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月夜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5:43:22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入蜀后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诗歌在创作上各体兼工,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人称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背景简介(知人论世)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探究一:A、在“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鄜州望月之人是谁?依据是哪个词?哪个字突出了诗歌情感?
答:诗人远在鄜州的妻子。//诗篇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所以,这里用作妻的借代用法。
这里的一个“独”字写尽了妻的孤单落寞的情状,“看”字里兼含“忆”的意味。
B.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撇开自己从别人入手,以虚衬实。想象妻子在鄜州独对明月,痛苦挂念丈夫的情景,实际上是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对明月,深切地惦念妻子。用换位思考法(对写法)来写,从妻子一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替妻子着想,更深切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担心、思念。
对写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经常和“以虚衬实”、“想象”合在一起说,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例:“遥知兄弟登高处”一诗。
课堂拓展:2005年高考·17(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写法(想象),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思家”的情之深.
探究二: 从诗歌“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的凄苦心情,因此虽有儿女在旁,但并不能分解妻的忧愁。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更突出了妻看月时的孤独感。
探究三: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湿”写云鬟被雾气打湿,“寒”写玉臂在清冷月光下的感受,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探究四:“双照”一词如何理解?尾联包含着了作者几种心情?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答: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最好是在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他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这些对情感的解释在考试答题中不要忽视,一般占1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战争早日结束,渴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虽然事实上杜甫日后回到羌村和妻儿重聚,战乱尚未停歇,但这两句里还是隐含着他对国事的关心。
小结: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