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9: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主题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随文识字,分类识字等方法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能写好“底”这个半包围结构的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体会“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评价任务】 1.正确认读本课“曹、称”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底”。(目标1)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通过对比,体会“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目标2)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内容,每篇课文都以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的生活,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通过对比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受曹冲的形象,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从中感受到曹冲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在课文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需要教师指导。而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时通过多种方法识字,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关键词表达的意思。 写字方面,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正确书写习惯,左右结构的字已经掌握得较好,本课重点指导“底”。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指向目标1)1、介绍曹冲。 2、读课题。 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同桌互相抽读生字条。 认读生字 能读准平翘舌音。 根据偏旁区分识记生字:称、秤 5.观察“底” 书空 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谈话导入:孩子们,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本单元我们要认识许多聪明的小伙伴,在他们的故事中,你会找到许多好办法,赶快去看看,谁的办法更好吧。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小伙伴是曹冲,课前大家收集了资料,谁来说说关于曹冲的信息。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曹冲称象》。 3、出示: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解决。 4、字词检测,出示: 抽生读准字音,重点:“称、秤”对比区分。 出示:“重量”,发现都有“里”字部。 读准翘舌音:站立、船只(抽生读) 引导学生说出“发”是多音字,要根据义定音。 指导书写“底”,注意斜勾要舒展,不要忘了最后的点。 用完整的话简单介绍曹冲相关信息。。 能准确有节奏地读课题。 会自读课文,并按要求完成自主识字 能读准字音 正确美观地书写“底”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正确有节奏地读准课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识字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环节二:精读课文,随文识字,整体感知(指向目标1、2)一、读文、思考。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2.带着体会朗读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被指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用——画出来) 2.汇报画——的句子,生答:这句话是个比喻句 把身子比作一堵墙,腿比作四根柱子么,说明大象很高大。 3.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回答:(议论)。 5.读句子,体会“到底”写出了官员们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好奇。用“到底”说一句话。 6.带着体会再读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7.用“一边……一边……”造句 把握主要内容 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 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用——画出来) 2.抽生汇报画——的句子,师问: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 说明什么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如此高大的象,有的官员说可能有一千斤,有的官员说可能几千斤,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就叫做(议论) 5.他们很想知道生读“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师读“大象有多重呢?”对比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你能用“到底”说一句话吗? .官员们很好奇大象的重量,带着你的体会再读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7.请用“一边……一边……”造句再读课文,再次在文章识记生字。 能提取信息 能找出大象样子的句子,读出大象的高大 能理解“议论” 知道第二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并能用“到底”造句。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能 用“一边……一边……”造句。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再次通读课文,既随文识字又让孩子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放在情境中理解“议论”,降低理解词语的难读,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那造句。这部分吊足孩子的胃口,让孩子们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为下文称象方法做铺垫。
【板书设计】 曹冲 称象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一边……一边……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问爸爸妈妈或者查资料了解曹冲。(5☆)
【课中作业】
一、我会正确认读词语。(2☆)
称 象 秤 杆 柱 子 重 量 站 立 船 只
做 法 然 后 到 底
二、书写生字,写美观漂亮。(2☆)
三、选择下面括号里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答对一题得2☆,多做一题多得2☆,最多得4☆。
1.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一边……一边……)
2.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6☆)
dào dǐ  chēng xiàng   chèng gǎn
(      )  (     )  (       )
   xiǎo chuán    suì yuè     rán hòu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6☆)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三、比一比,再组词 (6☆)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四、下面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4☆)
( ) 文中的大象可能有1千克重。
( ) 文中的大象是别人送给曹冲的。
( ) 文中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 )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和“大象有多重呢?”表达效果是一样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主题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通过对比,体会词语“才”表达的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并尝试说说自己的称象办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能利用段落中的关键信息,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目标1) 2.积极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2)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内容,每篇课文都以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的生活,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通过对比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受曹冲的形象,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从中感受到曹冲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在课文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需要教师指导。而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并要借助关键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本课通过借助“先,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清楚,并尝试说说自己的称象办法,培养孩子大胆表达的能力。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品读课文,梳理称象方法(指向目标1)(一)官员的办法 1.指名抽2位学生分别读读第3,4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官员和曹冲的办法。 生答 3.回答:这个办法不好,是从插图和“曹操听了直摇头。”中看出来的。 (二)曹冲的办法 1.抽生说曹冲的办法。 2.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对于这个办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并由学生或者老师解决 4.学生一边看ppt演示曹冲的办法,一边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称象的过程。 5.完成课后第二题。 6.回答曹操听了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反应?(微笑着点一点头。)因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对比句子,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用“才”说一句话。 (一)官员的办法 1、大家都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他们会用什么办法来称呢,一起去文中看看吧。指名抽2位学生分别读读第3,4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官员和曹冲的办法。 2.官员们的办法是什么?我们可以总结为:造大秤 宰大象   (板书) 3.这个办法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总结:是呀,曹操觉得不好,所以听了(直摇头) 板书    (二)曹冲的办法 1.抽生说曹冲的办法是什么? 总结: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装石头  称石头 2.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对于这个办法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ppt演示曹冲的办法,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称象的过程。 5.请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6.曹操听了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反应?(微笑着点一点头。)因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对比句子,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请用“才”说一句话。 能找到两种称象的办法并勾画。 知道官员的办法不好,找出曹操的态度表现。 找到曹冲的办法,可以用表示顺序的词说称象的过程。 独立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 能比较出哪个句子写法好,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活动意图说明: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借助“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为了对比两种称象方法,也要把官员的办法进行简单梳理,再借助插图,体会曹操对两种办法的态度,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才智。环节二:对比办法,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指向目标2)1、回答曹冲的办法好以及原因。 2.表达曹冲的聪明。 3.先想自己的称象方法,再同桌讨论 (如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孩子们,你觉得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哪个好,为什么? 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表达,聪明……) 相信你们也是聪明的孩子,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同桌讨论并汇报 能说出哪个办法好以及原因。 能想出其他称象办法并同桌讨论。活动意图说明: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的办法,说说你觉得哪个办法好,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出更多称象办法,在同桌交流的时候练习大胆表达,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大胆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曹冲 称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宰大象   象上岸, 装石头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如果让你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方法?(5☆)
【课中作业】
一、说一说
1.我会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清曹冲称象的过程。(5☆)
2.我觉得曹冲是一个( )的孩子。(2☆)
3.如果现在让我去称这头象的重量,我的好办法是?(3☆)
二、用“才”字造句。
例: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才)
【课后作业】
根据拼音把句子补充完整。(6☆)
dào dǐ    chēng
大象(     )有多重呢?有的官员想把大象宰了来 (     ),  
zuò chèng gǎn suì zhàn
有的官员想砍一棵大树( )。七( )的曹冲( )出来说:
chuán  chuán 
先把大象象赶上( ),沿着水面,在( )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
rán hòu
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称一称船
rán
上的石头。用曹冲的办法果( )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4☆)
例:称 你 (你好)
根 ( ) 柱 ( )
秤 ( ) 砍 ( )
三、根据曹冲称象的过程给下列句子排排队。(4☆)
( ) 把大象赶上岸,装石头上船。
( ) 称石头的重量。
( ) 赶象上船。
( ) 在船舷上做记号。
四、小朋友选相信你很熟悉曹冲称象的办法了吧,请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称象的过程吧,并请爸爸妈妈评价哦!你可以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
A讲故事表演 B画画 C做实验演示
我选择的方法 爸爸妈妈的评价(5☆)
A讲故事表演( )
B画画( )
C做实验演示(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主题 《曹冲称象》第三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通过借助拼音和插图,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大致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中小朋友的天真可爱。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地诵读《王二小》,能说出王二小身上的品质。(目标1) 2.能大致理解古诗《小儿垂钓》内容,背诵古诗。(目标2)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内容,每篇课文都以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的生活,本课时是曹冲称象的拓展延伸,安排了另外两个机智小伙伴,通过阅读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感受二小的勇敢机智。通过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知道古诗中的小朋友为了不让路人惊吓到鱼儿远远招手的天真可爱。感受文本中儿童的良好品质,鼓励孩子多动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童年生活的五彩缤纷。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短小文本,在阅读中简单理解词语意思,对于古诗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借助插图大致理解古诗意思,最后试着背诵。在《王二小》和《小儿垂钓》的学习中,感受文本中儿童的品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学习《王二小》,感受二小的勇敢机智(指向目标1)1.介绍自己收集的聪明机智的儿童。 自由朗读42页《王二小》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思考问题,先自己想,想好后跟同桌交流。 5.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1.导入:曹冲是如此聪明机智,你还知道哪些故事里的儿童也是聪明机智的? 在抗日战争时候,也有一位儿童,也是机智勇敢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自由朗读42页《王二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4.思考,想一想王二小用了什么办法对付敌人,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先自己想,想好后跟同桌交流。 5.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章中识字。 能大胆表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借助拼音阅读王二小的英雄故事,在阅读中简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更能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二小的勇敢机智,英勇无畏。 在交流汇报中,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大胆表达的能力。环节二:学习《小儿垂钓》,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指向目标2)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听师范读,自己正音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借助插图,自由说说古诗写了什么。 5.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6.试着背诵 7.汇报:小朋友为了不让路人惊吓到鱼儿远远招手,天真可爱。 (天真、可爱、童趣、专注.....). 1.说说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位小伙伴。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师范读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借助插图,自由说说古诗写了什么。 5.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6.试着背诵 7.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三、总结 1.曹冲、王二小和学垂纶的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2.孩子们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棒。童年生活是那么的五彩缤纷,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有趣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去看看里面的好办法吧。 能把古诗读正确,读好节奏,大致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能大胆表达最喜欢哪位小朋友以及理由。活动意图说明: 学习了聪明的曹冲,继续夸夸我的小伙伴,将儿童生活延伸开来,联系语文园地,感受古诗中的小朋友为了不让路人惊吓到鱼儿远远招手的天真可爱。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绘本,感受更多的好办法。
【板书设计】 夸夸我的小伙伴         曹冲 爱观察,爱思考 王二小 机智勇敢 垂钓小朋友 聪明可爱 童年生活——五彩缤纷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收集资料:曹冲是如此聪明机智,你还知道哪些故事里的儿童也是聪明机智的,看谁收集的多。(5☆)
【课中作业】
说一说(6☆)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王二小用了什么办法对付敌人,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先自己想,想好后跟同桌交流。
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古诗《小儿垂钓》(2☆)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借助插图,自由说说古诗写了什么。
3.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4.背诵《小儿垂钓》
5.你觉得古诗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曹冲、王二小和学垂纶的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课后作业】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2☆)
王二小假装给敌人带路,实际上是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他是有个勇敢的孩子。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表达效果一样的。
《小儿垂钓》里的小朋友不给路人指路,说明他是一个不愿帮助别人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先在船上装石头,再赶大象上船。
用划线的词语造句。(4☆)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妈妈一回到家就忙了起来,先做饭,再洗衣服,最后检查我的作业。
三、回家把《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4☆)
四、阅读理解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小的时候很聪明。
有一天,他伯父笑着拿出一包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扁担.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在高处去拿。”
徐文长眼珠一 转,就有主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_上取下了礼物。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伯父竖起了大拇指。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1☆)
2.伯父对徐文长拿礼物有两个要求,一不能 , 二不能 。(2☆)
3.徐文长是如何按伯父的要求拿到礼物的 用“ ”画出来。(1☆)
4.伯父夸徐文长聪明是因为( )(2☆)
A.伯父喜欢徐文长。
B.徐文长爱动脑筋,按伯父的要求拿到了礼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