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汉朝政论家仲长统议论某一制度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表明这一制度 ( )
A.从光武帝开始实行
B.台阁官员位高权重
C.是皇权扩张的结果
D.是中央与地方博弈
2.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团队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处的设立 (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C.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4.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6.赵翼《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7.(2023·山东沂南一中期末)《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B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
8.(2023·山东模拟)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D )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9.(2023·山东招远一中期末)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C )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10.(2023·山东青岛期末)下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B )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嬴)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B.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C.商鞅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
D.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
11.(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汉朝政论家仲长统议论某一制度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表明这一制度 ( )
A.从光武帝开始实行
B.台阁官员位高权重
C.是皇权扩张的结果
D.是中央与地方博弈
【解析】选C。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反映了东汉尚书台逐渐成为参与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皇权的结果,故C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制度从光武帝开始实行,故A错误;汉代台阁官员权力虽大,但职位不高,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
2.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团队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处的设立 (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C.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D。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和“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3.《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选C。由“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地方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由“亲属益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汉初分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关,C正确。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A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是秦朝的措施,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D错误。
4.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解析】选A。“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正确。
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解析】选D。由材料“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同一文化观念的形成,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正确。
6.赵翼《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解析】选C。“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表明行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故C正确。
7.(2023·山东沂南一中期末)《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B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而汉武帝以后,通过“推恩令”等举措,封国势力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所以,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史学家封杀的结果,排除A项;司马迁和班固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思想境界没有根本性的差异,排除C项;《史记》与《汉书》均是纪传体史书,体例相同,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山东模拟)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D )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体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招远一中期末)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C )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C项正确;“铲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故选C项。
10.(2023·山东青岛期末)下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B )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嬴)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B.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C.商鞅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
D.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分析,秦武公时期(春秋时期)已经置县;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B项正确;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是在秦统一全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鞅变法只是在秦国推广郡县制,而不是全国,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材料的时间截止到秦始皇即位,并未对秦统一后的措施进行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行省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解析】第(1)题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第(2)题根据材料并结合第(1)题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规律。同时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
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