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07: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年份 1840 1860 1894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 60005.9 62459.5 68624.6
其中:洋(机)布(万匹) 比重(%) 27.3 0.46 1988.4 3.18 9708.8 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 商品布(万匹) 28215.0 31517.7 28780.9 31690.1 29879.9 29035.9
该表反映了( )
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 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
A.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增强 B.放弃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C.强调改革政治制度的意图 D.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
3.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据此可知(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权益
C.晚清中国司法主权完全丧失 D.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在华利益
4.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到:“欧罗巴洲内大小诸国 通国之中皆一夫一妇,无敢有二色者。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 优者进于大学,乃分为四科(医科、治科、教科、道科),而听人自择。”魏源此说( )
A.利于推动国人思想启蒙 B.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C.找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引导中国人开展了教育救国
5.从乾隆朝开始有了“天朝体制”的外交用语。据《清实录》统计,带有“天朝体制”术语的40篇敕谕中,乾隆帝有23篇,嘉庆帝有2篇,道光帝有11篇,咸丰帝有4篇。该术语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就从清朝皇帝的敕谕中消失了。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 B.时局的演变影响外交理念
C.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D.晚清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6.徐继畲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罗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醒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启“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畲采纳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中国的地图测绘技术较发达
C.士大夫的眼界没有变化 D.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始萌发
7.18世纪后期,日本再次禁止白银出口,加上欧洲动荡以及随后开始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从1790年代到1830年代,全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世界白银供给严重受挫。因为没有足够白银支付购买中国茶叶和生丝的货款,直接促使英国( )
A.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B.用英镑取代白银进行交易
C.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 D.派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8.1893年,在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终于下谕废除了1717年颁布的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许多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这一政策(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 B.表明清政府谋求融入到国际社会
C.体现政治体制重大变革 D.一定程度保护了海外华侨的利益
9.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除了对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也进行了介绍,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介绍英国的国会制度时,指出“公会所(议会),分为爵房(上院)、乡绅房(下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勿论。”材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B.学习西方长技进入实践阶段
C.倡导效仿西方的制度变革 D.站在时代前沿反思君主专制
10.近代某条约规定,驻北京的外交人员“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与国拜国主之礼,亦拜大清皇上,以昭画(划)一肃敬”。该条约进而要求“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些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近代外交意识已显现 D.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11.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 )
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
12.1833年,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35年5月,《广州纪事报》刊登英国人写的《文明世界VS中国》的文章,其中写道:“如果所有国家都像清政府那样拒绝共享自然福祉,这个世界成个什么样 ……只能坠入霍布斯的《利维坦》描述的普遍战争状态”。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中国民众仍持传统的“蛮夷观”
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已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13.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荆州旗营为改造和添置拍炮船用银480两,林则徐要为此详细上报朝廷核准。至于修筑堤防,修缮城墙、书院、衙署等,无论耗费多少银钱,都要——详细上类。以精明干练著称的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的二十个月里,共受三次处分,降级留任,“不准抵销”。由此推知,晚清( )
A.中央集权有待进一步加强 B.吏治混乱导致官场黑暗腐败
C.地方管理体制烦琐复杂 D.“外重内轻”格局抑制地方活力
14.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运进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据估计,1820—1824年,每年平均输入近8000箱;1835-1838年,每年平均输入35445箱;1838—1839年,每年输入鸦片超过4万箱。鸦片贸易不但抵补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还使英国大有盈余,据估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全部白银流出量在1000万两以上。 由此可知,鸦片贸易对中国( )
A.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B.人民群众热衷于鸦片贸易
C.英国通过正当贸易改变了贸易逆差
D.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借口
15.对于英国殖民扩张,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的《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1869年,在英军正式挑起侵藏战争后,《泰晤士报》称“当和平无从谈起时,通过战争实现和平将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西方的新闻传播( )
A.能够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 B.强调打开世界对外开放大门
C.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正当掩护 D.揭示了优势文化的扩张本性
16.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根据其组织人所翻译的国际法中“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等相关条文,证明了鸦片属于违禁品,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中国有权禁止外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林则徐此举( )
A.蕴含着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有效抵制了英国对华的侵略
C.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D.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7.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
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 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1831年,清政府批准了重新修订的《防范夷人章程》,其中心思想是在“怀柔远人”的恩施中稽查管束夷人,“总当于抚驭绥来之中,不失天朝体制”。而此时的英国被亚当·斯密及其门人的理论知识武装,认为有限制的商业制度是不合理的,要求将对华贸易置于永久和体面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 )
A.走私鸦片为英商首选手段 B.英国侵略中国是历史必然
C.观念冲突成战争根本原因 D.英国试图替贸易冲突辩解
19.嘉庆时期,工部侍郎程含章说:“惟鸦片一物,彼以至毒之药,并不自食,而乃卖于中国,伤官民,耗吾财源……一岁破耗数百万”,“沿海数千万里,处处(鸦片)皆可登岸,虽十万兵不能守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①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②鸦片烟严重伤害国人的健康
③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④鸦片贸易导致清廷被迫开放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20.1793年,英国乔治国王派出了马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和“强大的东方帝国”进行贸易,当他们登上中国土地后,惊讶的发现中国民众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马葛尔尼等人感受到“盛世”下的衰败,对华态度逐渐转向强势。英国使团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认同 B.中英国家实力对比
C.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张 D.中英人口增长变化
21.关于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 )
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
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22.1876年,在发表《独立宣言》的美国费城,美国政府在独立百年之际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当时的清政府也受邀参会,清政府与会官员会后感触,博览会“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但当时国人出外很少,“多以无益视之”,如果大家能够明白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清朝与会官员认为( )
A.中国应发展资本主义 B.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国人应加强对外交流 D.中国应该学习民主共和制度
23.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2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 )
A.说明清王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B.说明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反映了清政府开始开展近代外交 D.强调了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性
25.有学者将晚清时期1860—1911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26.19世纪40年代,一些士子群起钻研军事技术并著书立说,粗略统计有:郑复光的《火轮船图说》、江伸洋的《铸炮说·附台炮》、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丁守存的《西洋自来火铳制法》、黄冕的《炮台旁设重险说》、陈阶平的《请仿西洋制造火药疏》等。这些著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清朝已有效抵抗了外来侵略 B.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C.部分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天朝上国观念被彻底摒弃
27.清朝嘉道之际,林则徐、魏源、梁廷、姚莹等一批士子,多方搜求外域新知,打开了“外窥”世界的“一牖”。下表所示是其部分作品的简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代表人物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魏源 《魏源集》 对百务废弛的国家前途表达了忧 虑之情
梁廷相 《夷氛闻记》 对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和后果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
姚莹 《康纪行》 提出警惕英国对 西藏的侵略,加强 沿海边疆防务
A.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 B.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
C.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 D.改革国内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28.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一些开明人士也纷纷出手相助,或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或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迫切寻求强国之策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29.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如图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
30.英国人马丁在其《中国:政治、商业与社会》开篇致英女王献辞中写道:“几乎奇迹般地维持2000多年的庞大帝国,现与陛下政府以及欧洲两个最强大的君主(法、俄君主)结成了友好联盟——长时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中国现被纳入西半球的社会契约之中。”马丁所述“社会契约”的签订( )
A.适应了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的需求 B.使中国开始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平等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重商主义相关政策中,集中办理了特许证,鼓励商人建立有效的商业公司,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活动。英国政府还针对具体问题集中颁布了航海法案,也导致其开始独占航运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地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旨在更好地获取欧洲大陆展开贸易运营的商务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体经济贸易环境。在推进重商主义的过程中,英国各个行业已经在沿袭资本主义的运行轨道,尤其是工商业,在运行重商主义方面呈显出不同的格局。追溯英国经济发展历程,从15世纪的圈地运动开始,英国从农业项目的经营模式改良,到资本主义革命的推行,所有的经济发展决策都离不开重商主义的影响和引导。到了17世纪初,英国的农村只剩四分之一的土地依旧用于农业,导致大批量的农业人员离开家乡,流离失所,整个英国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高度萎缩的状态。
——摘编自杨寒《试论近代英国的重商主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入关,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兴起。郑观应主张摒弃“崇本抑末之旧说”,“大力振兴商务”。康有为指出以商立国是救亡图存的良策,提出一系列新措施。甲午状元张謇从官场跳出,把全部精力用在经商事业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支持实业的发展。但是自汉而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士农工商为基础的有序结构模式,限制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长期的封闭锁国使中国对外了解有限,固守封建观念的体制官僚排斥任何新的信息。中国是帝国主义货币积累链上的一环,不平等条约导致外贸入超和白银外流,外商还恶意倾轧中国企业。1874年轮船招商局的船只由初创时期的12艘增至30余艘,外国轮船公司以消减运价挤压,致使轮船招商局债台高筑。重商思潮呼声微弱,自身观点分散,不成体系,始终无法成长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中国重商主义在遭到强大的阻隔力量以后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强有力武器,资产阶级最终也没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摘编自梁莹《试论中国近代商业思想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主要实践,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指出其为什么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有力武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滩。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成为商贸枢纽而快速兴起。到鸦片战争之前汉口已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产品集散中心。据学者水野吉统计,鸦片战争前,汉口的贸易总额达到白银1.3亿两,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贸易港。除商业外,汉口还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手工制造业,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借助于自明后期以来持续稳步发展的国内经济的全面货币化,以及商人与商业资本持续不断地涌入,一种日渐成熟的、自成体系的、服务于汉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金融业已发展起来。
——摘编自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序幕。1863年俄商创办了顺丰砖茶厂,随后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中。1861年清廷设立江汉关管理过境贸易,其管理方式几乎全盘引进西方关税规则,堪称汉口变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商业标志。……汉口开埠后,包括七家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蜂拥而入,取代了传统钱庄、票号,金融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汉口商务的发展。受租界的刺激与影响,汉口在公共设施、市政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代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西方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逐渐为武汉人所接受,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任放,杜七红,《传统市镇近代化刍论—以汉口为个案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汉口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口市镇近代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894年,洋布在我国布匹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土布依然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洋布遭到土布的顽强阻击,是传统经济根深蒂固的表现,C项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体现列强对资本输出的重视和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AB项;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且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同治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通过国际法对照不平等条约,认识到国家主权遭受到严重侵害,并开始萌生出近代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戊戌变法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年(中国)。本题立意是考查中美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了解美国对华侵略历史。材料反映了美国通过《望厦条约》获得的两项侵华权益。这两项权益英法也可以援引“一体均沾”原则获得,故英法美等“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权益”,B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司法主权是《南京条约》附件中丧失的,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美国取得了与英国除割地、赔款等项的同等在华利益,D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以便国人了解西方,这利于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排除B项;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并不是婚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反映是对西方社会风俗和教育的介绍,但没有涉及魏源认为这些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乾隆帝至咸丰帝敕谕使用“天朝体制”的次数总体减少,且在咸丰帝后不再出现此用法。由此可见列强的侵略对传统天朝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天朝体制”的外交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做出改变,B项正确;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皇帝敕谕使用“天朝体制”的篇数,仅由此无法得出天朝上国迷梦的彻底破灭,排除C项;材料缺乏外交与国际接轨的具体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加注“此书专详域外”,意在将中国的重要性置于各大洲之上,这说明传统的华夷思想影响了《瀛寰志略》的体例,A项正确;近代以来中国的自然科学水平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从徐光启至徐继畲,士大夫的眼界在不断开阔,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徐继畬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0年代到1830年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790年代到1830年世界贵金属供给量减少,使得英国没有足够白银支付购买中国茶叶和生丝的货款,为了扭转这种贸易局面,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C项正确;1830年的英国尚未发动鸦片战争,排除A项;当时中国和英国之间贸易并不能用英镑结算,排除B项;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是在1792年至179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许多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体现了对海外华侨利益的保护,D项正确;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并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排除A项;清政府是在黄遵宪的多方努力下才废除禁海令,且主要是针对人民出海贸易和华侨问题,并不能反映清政府谋求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禁海令”不属于政治体制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不仅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与“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勿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畬不仅看重技术的学习,也注意了对于西方制度的考察并且通过介绍西方民主制度,反思中国传统制度的不足,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制度的反思”,“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不符合材料主张,排除A项;学习西方长技进入实践阶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学习西方的制度在甲午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条约内容出自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礼觐见清朝皇帝,并要求此后公文里不能对英国公民称“夷”字,这反映近代中国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而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该条约是具有侵略性质的条约,中国被迫签订,不能体现近代外交意识已显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并未体现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中国评论》为英美在华传教士兼汉学家的汉学评论刊物。上述刊物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中国东北的相关情况,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材料所述刊物为外国人创办,未提及国人办报,排除A项;材料所述刊物介绍中国情况,而非传播西学,排除C项;中国融入世界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材料所述报刊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没有到“促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激进派通过对清朝排外政策及其弊害的强调,为武力侵华政策提供正当性证明。结合当时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迫切拓展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史实,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根据《文明世界VS中国》可知,英国用“文明”和“野蛮”定义英国和中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未反映中国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的清政府对地方官员和地方事务管理严密,如为改造和添置拍炮船用银480两,林则徐都需要详细上报朝廷核准,这体现了“外重内轻”的格局,该格局不利于地方的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央集权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发展到顶峰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晚清政府对地方官员和地方事务管理严密,与吏治混乱无关,排除B项;“地方管理体制烦琐复杂”仅为对材料反映现象的概括而非对其深入的分析,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 世纪(中国)。据题干“鸦片贸易不但抵补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还使英国大有盈余,据估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全部白银流出量在 1000 万两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家财富严重流失,A 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人民群众热衷于鸦片贸易,排除B 项;英国是通过鸦片这种非法贸易改变贸易逆差,而不是正当贸易,排除C 项;题干设问是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对英国,且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排除D 项。故选 A 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英国)。据材料题干“对于英国殖民扩张”确定了本题的时空定位,“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通过战争实现和平将是不可避免的”都在曲解历史,宣传英国殖民侵略的正当性,C项正确;英军对外侵略扩张,报纸报道美化侵略,排除A项;西方的新闻传播支持英国对外侵略扩张,与对外开放大门无关,排除B项;近代西方文化具有优势性,但西方报纸在美化英国的侵略,而不是揭示英国文化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3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广东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利用国际法来积极维护本国的利益,体现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仅依赖国际法并不能有效抵制英国对华的侵略,排除B项;林则徐此举并未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的价值,清朝依然固守传统的华夷秩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利用国际法争取国家利益,并不能说明其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鸦片流入中国损害人民健康,①②③正确;④错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机器不可能应用于工业。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1年(中国)。根据材料“英国被亚当·斯密及其门人的理论知识武装,认为有限制的商业制度是不合理的,要求将对华贸易置于永久和体面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张要求中国打开市场,便于英国资本自由进入中国市场,这表明英国试图替贸易冲突辩解,因为英国希望在对华贸易上获得更大的利益,但受到了清政府的限制,D项正确;英商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其首选手段是以合法手段打开中国市场,走私鸦片是英商应用合法手段让清政府打开市场失败后,采取的特殊手段,排除A项;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对于市场与原料的需要,与经济观念联系不大,排除B项;鸦片战争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市场与原料的需求,不是观念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嘉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惟鸦片一物,彼以至毒之药,伤官民,耗吾财源……一岁破耗数百万”,可知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一方面白银大量外流,其次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健康,B②③项正确;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中时间不符,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清廷被迫开放,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2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793年(中国)。1793年,英国乔治国王派出了马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和“强大的东方帝国”进行贸易,当他们登上中国土地后,惊讶的发现中国民众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马葛尔尼等人感受到“盛世”下衰败,对华态度逐渐转向强势。从材料看,中英民众饮食对比体现两国实力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18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1793年的情形,并不能看出两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修约等只是借口,故材料观点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A项正确;材料中列强利用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哄骗和欺诈,不是进行外交的正确途径,清政府拒绝是正当行为,排除B项;材料并未“全面”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不与英国修约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必然关系,材料也不是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与会官员会后感触,博览会‘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但当时国人出外很少,‘多以无益视之’,如果大家能够明白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与会官员认为博览会是一次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友谊、拓展人才和扩大贸易。他们意识到如果国人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这种国际交流,对于国家和民众都是有益的。因此,他们主张国人应该加强对外交流,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利益,C项正确;在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此时民族危机还不严重,大部分国人还没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排除A项;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还不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B项;中国涌起学习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和世界)。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年代,中国的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影响,这说明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C项正确;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不久,深受国际市场影响,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不关注丧失的主权,反而对中英双方地位的变化感到不安,说明他们不在乎国家主权,依然固守传统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满清君臣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并不能体现清王朝从闭关走向开放,排除A项;材料说明满清君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所以清政府并没有开展近代外交,更没有强调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性,排除C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该学者从阅报组织创立的目的及功能追求角度,对阅报组织进行阶段划分,时空定位从1860年到1911年,认为阅报组织经历了从注重致用、讲求实用到启迪民智,再到为政治进行宣传动员的变化历程,其转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相关,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曲折性,D项正确;阅报组织发展的阶段反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无法体现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材料的阶段是1860—1911年,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实践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与材料中阅报组织的宗旨不尽相符,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一些士子群起钻研军事技术并著书立说……”,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失败后,部分士子对战争的失败开始反思,认为中国的失败是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项正确;清朝并没有有效抵抗外来侵略,排除A项;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彻底摒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嘉道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魏源、梁廷相、姚莹等人针对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体现了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B项正确;“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为魏源、梁廷相、姚莹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未涉及改革国内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说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受到当时众多有识人士的支持,体现出当时国人迫切寻求强国的策略,A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排除B项;“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反映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其介绍各国地理,且魏源不主张革新政治,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B项;材料关注的是地理知识,旨在关注中国的边疆问题,而非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魏源不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长时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与英、法、俄结成友好联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外关系史的分水岭,而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适应了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的需求,排除A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近代一系列条约确立了中国与列强不平等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1.(1)表现:建立商业公司;颁布航海法案;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改善贸易环境。影响:加速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高速发展;影响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进程(或:一方面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经济运行结构比例失调);过渡崇尚金银、货币,导致无法获取发展空间。
(2)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及其轻商抑商的政策;社会结构封闭落后,封建专制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束缚;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缺少安定的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对本国政权政治依附强,对外国资本依严重;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法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不可能引导国家走上富强和实现民族经济振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鼓励商人建立有效的商业公司”可知建立商业公司;据材料一“英国政府还针对具体问题集中颁布了航海法案”可知颁布航海法案;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地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可知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据材料一“英国各个行业已经在沿袭资本主义的运行轨道”可知改善贸易环境。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尤其是工商业,在运行重商主义方面呈显出不同的格局”“所有的经济发展决策都离不开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可知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高速发展;据材料一“导致大批量的农业人员离开家乡,流离失所,整个英国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高度萎缩的状态”可知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进程。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二“自汉而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崇本抑末”得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及其轻商抑商的政策;由材料二“长期的封闭锁国使中国对外了解有限,固守封建观念的体制官僚排斥任何新的信息”得出社会结构封闭落后,封建专制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束缚;由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以消减运价挤压,致使轮船招商局债台高筑”结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缺少安定的环境;由材料二“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甲午状元张謇从官场跳出,把全部精力用在经商事业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支持实业的发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对本国政权政治依附强,对外国资本依严重;由材料二“自身观点分散,不成体系,始终无法成长为社会思潮的主流”、“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强有力武器,资产阶级最终也没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得出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法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不可能引导国家走上富强和实现民族经济振兴。
32.(1)人口大量聚集;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资本性金融机构发展日渐成熟;
(2)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在列强冲击下传统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解体;传统管理部门被新式机构取代,公共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逐渐西化;机器等近代生产方式的引入,推动了汉口生产模式的变革;大量银行涌入,金融工具的更新助推了商务活动发展;受外国势力入侵及西方文化影响,汉口社会风尚逐步西化。
影响:助力汉口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近代化;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保障;新生活风尚的传播助推思想启蒙,带来思想观念上的近代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汉口地区。根据材料“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成为商贸枢纽而快速兴起”可分析出人口大量聚集,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根据材料“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手工制造业,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可分析出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根据材料“一种日渐成熟的、自成体系的、服务于汉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金融业已发展起来”可分析出资本性金融机构发展日渐成熟。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汉口。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序幕”可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在列强冲击下传统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解体;根据材料“1861年清廷设立江汉关管理过境贸易,其管理方式几乎全盘引进西方关税规则,堪称汉口变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商业标志”可分析出传统管理部门被新式机构取代,公共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逐渐西化;根据材料“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可分析出机器等近代生产方式的引入,推动了汉口生产模式的变革;根据材料“汉口开埠后,包括七家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蜂拥而入,取代了传统钱庄、票号,金融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汉口商务的发展”可分析出大量银行涌入,金融工具的更新助推了商务活动发展;根据材料“西方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逐渐为武汉人所接受,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可分析出受外国势力入侵及西方文化影响,汉口社会风尚逐步西化。
影响:根据材料“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中”可分析出助力汉口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近代化;结合民族资产阶级可分析出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保障;根据材料“汉口在公共设施、市政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代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可分析出新生活风尚的传播助推思想启蒙,带来思想观念上的近代化发展。
33.(1)利于维护宋朝国家安全;维系了以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地位;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2)意图:清朝:维护天朝上国体面。英国:维护国家尊严,避免被当做藩属国。
后果:使清廷大为不满,关上了中英交往的大门;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英国未能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3)宗藩体系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列强设立驻华使领馆的影响;列强的要求和压力;海外华人及其聚居地的增加,要求国家保护。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一“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可得出利于维护宋朝国家安全;通过两宋与高丽和交趾的交往是通过派遣、册封的方式,可得出维系了以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地位;据材料“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可得出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二“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可得出清朝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体面;据材料二“ 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可得出英国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尊严,避免被当做藩属国。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大为不满,关上了中英交往的大门;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英国未能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三“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可得出西方列强设立驻华使领馆的影响;据材料三“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可得出宗藩体系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列强的要求和压力;据材料三“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可得出海外华人及其聚居地的增加,要求国家保护。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