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速记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速记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09: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音识记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mò) 垂髫(tiáo) 怡然(yí) 邑人(yì)
间隔(jiàn) 叹惋(wǎn) 语云(yù) 郡下(jùn) 遂迷(suì)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三、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3)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4)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5)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6)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0)便扶向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四、一词多义
(1)舍 便舍(shě)船(离开)
屋舍(shè)俨然(房屋,客舍)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作 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设酒杀鸡作食(作为)
(4)为 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跟,同)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五、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音识记
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为坻(chí) 为堪(kān) 怡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寂寥(liáo) 悄怆(qiǎo) 幽邃(suì)
二.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3)而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关系)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4)清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5)乐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玩乐,逗乐)
(6)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玩)
(7)环 如鸣环(名词,玉饰)
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三、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3)影布石上(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6)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四、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⑤犬牙:像狗牙那样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核舟记》
一、重点字音识记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黍(shǔ) 土敞(chǎng) 糁(sǎn) 箬篷(ruò)
峨冠(guān) 髯(rán) 弥勒(lè) 椎髻(chuí jì) 袒胸(tǎn) 衣褶(zhě)
楫(jí) 篆章(zhuàn) 壬戌(rén xū) 勾画了了(liǎo)
二、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三、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可能、转折等。)
(2)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3)矫首昂视(古义:举。今义:矫正。)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挑选。今义:简单(跟“繁”相对)。]
四、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qí)巧人(奇妙,特殊)
八分有奇(jī)(零数、余数)
(2)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3)端 右手执卷端(事物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4)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5)者 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7)而 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
中峨冠而多髯者(连词,表并列)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
五、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使···屈,弯曲)
课文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2..《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3..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4.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 西周初年 到 春秋中叶 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6《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 雅 、 颂 三个部分。其中“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 十五国风 ”或“国风”, 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 雅 ”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 大雅 ”、“ 小雅 ”,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 ”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7、《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 赋 、 比 、 兴 的表现手法,所谓 赋 ,就是直陈其事; 比 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 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 四言 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 “重章叠句” 的艺术形式。
8、后人常把“ 离骚 ”和《诗经》 的“ 国风 ”并称为“风骚”。
9、《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0、《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11、《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12、《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名著《经典常谈》知识概要
一、名著概览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读经典的意义:
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二、章节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诗经》第四
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懦家的“六经”之一。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谷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汉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令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观点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代八股文盛行。
《桃花源记》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无果。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出自本文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小石潭记》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核舟记》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着墨较多的是“东坡”。三人中,东坡居中,作者起笔就写其面貌,“峨冠而多髯”。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这样,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
2.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
对联的内容清晰可见,足见雕工的精细,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运,同时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还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3.在第3段中表现方位的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在第③段开头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4.第3段描绘了什么?侧重于刻画人物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第3段写船头的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描绘苏东坡、黄鲁直手、足的姿态、神情与动作,连二人衣服的褶皱、褶皱下面隐隐约约的双膝,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描写如此精细!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文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形而留其神,“执”“抚”“指”“语”“矫”“视”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样写显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神情、姿态,人物活灵活现,呼应“各具神态”。表现出王叔远技艺的高超。
5.描述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彿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那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流露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舟子的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6.本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的整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说长度,二说高度,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部:船舱、船头、船尾,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题部分,接着介绍顶部的题名和篆章;最后总结核舟的整体情况。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7.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有哪些细致生动的描写?
文章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的人、物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清楚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同时,对人、物的刻画描摹传神,细致入微。如:“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颇为细致;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明窗户的设计,能自由开关,左右相对。最为传神的是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做到了各具情态。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水声的平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诗经》二首
《关雎》
1.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 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
《蒹葭》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4、课文主题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写作必备名人名言
奋斗坚持
1.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不认命,就拼命》
2.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迈克尔·乔丹
3.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悟空传》
4.我们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都会被人嘲笑的梦想。——《伊心》
5.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最好的我们》
青春少年
1.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少年行》
2.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彷徨,只有一瞬间用来成长。——温瑶
3.青春是萤火绚丽的流动银河,灿烂却也极致短暂。——《萤火之森》
4.青春是丛林,是荒原,是阳光炙热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伫立。——张嘉佳
5.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白岩松
思辨精神
1. 印刷成文也不代表它就是真理。——迈克尔·杰克逊
2.去掉那些形容词,剩下的就是事实了。——《杀死一只知更鸟》
3.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余秋雨
4.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沉思录》
5. 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澎湃新闻
家国情怀
1.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2.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
3.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5. 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梁启超
文化传承
1.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
2.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3.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4.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曲道奎
5.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无私奉献
1.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加里·斯奈德
2.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3. 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人民日报
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5.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积极乐观
1.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
2.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
3. 我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将我折磨。——张贤亮
4.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席慕蓉
5. 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汪国真
淡泊豁达
1.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
2.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
3.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
4.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辛弃疾
5.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