 出示炒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电磁炉的热是如何传递到饭菜中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两个物体之间可以发生热量的传递,从而聚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引发学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任务2 名称:生活中的热传递 通过“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热是怎样传到衣物、板栗上的”两组图片,引导学生具体交流热来自什么地方,传递到了哪里。 设计意图:虽然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所以需要通过回忆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上的。
任务3 名称: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用酒精灯分别给两块金属片加热,一个是给金属片一端加热,一个是给金属片中间加热,引导学生观察凡士林熔化的过程,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活动,亲自动手,发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 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任务4 名称: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 思考教材提供的实验,分析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做与教材相反的实验,分析并记录自己的发现。结合学生活动手册,总结出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发现热可以在不同物体、不同物态之间进行传 递,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任务5 名称:热传导应用 分组交流生活事例中热传递的过程。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强调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并且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也就是有温差出现,才会发生热传导。 设计意图:强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意识到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有 广泛的应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巩固所学内容。
第2课时 任务6 名称:观察现象,导入主题 观察把一小瓶热水放入冷水中的现象,引入热在液体中传递概念。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7 名称:热在水中的传递 采取借助法,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水中物体的运动轨迹,从而推想水由冷变热的过程,以此理解对流现象。 设计意图:观察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任务8 名称: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借助线香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线香冒出的烟的运动轨迹,从而认识气体的传热方式与液体相同,都是对流。 设计意图:观察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任务9 名称:制作走马灯 课前要收集走马灯的资料,了解走马灯的基本结构。制作之前小组应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样制作走马灯,并进行简单的设计。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制作。展示作品时,让学生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评价作品时要注重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按照STEM的要素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热对流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对热对流的理 解,这也是对学生技术制作能力的训练。
第3课时 任务10 名称:复习回顾,导入主题 复习热传导和热对流知识,提出热辐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新知识,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
任务11 名称:感受生活热辐射现象 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热量如何在宇宙中传递,依靠什么作为传递媒介,感受生活中辐射现象。 设计意图:提供生活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热辐 射的存在。
任务12 名称:制作简易太阳灶 在不限制制作材料的条件下,指导学生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测量试管内水温的变化对太阳灶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太阳灶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过制作简易太阳灶并进行实验对比,进一步理解热辐射效果 受哪些条件影响。
任务13 名称:分析常见物品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工具产品图片,引导学生研究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哪种热传递形式使被加热物体升高温度。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对本单元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回顾与总结,并理解热传递往往是多种形式并存的。
任务14 名称:分析一个场景中的热传递方式 利用图片场景,引导学生分析描述三种热传递形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区分,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同时存在。
第4课时 任务15 名称: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通过设疑“我们可以怎样给饭菜保温,让爸妈回来时还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呢?”引出保温盒,再引导学生思考“保温盒为什么可以保温呢?”从而引出制作保温盒的材料的传热本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引出学习主题。
任务16 名称:研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设置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的不同,进而给物体分类。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科学概念。
任务17 名称: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熟悉的厨具,分析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并思考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能将材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合理解释生活中物体的导热现象。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们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材料以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18 名称:制作保温盒 通过视频、讲解指导等途径,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盒,并测试其功能。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能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要考虑热传递的知识,又要兼顾材料的导热性能,只有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此外,这个活动也为学生提供设计和制作机会,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制作技能。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热传导 1.交流让身体和物体热起来的方法,知道需要直接接触温度高的物体。 2.做热在金属和液体中的传递实验,知道什么是热传导。 3.举例说明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第2课时:热对流 1.做热在水和空气中的传递实验,知道什么是热对流。 2.制作走马灯,进一步体会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课时:热辐射 1.分析太阳传热的特点,知道什么是热辐射。 2.制作简易太阳灶,知道太阳灶的工作原理。 3.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产品的传热方式,强化对三种热传递方式理解。 第4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 1.做不同材料的传热快慢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2.体验不同材料的导热差异,了解材料导热性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制作保温盒,掌握达到保温效果的做法。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热传导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科学思维) 3.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探究实践) 4.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时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态度责任) 第2课时:热对流 1.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科学观念) 2.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科学思维) 3.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探究实践) 4.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态度责任) 第3课时:热的辐射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知道太阳灶是利用热辐射原理制作的。(科学观念) 2.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科学思维) 3.会按照工程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简易太阳灶的制作任务。(探究实践) 4.体会到仔细观察和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制作中的乐趣。(态度责任) 第4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 1.知道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科学观念) 2.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思维) 3.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探究实践) 4.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热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夏季烈日当空非常晒人,产生了热辐射 B.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了热辐射行 C.暖气片取暖应用热辐射 2.下面主要运用热辐射传热方式的是( )。 A.篝火旁取暖 B.电磁炉上炒菜的锅 C.壶里烧开的水 3.小明家想使用地热取暖,选择( )材料铺在地热管上传热效果会更好。 A.瓷砖 B.木板 C.毛毯 4.在一条M型铜条的不同位置(如图)用凡士林并粘上牙签,在H点用酒精灯加热,牙签掉落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5.铁锅的手柄外面包裹着塑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用塑料更美观 B.塑料不能传递热 C.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6.羽绒服保暖是因为( )。 A.羽绒比较轻 B.羽绒里有保暖材料 C.羽绒里有空气 7.如下图,甲乙两个烧杯相同,倒入等量等温的热水。把甲放入更大的烧杯中。3分钟后水温较高的烧杯是 ( ) A.甲 B.乙 C.相同 8.下图是一个走马灯,下列说法错误的 ( ) A.上方纸杯的直角扇叶窗只是为了美观 B.下方纸杯里的蜡烛是为了加热空气 C.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 9.天气凉了,小义煊为了能喝到温热的牛奶,他将凉牛奶放入热水中,并画下热传递过程,符合该原理的是( ) 10.小明上体育跑步时,不慎扭伤脚,体育老师观察伤情不严重,并让学生在学校医务室取来冰块,对脚受伤处进行冷敷。问题:冷敷过程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属于(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参考答案】 1.C 2.A 3. A 4.C 5.C 6.C 7.A 8.A 9.B 10.A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由于冬天较冷,所以冬天的衣服的布料我选用热的良导体材料较好。( ) 2.熨斗熨衣服和糖炒板栗都是相同的传热方式。( ) 3.为避免新栽的小树受冻,用草绳和棉被给小树做“衣服”。( ) 4.冬天走到暖气室内穿短袖,是因为开的暖气具有热辐射的原因。( ) 5.传热都需要依靠物质。( ) 6.冬天的室外,坐到铁椅子上感觉要比坐到木头椅子上冷的多,这是因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 ) 7.冬天,打开门窗屋子里冷,关上门窗屋子暖和,这是因为打开门窗后屋内的热容易辐射到室外去。( ) 8.生活中用电磁炉烧水就是热辐射的作用。( ) 9.用锅烧水时,锅会把热传给整锅水,直至水全部变热。( ) 10.物体间发生热的传递必须两者产生接触。(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连一连,将不同的物体对应连起来。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的 塑料 木头 铝 铁 泡沫 空气 锡纸 瓷砖 陶瓷 铜 岩棉板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 1.如图所示,粮食仓库都装有天窗和地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 为什么光脚站在瓷砖地板上比站在木质上感觉凉一些 【参考答案】 1.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仓库内的热空气上升后从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气从地窗进来,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仓库内能保持恒温,以免粮食受热生虫或者发霉变质。 2.瓷砖比木头的导热性能好,瓷砖传递热的能力好,能够快速的传递身体热量,所以站在瓷砖地板上感觉比木质地板上凉。 五、实验题 热的传递。 1.用蜡烛给金属片加热,图A是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图B是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请用箭头的形式画出热在金属片A和B中的传递情况。 2.此实验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________的地方传向温度_______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2.高 低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热对流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热对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二课时,是属于核心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中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让学生用上节课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 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经过分析初步建立热对流的概念。 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香,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进一步完善流体通过热对流传递热量。 第四部分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和拓展活动,制作一个走马灯并尝试解释原理。
学习者分析 通过热传导学习,学生明白了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热量在物体内部或两个物体之间会以传导的形式传递。此时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大多是均质的,发生热对流时流体流动的速度较慢,学生较难观察到其流动情况。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科学思维: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 探究实践: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做热在水和空气中的传递实验,知道什么是热对流能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能基本能不能制作走马灯,进一步体会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热对流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观察现象,导入主题教师活动1 提问:煮汤时,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 1.学生观看视频回答: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热传导。热传导的示意图应该是这样: 热的传递方向:四面八方 4.观看实验,我们发现,红热水和冷水之间的热传递却是这样的: 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热对流。学生活动1 回答:红色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回答:红热水会把热传递给冷水,冷水温度升高,直到与红热水温度一样为止。活动意图说明: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二: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师活动2 1.给冷水加热,冷水温度为什么会上升? 热在水中传递的轨迹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让我们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 小结: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等) 3.引导学生做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 细木屑、烧杯、冷水、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2)讲解实验设计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3)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实验现象。用蓝色箭头表示冷水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水的传递方向。 4. 生活中热水壶里的水是怎么传递的?画出示意图并解释。 学生活动2 回答:酒精灯的热传递给水杯底部,底部的水先热起来,然后再把热传递给上面的水,最后整个杯子里的水都热起来了。 回答问题 交流: 交流回答 水壶中间的水受热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壶壁附近下降,到达壶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活动意图说明:观察热在水中传递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环节三: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教师活动3 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 1. 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把手放在蜡烛四周和上方,哪里能感受到热空气? 实验说明什么? 2. 实验2:点燃支蜡烛,在蜡烛上方悬挂一条纸蛇,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表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 实验3:点燃线香,观察烟是怎么运动的?引导学生观看实验视频。 4. 烟是向上运动,上方的冷空气会怎么运动?引导学生做实验。 (1)讲解实验步骤 ①固定一支线香,点燃 ②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 ③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交流实验现象。 (3)在下图中画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情况。(用蓝色箭头表示冷空气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空气的传递方向) (4)冬天我们会利用暖气取暖,为什么暖气一般会挂在墙壁的下部呢?冬天屋子里的暖气片是怎么传递热的?画出示意图并解释。 5. 通过木屑与烟的运动轨迹观察,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学生活动3 实验操作并交流:蜡烛上方能感受到来自蜡烛的热空气。 回答:热空气是向上运动的。 观看并回答:纸蛇旋转起来。 回答:蜡烛加热了底部的空气,热空气上升,使纸蛇旋转起来。 回答:烟是向上运动的。 回答: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 交流: 回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空气受热后再上升,循环往复。 回答:无论是热水还是热空气都会向上流动,冷水或冷空气则会向下流动 ,这样循环流动使得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从而使全部液体或气体的温度趋于均匀。这种传热方式叫热对流。活动意图说明:观察热在空气中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环节四:制作走马灯教师活动4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很多传统的工艺品。走马灯就是其中的一个,走马灯也被称为马骑灯。它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走马灯是汉族的一个特色的工艺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传统节日的时候拿出来帮助烘托气氛。 1.通过示例指导学生制作走马灯。 (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2)在另一个纸杯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3)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 (4) 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 (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2. 请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学生活动4 学生利用纸杯在老师指导下制作走马灯。 解释: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热对流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对热对流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技术制作能力的训练。
7.板书设计 热传导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液体或气体_______上升,________下降。 (2)在用炉子烧水的过程中,炉子与水壶之间的传热方式是_______,水壶内部的水的传热方式是_________。 (3)随着水的流动,热由______处传到______处,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_________。 二、判断题 (1)燃烧的香冒出的烟会向下飘。( ) (2)走马灯里的灯不加热也能旋转。( ) (3)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 (4)冬天暖气片安放在房间低处是因为低处容易安放。( ) (5)热粥时,用勺子不断地搅动,是为了加快粥内的热对流。( ) 三、选择题 (1)1.小明简要画出冷水和冰水的热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2)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B.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C.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3)将水壶加热,变热的水会在水壶里( )。 A.上升 B.下降 C.不动 【参考答案】 一、(1) 受热 遇冷 (2)热传导 热对流 (3)高温 低温 热对流 二、(1) (2) (3)√ (4) (5)√ 三、(1)A (2)C (3)A 作业布置:你发现了吗?大家做的走马灯转动速度不一样,有的方向也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开课伊始让学生用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然后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借助木屑观察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探究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继而认识到流动的气体和液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都是对流。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并且能够作出解释,培养了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2课时
热对流
(苏教版)五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01
02
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
03
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
科学观念
04
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煮汤时,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
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红色的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新知导入
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瓶红热水会把热传递给冷水,冷水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与红热水温度一样为止。
新知导入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热传导。热传导的示意图应该是这样:
热的传递方向:四面八方
新知导入
观看实验,我们发现,红热水和冷水之间的热传递却是这样的:
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热对流。
新知导入
活动1:热在水中的传递
给冷水加热,冷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上升?
酒精灯的热传递给水杯底部,底部的水先热起来,然后再把热传递给上面的水,最后整个杯子里的水都热起来了。
热在水中传递的轨迹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让我们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
常用的方法有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等)。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材料
细木屑、烧杯、冷水、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设计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热在水中是怎么传递的?用蓝色箭头表示冷水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水的传递方向。
探究新知
活动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生活中热水壶里的水是怎么传递的?画出示意图并解释。
水壶中间的水受热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壶壁附近下降,到达壶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探究新知
活动2: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把手放在蜡烛四周和上方,哪里能感受到热空气?
蜡烛上方能感受到来自蜡烛的热空气。
实验说明:
热空气是向上运动的。
探究新知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实验2:点燃支蜡烛,在蜡烛上方悬挂一条纸蛇,你发现了什么?
纸蛇旋转起来
实验现象分析:
蜡烛加热了底部的空气,热空气上升,使纸蛇旋转起来。
探究新知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实验3:点燃线香,观察烟是怎么运动的?
探究新知
烟是向上运动的。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烟是向上运动,上方的冷空气会怎么运动?
(3)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实验4
(1)固定一支线香,点燃
(2)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
探究新知
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
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探究新知
在下图中画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情况。(用蓝色箭头表示冷空气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空气的传递方向)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探究新知
冬天我们会利用暖气取暖,为什么暖气一般会挂在墙壁的下部呢?冬天屋子里的暖气片是怎么传递热的?画出示意图并解释。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空气受热后再上升,循环往复。
探究新知
无论是热水还是热空气都会向上流动,冷水或冷空气则会向下流动 ,这样循环流动使得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从而使全部液体或气体的温度趋于均匀。这种传热方式叫热对流。
活动2: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通过木屑与烟的运动轨迹观察,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探究新知
活动3:制作走马灯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很多传统的工艺品。走马灯就是其中的一个,走马灯也被称为马骑灯。它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走马灯是汉族的一个特色的工艺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传统节日的时候拿出来帮助烘托气氛。
探究新知
活动3:制作走马灯
制作示例
(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探究新知
(2)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活动3:制作走马灯
制作示例
(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探究新知
(3)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
(4) 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
活动3:制作走马灯
请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
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
探究新知
一、填空题
(1)液体或气体_______上升,________下降。
(2)在用炉子烧水的过程中,炉子与水壶之间的传热方式是_______,水壶内部的水的传热方式是_________。
(3)随着水的流动,热由______处传到______处,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_________。
受热
遇冷
热传导
热对流
高温
低温
热对流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燃烧的香冒出的烟会向下飘。( )
(2)走马灯里的灯不加热也能旋转。( )
(3)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
(4)冬天暖气片安放在房间低处是因为低处容易安放。( )
(5)热粥时,用勺子不断地搅动,是为了加快粥内的热对流。( )





课堂练习
三、选择题
(1)1.小明简要画出冷水和冰水的热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2)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B.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C.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3)将水壶加热,变热的水会在水壶里( )。
A.上升 B.下降 C.不动
A
C
A
课堂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能运用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课堂总结
热对流
热水(空气)
冷水(空气)
热对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你发现了吗?大家做的走马灯转动速度不一样,有的方向也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