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材料来自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占了一大半。从选材看,内容
广泛,涉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从题型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百分之七十是主观题,选择题占比不多、填空题更少。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2024年的散文命题,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题型,如赏析题、微写作等。从命题角度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5个左右,赋分15-20分,个别地方甚至更高。
考点一、散文的标题
【设题形式】
1.如何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2.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3.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4.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为什么?
【答题要点】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
(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
(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
(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
(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
(6)抓住作品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答题格式】
1.理解标题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这个标题既表达了……,又表达了……
2.分析标题的妙处(作用)。
这个题目用了……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文章的……事件(主要内容)(或: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突出地概括了文章的……的主题,形式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等)。
3.给文章拟标题。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性格”的格式。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人物+事件”的格式。
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用该事物作为标题。
考点二、散文的线索
【设题形式】
1.文中,或者题目中的某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4.本文有两条线索,请分别说说明线,暗线是什么?
【答题要点】
1.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2.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物线、事线)。
3.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4.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5.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6.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答题格式】
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所见所闻)为线索。
线索题是散文考查中少见的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的
考点三、赏析句子
散文对句子的赏析要选择好角度,一般的试题会有提示,常见的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1.从关键词语的角度。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运用了(或通过)……等词语(重点看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果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表现了(写出了)……的……心情。
2.从修辞的角度。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句子内容(概括)+写作对象特点(情态)+表达情感
3.从描写的角度。
【答题要点】(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考点四、理解内容,概括主旨
【设题形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读文章,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3.阅读全文,概括(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主旨。
4.概括选句(段、篇)抒发的作者的情感。
【答题要点】
1.整体感知内容。
(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
2.理解文章主旨。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旨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散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揭示主旨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
(5)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能使用原文词语的,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必须统观全段或全文,将要点整合,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答题格式】
1.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文记叙(描写、刻画)了……的思想(性格或精神),抒发了……的情感。
考点五、理解联系实际谈看法、感受或哲理、启示
【设题形式】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的看法,你是否赞同文中××的做法,为什么?
3.本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4.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答题要点】
1.文本感悟题。要求根据文本材料谈看法、感受或启示,这类题目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等不同问法。解答时,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地思考、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联系感悟题。要求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针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其次要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答题要有针对性。
3.话题感悟题。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感悟。解答时,一要弄清选文的内容;二要看清话题的范围;三要明白选文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四要围绕话题写出答案。
4.迁移感悟类。要求考生依照选文和作者感悟生活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件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然后通过联想,从生活中,从阅读过的作品中寻找材料,并从中领悟出某些道理。
【答题格式】
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或道理)。
3.最后陈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可以这样表述: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运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4·上海嘉定·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热爱就像破冰船
明前茶
①那天要去莫干山,我下了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翘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正值午后,雇用三轮车的人不多,大部分车夫都聚在一块儿打扑克牌。
②我有些好奇,就拎着行李到了他面前。原以为他多半在看玄幻或通俗小说,却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百年孤独》。这本书深奥又魔幻,而这个看书的中年车夫却如入无我之境!我当即决定,就坐他的车去山腰上的民宿。
③一路上与之攀谈,才知他姓赵,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负责宣传的小领导。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
④从西装革履的小领导到风里雨里蹬三轮车,说心里落差不大那是谎话。老赵笑称自己是“祥子”,可当妻子开玩笑管她自己叫“虎妞”时,老赵却当下黑了脸。
⑤一天老赵跟妻子诉苦说,三轮车夫们聚在一起打牌、吹牛,让他感觉格格不入。妻子就提议:“你过去买了这么多书没时间看,不如拿去,等客人的空隙看看。天天往来景区呼吸负氧离子,就当有时间郊游了。蹬三轮还省下了去健身房的钱……”
⑥见他若有所思,妻子继续开导: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些风霜雨雪。不管什么环境,就把自己当成一艘破冰船,在遭遇冰封时依旧走出自己的路。老赵听进去了妻子的话,再等客人时,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书……
⑦通往民宿的最后一段路,是山腰上陡峭的台阶。老赵主动为我拎箱子,并兴致盎然地背诵起了《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山谷里回荡着鸟语花香、竹鸡的叫唤、万顷翠竹的浪涛。
⑧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
⑨一个傍晚,老张来我家换装新水龙头。看到我书桌上一张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独奏唱片时,他忽然惊讶道:“你也听杜普雷?得空到我店里,听听我的黑胶。”
⑩我才知道,在那间仅12平米的小店里,充斥着各种金属管道、金属配件的深处约一平米的旮旯有张小木桌,上面端端正正放着一部唱机,靠墙的小书架上像书本一样立起来存放的,就是老张多年来积攒的黑胶唱片。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张唱片,打量封套:小丑假面舞会,西班牙狂想曲,阿佩乔尼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杜普雷的大提琴协奏曲……应有尽有。即便同一份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的收藏中就有旋律______、层次______的演奏版本以及弓法______、刚劲精准的演奏版本。老张诙谐地形容:“前者像茅台,后者像威士忌,很难说哪一种听起来更过瘾。”
老张会选在黄昏时分顾客们都忙着回家做饭的空当,取出一张播放。唱针流转,数不清的色彩渲染与光影过渡,音乐让冷硬无趣的店铺和寻常的市井人生,变得温暖多情。
偶尔也有家中物件出了故障的客人匆匆赶来,要买一截管子、一个不锈钢三通或者一个疏通管道的镢头,老张这时会立刻把唱针拿起来搁放一边,回到琐碎的生意中。
他收集了很多现场版本的黑胶唱片,比录音棚里灌制的有更多即兴成分,但感情更为浓郁。记得一次准备出门去帮人疏通管道的老张,忽然回过头来,手上意犹未尽地打了个拍子,那正是刚刚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独有的节拍。彼时的老张,脸上微荡着一种幸福的神情,着实令人难忘。他说,正是那些音乐铸就了他人生中的破冰船,让他从曾经冰封的谋生环境中蹚出一条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昂扬。
(有改动)
1.根据文意,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柔和 丰富 锐利
B.柔和 锐利 丰富
C.丰富 柔和 锐利
D.丰富 锐利 柔和
2.根据表格提示,完成填写。
人物 困境 表现
事件一 老赵 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 (1)
事件二 (2) (3) 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
3.第④段老赵笑称自己是“祥子”,而妻子自称“虎妞”时,老赵却“黑了脸”。结合《骆驼祥子》和本文中的相关人物及其命运,说说老赵变脸的原因。
4.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不能删去,请分析原因。
5.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秘语
祁云枝
①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
②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③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汤秋千,出唰啦啦的声响。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④秋意渐浓。树木多穿起金黄橙红的衣裳,这是成熟的颜色,也是富足的颜色。天空里密布独属秋天的忙碌,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奔赴下一年的生之约。我仿佛看见,又一个春天来临,姹紫嫣红和万千生命的迭代,纷纷从种子里萌动。大地,又一次演绎万种风情。
⑤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
⑥我追着一粒种子拍摄。镜头里,红枫种子旋转出令我痴迷的轻盈,它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而又充满了希望。我知道,种子飞行的方向和距离,取决于那一刻经过它身旁的风,这种不确定的飞行,像极了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⑦我用手接住一枚旋转着落下的翅果,一枚翅果含两粒种子,像两条吻在一起的小鱼身体呈倒八字张开。橙黄的鱼头是种子,鲜红透亮的鱼尾是翅膀,这枚翅果不像是现实的种子,更像是仙境里的精灵。在这架小小“螺旋桨”的带领下,红枫种子轻舞飞扬。
⑧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头与尾之间、重与轻之间,一对种子的吻鱼组合,让红枫种子除了拥有机械制造、仿生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外,还具备了某种哲学意味。
⑨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拥有飞行的独门绝技,飞行的距离长,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一定多。如果我追踪记录一粒种子长长的一生,会不会也能写出一篇好玩有趣的《种子历险记》?
⑩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
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小姑娘在草丛里玩耍。园子里的草坪上,蒲公英像天空里的星星一样繁多。它们在这里出生、展叶、开花、结果。草坪出现多久,它们就生活了多久,东一棵西一棵,此起彼伏。小姑娘三四岁,圆脸、圆眼睛、圆嘴巴,连身体也圆乎乎的。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
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那时候,天离地很近,头顶上,就晃动着棉花般的白云。若是有人站在大树的枝权间,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云朵。
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资料上说,晴朗的二级和风里,蒲公英种子可以飞翔两公里左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的,就是蒲公英吧。
小姑娘现在还不会知道,总有一天,她也会像蒲公英一样,离开她的母亲,飞到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地上。
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
此刻,望着天空里忙碌飞行的红枫种子,我与漫步瓦尔登湖聆听自然的梭罗,或在自家荒园中凝视昆虫的法布尔,有着相似的快乐。
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写秋天的种子,再分写红枫、女贞和蒲公英种子,最后总结全文。
B.本文既写眼前之实物和实景,也写心中所想和所忆,虚实结合,内容充实。
C.本文大量运用了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重在向读者介绍种子的相关知识。
D.作者对童年时吹蒲公英种子的描写,呈现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美好图景。
7.种子的心愿是什么?红枫种子、女贞种子和蒲公英种子分别是怎样完成这一心愿的?
8.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9.本文结尾说:“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1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13.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圆
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4.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 照应:
15.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桂圆甜吧?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16.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7.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接过铜旋子【注】
明前茶
①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亲切地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②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③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不,也许我的比喻并不确切,老孙说:粉皮子可不像白丝巾,你来感受下它的调皮。我洗净手,戴上白帽子,尝试从铜旋子里“捉”粉皮,没错,它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扎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有仙气的透亮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
④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见我看得发呆,小孙笑道:“一心一意做上两年,你也一样应付自如,就像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⑤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巴不得儿孙不肯接手。只因做这件事实在辛苦,只要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一家人凌晨5点就要起身做粉皮,一到晌午就要收手,再做下去,当天的粉皮会晾不干。这批货就算废了。”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实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
⑥“钢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老孙慢悠悠唱起老祖宗留下的歌谣,将一张张薄如蝉翼却又饶有筋力的绿豆粉皮移到长竹帘上,这些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⑦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我笑着应允。
⑧才从铜旋子上捉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阖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⑨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⑩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膝盖竟然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此时,秋风平稳安详,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
(选自202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注】铜旋子:一种铜制器具,像盘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
18.文章题目《接过铜旋子》有什么含意?
19.根据文章②③自然段内容,补全粉皮的制作过程。
调制粉浆→ →冷水拨离→浸水挤干→
20.赏析下面句子中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
21.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22.【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
23.【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
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
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24.【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25.【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
26.【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建议用时:25分钟)
(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稞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x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辣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性。
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
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以“大地的滋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
3.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
4.赏析句子。
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圈。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人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探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心里那一片天地》有删改)
6.第⑨段说:“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有思想、会行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2)请对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8.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9.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丝瓜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日 子
严风华
①早晨,天未亮,山里便嘈杂起来了。
②那是鸟叫声。
③不知是什么鸟,也不知有多少,个头有多大,就在屋边的树丛里叽叽喳喳地叫。叫声很欢快,很清脆,也很灵动。每天清晨,我在鸟叫声中醒来,神清气爽。
④天亮后,鸟儿轻盈地从这枝头飞到那枝头,啼鸣声便像风一样从这儿飘到那儿,旋转个不停。
⑤土育树,树生风,风生雨,而生云。云为鹤家乡,树为鸟天地。
⑥这里树多,老伯上山时种了很多树。
⑦老伯在这里种了两棵很漂亮的树。
⑧一棵是牛甘果树。
⑨这棵树,就像一个看守寨门的卫士,立在屋下那道坡中段的路边。树干已有手臂粗了,有些弯曲。树身上有寄生虫,树皮被咬出了一个个伤疤,伤疤上又长成了瘤,树身便疙疙瘩瘩的,有一种古老、苍劲的神韵。
⑩这种树,滥生、贱生,广西南方荒山野岭到处可见。一般有一两米高,春天长叶,七月结果。一张枝叶,丫杈纷繁。丫杈上的叶子,只有蛾翅般大小,到深秋,转青变黄。所结之果,如小孩玩的玻珠球般大小,浑圆,青中泛黄,如润玉般有透明之质感。
另一棵是柠檬树。
它就长在老伯的厨房门口。树皮灰黑,带白斑点。树茎挺直,有手臂粗。从树根到树顶,两米多高,直溜溜竟无枝丫,但到了树顶,枝丫繁茂,亭亭如盖,像一把绿伞。所结之果,初呈青色,熟后呈黄色,如乒乓球般大小,煞是好看。
这棵漂亮的树,无论远看近看,其貌其形其神其态,皆如盆景,有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之妙。这样的树,若长在庭院,便显富贵;而长在山野,则显慧雅,有幽幽仙气,令人心生敬意。
柠檬树终日伴着老伯,老伯与人言无二三,却能与树倾心交谈。树下嗅雨,孤屋御风,与鹿为群,同草木为伴,这就是老伯的日子。老伯的日子清淡,却不乏诗意。
只是,仅过了一年多,那棵柠檬树就死了。
张岱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朱文懿家桂》,记载了朱文懿家的后院里,种有一棵桂树,“干大如斗,枝叶溟蒙(茂盛),樾荫(树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此树之所以能如此壮观,是因为主人在树下“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花时不许人入看,而主人亦禁足勿往,听其自开自谢。”也就是说,这颗树始终保持原生状态,没有受到人为干扰。老伯种的柠檬树,正好就在厨房门口,火烟熏扰,枯死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
山多草木,亦多草虫。热天住在山间,虫子让人备受困扰。晚上刚躺下,刚盖上被子,手脚、身上就痒痒的。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我轻轻伸出手往痒痒的地方捏,想把那虫子捏住,却总也捏不到。不一会儿,这儿也痒,那儿也痒。一抓,便起疙瘩。一折腾,睡意全消。
我把对虫子的厌烦与老伯说了,希望老伯能把这些虫子灭了。可老伯却说,唉,别跟它们计较,我吃鸡,鸡吃虫,虫咬我,过日子就是这样的啦……
至此,我渐渐明了,我到山里偶作闲居的原因了。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
这个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未必比老伯明白。
(选自《一座山,两个人》,有改动)
10.散文·理景物事件
文章主要叙写了两类景物和一个事件,请梳理全文内容,将下面的图补充完整。
11.散文·明句子之意
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
12.散文·品语言之味
(1)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品味句中加点部分的用词之妙)
(2)这棵漂亮的树,无论远看近看,其貌其形其神其态,皆如盆景,有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之妙。(画线句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品析其表达效果。提示:可参考《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的品析方法)
13.散文·析构思之妙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 段作者引用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14.散文·悟文本主旨
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重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材料来自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占了一大半。从选材看,内容
广泛,涉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从题型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百分之七十是主观题,选择题占比不多、填空题更少。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2024年的散文命题,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题型,如赏析题、微写作等。从命题角度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5个左右,赋分15-20分,个别地方甚至更高。
考点一、散文的标题
【设题形式】
1.如何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2.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3.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4.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为什么?
【答题要点】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
(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
(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
(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
(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
(6)抓住作品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答题格式】
1.理解标题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这个标题既表达了……,又表达了……
2.分析标题的妙处(作用)。
这个题目用了……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文章的……事件(主要内容)(或: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突出地概括了文章的……的主题,形式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等)。
3.给文章拟标题。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性格”的格式。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人物+事件”的格式。
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用该事物作为标题。
考点二、散文的线索
【设题形式】
1.文中,或者题目中的某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4.本文有两条线索,请分别说说明线,暗线是什么?
【答题要点】
1.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2.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物线、事线)。
3.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4.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5.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6.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答题格式】
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所见所闻)为线索。
线索题是散文考查中少见的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的
考点三、赏析句子
散文对句子的赏析要选择好角度,一般的试题会有提示,常见的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1.从关键词语的角度。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运用了(或通过)……等词语(重点看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果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表现了(写出了)……的……心情。
2.从修辞的角度。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句子内容(概括)+写作对象特点(情态)+表达情感
3.从描写的角度。
【答题要点】(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考点四、理解内容,概括主旨
【设题形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读文章,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3.阅读全文,概括(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主旨。
4.概括选句(段、篇)抒发的作者的情感。
【答题要点】
1.整体感知内容。
(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
2.理解文章主旨。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旨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散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揭示主旨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
(5)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能使用原文词语的,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必须统观全段或全文,将要点整合,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答题格式】
1.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文记叙(描写、刻画)了……的思想(性格或精神),抒发了……的情感。
考点五、理解联系实际谈看法、感受或哲理、启示
【设题形式】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的看法,你是否赞同文中××的做法,为什么?
3.本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4.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答题要点】
1.文本感悟题。要求根据文本材料谈看法、感受或启示,这类题目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等不同问法。解答时,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地思考、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联系感悟题。要求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针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其次要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答题要有针对性。
3.话题感悟题。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感悟。解答时,一要弄清选文的内容;二要看清话题的范围;三要明白选文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四要围绕话题写出答案。
4.迁移感悟类。要求考生依照选文和作者感悟生活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件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然后通过联想,从生活中,从阅读过的作品中寻找材料,并从中领悟出某些道理。
【答题格式】
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或道理)。
3.最后陈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可以这样表述: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运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4·上海嘉定·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热爱就像破冰船
明前茶
①那天要去莫干山,我下了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翘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正值午后,雇用三轮车的人不多,大部分车夫都聚在一块儿打扑克牌。
②我有些好奇,就拎着行李到了他面前。原以为他多半在看玄幻或通俗小说,却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百年孤独》。这本书深奥又魔幻,而这个看书的中年车夫却如入无我之境!我当即决定,就坐他的车去山腰上的民宿。
③一路上与之攀谈,才知他姓赵,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负责宣传的小领导。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
④从西装革履的小领导到风里雨里蹬三轮车,说心里落差不大那是谎话。老赵笑称自己是“祥子”,可当妻子开玩笑管她自己叫“虎妞”时,老赵却当下黑了脸。
⑤一天老赵跟妻子诉苦说,三轮车夫们聚在一起打牌、吹牛,让他感觉格格不入。妻子就提议:“你过去买了这么多书没时间看,不如拿去,等客人的空隙看看。天天往来景区呼吸负氧离子,就当有时间郊游了。蹬三轮还省下了去健身房的钱……”
⑥见他若有所思,妻子继续开导: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些风霜雨雪。不管什么环境,就把自己当成一艘破冰船,在遭遇冰封时依旧走出自己的路。老赵听进去了妻子的话,再等客人时,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书……
⑦通往民宿的最后一段路,是山腰上陡峭的台阶。老赵主动为我拎箱子,并兴致盎然地背诵起了《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山谷里回荡着鸟语花香、竹鸡的叫唤、万顷翠竹的浪涛。
⑧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
⑨一个傍晚,老张来我家换装新水龙头。看到我书桌上一张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独奏唱片时,他忽然惊讶道:“你也听杜普雷?得空到我店里,听听我的黑胶。”
⑩我才知道,在那间仅12平米的小店里,充斥着各种金属管道、金属配件的深处约一平米的旮旯有张小木桌,上面端端正正放着一部唱机,靠墙的小书架上像书本一样立起来存放的,就是老张多年来积攒的黑胶唱片。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张唱片,打量封套:小丑假面舞会,西班牙狂想曲,阿佩乔尼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杜普雷的大提琴协奏曲……应有尽有。即便同一份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的收藏中就有旋律______、层次______的演奏版本以及弓法______、刚劲精准的演奏版本。老张诙谐地形容:“前者像茅台,后者像威士忌,很难说哪一种听起来更过瘾。”
老张会选在黄昏时分顾客们都忙着回家做饭的空当,取出一张播放。唱针流转,数不清的色彩渲染与光影过渡,音乐让冷硬无趣的店铺和寻常的市井人生,变得温暖多情。
偶尔也有家中物件出了故障的客人匆匆赶来,要买一截管子、一个不锈钢三通或者一个疏通管道的镢头,老张这时会立刻把唱针拿起来搁放一边,回到琐碎的生意中。
他收集了很多现场版本的黑胶唱片,比录音棚里灌制的有更多即兴成分,但感情更为浓郁。记得一次准备出门去帮人疏通管道的老张,忽然回过头来,手上意犹未尽地打了个拍子,那正是刚刚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独有的节拍。彼时的老张,脸上微荡着一种幸福的神情,着实令人难忘。他说,正是那些音乐铸就了他人生中的破冰船,让他从曾经冰封的谋生环境中蹚出一条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昂扬。
(有改动)
1.根据文意,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柔和 丰富 锐利
B.柔和 锐利 丰富
C.丰富 柔和 锐利
D.丰富 锐利 柔和
2.根据表格提示,完成填写。
人物 困境 表现
事件一 老赵 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 (1)
事件二 (2) (3) 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
3.第④段老赵笑称自己是“祥子”,而妻子自称“虎妞”时,老赵却“黑了脸”。结合《骆驼祥子》和本文中的相关人物及其命运,说说老赵变脸的原因。
4.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不能删去,请分析原因。
5.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答案】1.A 2. 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 老张 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 3.《骆驼祥子》中祥子是车夫,此时的老赵和他一样都是拉车为生,所以“笑称”。而虎妞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与老赵妻子理解并善于劝解丈夫的贤妻形象不符。读过书的老赵不愿自己和妻子的关系、命运像祥子和虎妞那样畸形、悲惨,所以变脸。 4.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赵为我拎箱子以及背诵名著开头时主动积极、充满活力的样子,表现出老赵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背诵《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前文他投入地阅读此书相照应。 5.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冰”指的是人生困境,“破冰船”指的是突围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标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事物的热爱在帮助个人突破困境时起到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线索,文中老赵和老张的人生经历是对标题的诠释,第⑥段妻子的劝解以及文末老张的话语均与标题相呼应。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柔和,指温和;温柔;柔软。
丰富,是指种类多或者数量大。
锐利,锋利的,尖锐的,尖而快的(刃锋等)。或比喻眼光、言辞等尖锐、犀利。
结合第⑩段语境分析,形容旋律用“柔和”,形容演奏版本的层次用“丰富”,形容“弓法”用锐利。
故选A。
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结合提示“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和第③段“一路上与之攀谈,才知他姓赵,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负责宣传的小领导。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可概括出(1):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
(2)(3)结合提示“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和第⑧段“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可概括出:老张,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名著识记。
《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中打工的车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一生中经历了几次波折都与自己的车失之交臂,最后由于种种无奈也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此时的老赵和祥子一样都是拉车为生,所以“笑称”。虎妞是祥子的妻子,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她是个办事的好手,拥有爽快和利落的性格特点。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这与老赵妻子理解并善于劝解丈夫的贤妻形象不符。读过书的老赵不愿自己和妻子的关系、命运像祥子和虎妞那样悲惨,所以变脸。
4.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
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老赵主动为我拎箱子,并兴致盎然地背诵起了《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是动作描写,“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赵为我拎箱子以及背诵名著开头时积极热情、充满活力的样子,表现出老赵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背诵《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前文第①段“我下了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翘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他投入地阅读此书相照应。丰富了人物形象。
5.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
本文标题“热爱就像破冰船”运用比喻的修辞,“冰”指的是人生困境、低点,“破冰船”指的是突围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方式、方法,联系文中两个重要人物“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老张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可知,标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事物、对生活的热爱在帮助个人突破困境时起到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赞赏;为什么“热爱就像破冰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对生活的“热爱”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文中老赵和老张的人生经历是对标题的具体诠释,第⑥段妻子的劝解“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些风霜雨雪。不管什么环境,就把自己当成一艘破冰船,在遭遇冰封时依旧走出自己的路”以及文末老张的话语“他说,正是那些音乐铸就了他人生中的破冰船,让他从曾经冰封的谋生环境中蹚出一条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昂扬”均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内容更丰富。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秘语
祁云枝
①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
②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③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汤秋千,出唰啦啦的声响。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④秋意渐浓。树木多穿起金黄橙红的衣裳,这是成熟的颜色,也是富足的颜色。天空里密布独属秋天的忙碌,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奔赴下一年的生之约。我仿佛看见,又一个春天来临,姹紫嫣红和万千生命的迭代,纷纷从种子里萌动。大地,又一次演绎万种风情。
⑤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
⑥我追着一粒种子拍摄。镜头里,红枫种子旋转出令我痴迷的轻盈,它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而又充满了希望。我知道,种子飞行的方向和距离,取决于那一刻经过它身旁的风,这种不确定的飞行,像极了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⑦我用手接住一枚旋转着落下的翅果,一枚翅果含两粒种子,像两条吻在一起的小鱼身体呈倒八字张开。橙黄的鱼头是种子,鲜红透亮的鱼尾是翅膀,这枚翅果不像是现实的种子,更像是仙境里的精灵。在这架小小“螺旋桨”的带领下,红枫种子轻舞飞扬。
⑧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头与尾之间、重与轻之间,一对种子的吻鱼组合,让红枫种子除了拥有机械制造、仿生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外,还具备了某种哲学意味。
⑨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拥有飞行的独门绝技,飞行的距离长,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一定多。如果我追踪记录一粒种子长长的一生,会不会也能写出一篇好玩有趣的《种子历险记》?
⑩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
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小姑娘在草丛里玩耍。园子里的草坪上,蒲公英像天空里的星星一样繁多。它们在这里出生、展叶、开花、结果。草坪出现多久,它们就生活了多久,东一棵西一棵,此起彼伏。小姑娘三四岁,圆脸、圆眼睛、圆嘴巴,连身体也圆乎乎的。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
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那时候,天离地很近,头顶上,就晃动着棉花般的白云。若是有人站在大树的枝权间,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云朵。
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资料上说,晴朗的二级和风里,蒲公英种子可以飞翔两公里左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的,就是蒲公英吧。
小姑娘现在还不会知道,总有一天,她也会像蒲公英一样,离开她的母亲,飞到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地上。
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
此刻,望着天空里忙碌飞行的红枫种子,我与漫步瓦尔登湖聆听自然的梭罗,或在自家荒园中凝视昆虫的法布尔,有着相似的快乐。
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写秋天的种子,再分写红枫、女贞和蒲公英种子,最后总结全文。
B.本文既写眼前之实物和实景,也写心中所想和所忆,虚实结合,内容充实。
C.本文大量运用了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重在向读者介绍种子的相关知识。
D.作者对童年时吹蒲公英种子的描写,呈现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美好图景。
7.种子的心愿是什么?红枫种子、女贞种子和蒲公英种子分别是怎样完成这一心愿的?
8.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9.本文结尾说:“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 7.①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②红枫种子:翅果制造涡旋气流,借助风力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③女贞种子: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借助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④蒲公英种子:被人类助力(借助人类的嘴巴),或者凭借风力远行。 8.(1)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唱”赋予种子人格化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子们在秋天的忙碌(或愉悦/繁盛/热闹等)景象。
(2)“义无反顾”意为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绝不退缩(或与“弱小”形成反差/大词小用/与前文“开疆拓土”呼应/与后文“未知地带”呼应等),写出(或赞美)了种子虽然弱小但勇敢坚定的生命状态和一往无前的生命追求。 9.①小时候,“我”吹蒲公英种子,亲近自然,阅读《种子历险记》,深受感动,种子让“我”的生命和草木发生链接;②成年后,“我”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知识,拍摄种子的视频,探索自然的秘密,传播科学知识,写下生命感悟,种子让“我”对草木倾注热爱,让“我”的生命和草木紧密链接;③“我”从种子的秘语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诗与远方,是所有草木的梦想,“我们”也都和种子一样,在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旅程上执著前行,“我”与草木融为一体,成为彼此。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本文为一篇抒情散文,多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由种子引发的思考与感悟;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可知,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
根据第⑧段“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可知,红枫种子:翅果制造涡旋气流,借助风力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
根据第⑤段“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可知,女贞种子: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借助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
根据第 段“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第 段“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等语句可知,蒲公英种子:被人类助力(借助人类的嘴巴),或者凭借风力远行。
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将种子赋予人的情态“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首段“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子们在秋天的忙碌且热闹的景象。
(2)“义无反顾”指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绝不退缩。与“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中的“弱小”形成反差;联系第①段“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可知,与前文“开疆拓土”呼应;联系第⑨段“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可知,与后文“未知地带”呼应;大词小用,写种子虽然弱小但是为了实现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而变成“英雄”,勇敢坚定地选择远方,选择“繁衍生息”,赞美了种子虽然弱小但勇敢坚定的生命状态和一往无前的生命追求。
9.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可知,找到文章“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的事即可;
根据第⑨段“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第 段“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可知,小时候,“我”吹蒲公英种子,亲近自然,阅读《种子历险记》,深受感动,种子让“我”的生命和草木发生链接;
根据第⑩段“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可知,成年后,“我”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知识,拍摄种子的视频,探索自然的秘密,传播科学知识,写下生命感悟,种子让“我”对草木倾注热爱,让“我”的生命和草木紧密链接;
根据第②段“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第 段“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可知,我”从种子的秘语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诗与远方,是所有草木的梦想,“我们”也都和种子一样,在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旅程上执著前行,“我”与草木融为一体,成为彼此。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1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13.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10.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做铺垫。 11.(1)示例:破碎,句中指爹的话对我心灵冲击之大,生动地写出我对不能继续读书的担忧。
(2)示例:倒装句,将“暖暖的”后置,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了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12.示例:爹听到我的话,看似没有反应,实则内心有波动。运用拟人,将汗珠子人格化,形象地写出此时爹内心选择的艰难,表现了爹沉默的性格和父爱的深沉。 13.示例:桌子是我人生的见证,我最终从乡村走进大城市,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桌子见证了父亲对我读书态度的转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桌子见证了村里人对教育态度的转变,众多的孩子回归读书,他们的人生将因知识而改变。
【解析】10.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
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⑦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11.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碎”可理解为“破碎”,“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一句,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碎成一地畏惧”,结合⑤段“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可知,“碎”字形象写出作者担心父亲会不让自己读书的恐惧。
(2)结合⑨段“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可知,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为环境描写且为倒装句,“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也暗指作者的心情。这句话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12.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汗珠子赋予人的情思,形象写出父亲听到“我”要辍学后的反应,“汗珠子出卖了他”写出父亲纠结矛盾的心情;结合后文“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可知,这句话表现出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对“我”深沉的爱。
13.考查行文线索。
结合 段“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等内容可知,桌子是作者坚持不懈读书经历的见证,它见证着作者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的历程,是作者人生之路的亲历者;
结合 段“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等内容可知,桌子也传达出父亲对教育态度由漠不关心到反对再到支持的转变,父亲为作者做新桌、擦拭桌子的行为体现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结合 段“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等内容可知,桌子的增多,暗指乡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桌子也见证着众多村民对教育态度的变化,许多农村孩子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圆
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4.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 照应:
15.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桂圆甜吧?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16.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7.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答案】14.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15.(1)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安叔早就知道“我”偷吃桂圆的事,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生活是甜的”更是暗示等国家成立了,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也是甜的。 16.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药材书、“我”偷药房的桂圆等事,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的抗战活动。②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时隔多年之后,“我”依然记得年少时的事,足以说明这件事的影响之大,说明了爷爷与安叔种下的革命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从“我”视角来讲述故事,体现爷爷的高超医术和安叔的爱党爱民。在“我”身上,寄托了对安叔和爷爷的敬佩之情。④“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有一些事当时爷爷和安叔并不让“我”知道,构成了“我”认知的局限性,这使得第一人称视角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期待谜底的揭晓。 17.“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 ,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答案不唯一,抓住“中医”“红色精神”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展开)
【解析】14.本题考查前后照应的手法。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注意在文中找出相关联的句子。
第③段爷爷站在山顶,说“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用之于民”照应的是第⑨段“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15.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1)结合第⑤段“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分析,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表现出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心之情。
(2)结合第 段“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分析,安叔回乡前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生活是甜的”是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好吃的越来越多。“桂圆的甜”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越来越幸福。
16.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本文中“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带“我”采药、“我”偷药房的桂圆吃等事件,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从山里采购药材运送到沂蒙山区等抗战活动。
②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文中的“我”,时隔多年之后,依然记得年少时爷爷和安叔对“我”的关爱和影响,革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革命传承、红色精神传承”的主题。
③在文中用第一人陈的叙述,它的好处是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爷爷的高超医术、爱国爱家和安叔的爱党爱民,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④使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对当时爷爷和安叔的送药材活动一知半解,这样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
示例:“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内涵是赞美先祖的医术精进、悬壶济世,识大体、顾大局。从先祖到爷爷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倭寇入侵时,他们勇往直前,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药。他们无愧于“支前模范”的奖章。医者大爱、仁心,爱国之心辈辈传承。这块牌匾象征着他们的悬壶济世,仁心仁术,更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接过铜旋子【注】
明前茶
①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亲切地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②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③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不,也许我的比喻并不确切,老孙说:粉皮子可不像白丝巾,你来感受下它的调皮。我洗净手,戴上白帽子,尝试从铜旋子里“捉”粉皮,没错,它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扎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有仙气的透亮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
④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见我看得发呆,小孙笑道:“一心一意做上两年,你也一样应付自如,就像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⑤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巴不得儿孙不肯接手。只因做这件事实在辛苦,只要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一家人凌晨5点就要起身做粉皮,一到晌午就要收手,再做下去,当天的粉皮会晾不干。这批货就算废了。”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实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
⑥“钢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老孙慢悠悠唱起老祖宗留下的歌谣,将一张张薄如蝉翼却又饶有筋力的绿豆粉皮移到长竹帘上,这些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⑦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我笑着应允。
⑧才从铜旋子上捉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阖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⑨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⑩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膝盖竟然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此时,秋风平稳安详,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
(选自202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注】铜旋子:一种铜制器具,像盘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
18.文章题目《接过铜旋子》有什么含意?
19.根据文章②③自然段内容,补全粉皮的制作过程。
调制粉浆→ →冷水拨离→浸水挤干→
20.赏析下面句子中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
21.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8.表层:指制作绿豆粉皮的工艺流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流程;深层: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手艺,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19. 凝结粉浆 摊平晾晒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舞动铜旋子制作粉皮时的速度之快、铜旋子在半空中舞动的轻盈动态和小孙做的粉皮的美丽、圆润、晶莹剔透的特点,体现出小孙用铜旋子做粉皮的动作麻利、熟练,技艺高超,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惊叹及赞美之情。 21.内容上,本文以画面结尾,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描写了农家场院深秋里平稳安详安静鲜活的画面,点名了时间地点;渲染了静谧闲适、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小孙孝顺懂事的美好品质,暗示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也暗示了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深化文章主题。结构:首尾呼应,照应第一段“去年深秋,去老山村行走”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18.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文章第③段“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可知,“接过铜旋子”表面上是指在制作粉皮的过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流程;
根据第⑩段“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接过铜旋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手艺,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已知信息:“调制粉浆”对应第②段“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冷水拨离”对应第③段“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浸水挤干”对应第③段“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
第①空: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②段“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可概括为:凝结粉浆;
第②空:根据第③段“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可概括为:摊平晾晒。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根据句中“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铜旋子比作“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轻舟”、“飞蓬”,结合句中“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可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在制作粉皮时动作迅速,体态轻盈的场景;同时把粉皮比作“雪莲花”和“海月水母”,生动形象地写出粉皮的造型优美,晶莹剔透的特点,表现出小孙的技艺高超,体现了作者对小孙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段以景物描写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句中“秋风平稳安详”“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此段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秋天及地点——农家场院,渲染了一种静谧安详、闲适温馨的氛围,结合第⑩段“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衬托出小孙孝顺懂事的高贵品质,因为他对技艺的传承,父母才有机会退居二线,能够安享晚年;结合“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景物描写也暗示了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彰显出传统技艺永恒的生命力,深化文章主题。根据第①段“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可知,尾段的环境描写与第①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22.【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
23.【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
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
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24.【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25.【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
26.【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22.示例;
摘录: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经历:小时候,爸爸时常抱着个大西瓜回家,“砰”的一声,我就可以唏溜唏溜地吃了。 23.示例一:父亲的一串动作,用多个逗号隔开,就像一组慢镜头逐一呈现;对瓜的各种猜想,用一组顿号隔开,表现了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富有情趣。多个逗号与顿号连用,快慢有致,富有韵味。
示例二:“忽然”写出了女儿转眼成母亲,表现了父亲对时光飞逝的惊讶和感慨。“忽”写出父亲听见女儿提醒狗蛋“小心瓜子”时的意外和情趣。
示例三: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和一家人的和谐与温馨。 24.示例一;hé,表并列,四个“和”,写出与“情趣”和谐的对象之多。
示例二:huó,表相融,四个“和”,让“情趣”“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紧密交融,富有动感,更显出充分融合后的和谐美。 25.示例:原文题形式更美,意蕴更丰富。文章前半篇看似写吃西瓜,实则写“小心瓜子”的提醒及其传承;后半篇看似写灯花婆婆教微笑,实则写由灯花衍生出的美。原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淘汰和传承”的思考。 26.第一层:只关注文章局部信息,粗浅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一:真正的美指孩子和大人们在一起吃西瓜,讲瓜子长藤的趣闻,讲灯花婆婆的故事。
第二层:能结合文本内容,基本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二:一家人吃西瓜,女儿把“小心瓜子”的提醒传下去,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这些故事中的和谐,以及长辈对孩子的爱就是真正的美,代代相传。
第三层:能整合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三:真正的美是纯净的真善美,与物质与形式无关,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这种美里有亲情、有期盼、有和谐、有情趣,是至真、至纯、至善的。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根据要求,只要摘录一处能够让你产生联想的到自己生活经历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记叙出来即可。
示例:
摘录: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经历:妈妈说,如果总吃糖,牙里就会长小虫子。
23.本题考查赏析。
A.“敲敲”“听听”“相相”是父亲切西瓜前的一连串动作,先敲打,并听听声音,来检测瓜是不是成熟,相看一下瓜的长相猜测一下瓜是不是是不是甜。这些动作用逗号隔开,相当于把父亲切瓜前的动作拉长,特别具有画面感。“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猜测的内容用顿号隔开,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所以表现出孩子们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先放慢镜头写父亲准备切瓜,再加快速度的猜瓜,这样就快慢有致,让人感觉趣味多多,体会到儿时吃瓜的氛围感和和谐感。
B.“忽然”意思是“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写出了女儿很快就做了母亲,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时光流逝太快感到吃惊,,想到似乎昨天女儿还在叫嚷着“骗人”今天就成了母亲,从而生出无限感慨。“忽”表示很意外,因为父亲听到女儿在用小时候自己“骗”她的话去“骗”狗蛋,他感到很意外,也明白女儿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孩子“小心瓜子”,不仅微笑默许,让人读了顿觉情趣横生。
C.“黄昏”“人静”“灯下”是三个短句,“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一个长句,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同时“黄昏”“灯下”这两个短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人静”“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事件,可以看出爸爸妈妈看着小宝贝睡觉,感受到一家人的和谐与温馨。
24.本题考查字音和字义。
“和”的读音“hé”和“huó”放到这句话里都能说得通。
读音为“hé”,意思是表并列,连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情趣与炎热,与长日午后,与市井人家,与和睦家庭和谐”,写出与“情趣”和谐的对象有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
读音为“huó”,意思是表相融,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情趣”能够和“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紧密交融,从而更和谐,而且动感十足,使句子就有了灵动性。
25.本题考查标题的好处。
①到 段写了瓜子的故事,长辈为了孩子不要吃掉西瓜子,不约而同的用一个谎言去阻止,写西瓜是表面,实质是要提醒孩子“小心瓜子”; 到 段表面写灯花婆婆的故事,实质是由由灯花的样子想到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前一个故事由于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那个美丽的谎言可能会被淘汰,后一个故事却因灯花婆婆的美好神秘会永久流传下去。前后形成对比,引发“淘汰和传承”的思考。
2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真正的美有多种含义。
“真正的美”指最简单的美,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事物或故事。比如文中②段“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孩子们围在父亲周围吃西瓜。比如④段“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这个“谎言”传了下来,长大后知道了它的真正意思和包含的情趣。再比如 段“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灯花婆婆的故事,让人感觉美好和神秘。
“真正的美”指代代相传的美。父亲曾经提醒女儿“小心瓜子”,不然会在肚子里长藤,女儿也这样教导着自己的孩子。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当初被灯花婆婆教微笑的小宝贝当了爸爸妈妈,还是坚信着自己的小宝贝被灯花婆婆教微笑。这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美好的故事代代相传就是真正的美。
“真正的美”是无价的真情。“真正的美”不是用物质交换的,不是用金钱衡量的,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是不能用物质与表达的,那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也都是真正的美,里面包含着真诚、友善、关爱和热情,是千金不换的,是真正的美。
(建议用时:25分钟)
(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稞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x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辣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性。
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
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以“大地的滋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
3.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
4.赏析句子。
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答案】1.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同时,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老井的水苦、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苦瓜咖啡的苦 3.苦本身味道清新,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4.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美好形态,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现出“辣”给人的强烈味道刺激,也表达出人们对“辣”的特殊情感。 5.“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虽说少了哪般滋味都会觉得乏味,但酸甜苦辣咸五味哪一味过了,都会让人生不顺,只有五味调和、平衡,达到清淡,生活才会顺畅。所以人生只有多经历,多体验,不过度快乐、悲伤、任性,就会获得美好的生活,有滋有味。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大地的滋味”把“大地”看作“有滋有味”的物,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大地于滋味,能引发读者联想,对大地有什么样的滋味产生联想,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向我们描绘了从大地身上获得的五味,并由此对人生引发思考,所以题目“大地的滋味”也表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文章从“五味”说起,依次描绘了大地的“甜、苦、酸、辣、咸”,并由此对人生产生思考,所以,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⑧段“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老井的水苦;
从第⑨段“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
从第⑨段“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苦瓜咖啡的苦。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⑨段“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可知,苦本身味道清新,耐人寻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甘苦相依,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再从第⑩段“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可知,苦,虽不堪言,却产生了甜,是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①“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是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则是对他们的神态描写,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再联系“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可知,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他们的喜爱酸味的情感。同时,“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则是通过对旁观者的描写,表现出酸味对孩子们的强烈味觉刺激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把“辣椒圆锥的形状”比作“二把弯曲的利刃”,“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把辣椒的颜色比作大火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状态,也表现出其味道“如火一样、像利刃般”给人味觉的强烈冲击力,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达出对“辣”的特殊情感。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清淡的欢愉是人间最好的味道。
从第 段“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可知,人间的味道应该是酸甜苦辣咸都要具备;再联系“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可知,虽然人生要多味,但无论哪一种味道都不能过度;再从“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可知,各种味道要相互调和平衡,达到“清淡”,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的有滋有味。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圈。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人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探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心里那一片天地》有删改)
6.第⑨段说:“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有思想、会行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2)请对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8.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9.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丝瓜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6.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生长;它能让垂直的瓜平身躺下。 7.(1)本义:并不寻常,令人无法理解的迹象或事情:文中义:丝瓜能考虑问题,并且有行动。写出了作者对于丝瓜“躺平”现象的惊讶,表达了作者对于丝瓜“有思考”的生命力的赞美。
(2)拟人、比喻手法,充分展现丝瓜“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8.极具生动性;清新细腻,简洁明快,质朴精炼,不失高雅。 9.示例: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遭遇,不管遇到困境还是疑惑,都应从容不迫地乐观应对,随遇而安,怡然、泰然、悠然、坦然面对环境。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⑥段中“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概括为: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结合第⑧段中“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概括为: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生长;
结合第⑧段中“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概括为:它能让垂直的瓜平身躺下。
7.(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奇迹”指并不寻常,令人无法理解的迹象或事情,这里指丝瓜能考虑问题,并且有行动。结合下文中“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分析,写出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