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杜 甫
会宁县桃林中学
张仲平
历代写月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的舟中。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写作背景
理解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抓住“鄜州、闺中”)
——引导: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
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我们来看颔联,就可理解: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 月而“共忆”的往事吗?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理解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许也感到寒意了吧。
——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
理解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诗人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 战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她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
综合: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明确:“独看”与“双照”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 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艺术特点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3.表现手法独特。采用“借人映己”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感情曲折而深刻,含蓄而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