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
3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点拨追问。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三、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所以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子美 唐 现实主义 少陵野老 杜少陵
2.走进作品: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于是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是年八月的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舞律诗。作品凝结了诗人对他妻子杨氏夫人的深情挚爱,表露了他对遥处鄜州的闺中人的亲切关怀,是杜诗、也是唐诗中描写夫妇之情的杰作。
四、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五、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
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六、小结:
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七、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