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你知道这些名人名言是关于什么的吗?
读书!
25 古人谈读书
生字
"耳"最下面的横要提起来,要出头。
别漏了这一点。
不出头。
(可耻)
(耻辱)
(教诲)
(诲导)
(岂非)
(岂徒)
(朗诵)
(诵读)
(所谓)
(谓称)
(岂奈)
(岂但)
(岂弟)
(岂弟君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zōu
fù
一:论语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个人评价
我是朗读 小能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此处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是智慧的意思。这是孔子告诫大家对学习保持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保持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去面对。
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告诫我们要在学习上勤奋努力,不耻下问。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教诲。
满足。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人要把地道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面,不断的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的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认真的指导学生。
告诫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以及教诲别人的态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勉。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后天刻苦学习,勤奋追求学问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他的学问就是通过了解古代文化获得的。
告诫我们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知识。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它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而且要有上进心,要不停地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学习时总觉得像赶不上,学得了还总怕它丢失。
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上进心。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只冥思苦想,即使想的时间再长也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去学习。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 睡,用来冥思苦想,结果并没有好处,不学习。
告诫我们以思不学是没有用的。
二:训学斋规
zhāⅰ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huī
wù
ān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是朗读 小能手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阐述观点,直接点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或者说是作者读书的方法。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记不靠。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这个“急”不是急躁,而是最重要、要紧的意思。强调了“三到”之中“心到”的重要性,意在告诫我们:读书时,专心最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是一个反问句,“岂”是难道的意思。作者把这个反问句作为全段的结束,起强调作用。再一次说明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去读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效果。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人生有许多种选择,但与书为伴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无论多么聪明,如果没有书籍的陪伴与指点,都会走很多弯路。无数哲人的不朽著作,构筑起人类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成为我们取之不尽人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浩瀚书海,茫茫无边,只有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让你事半功倍。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好方法,载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吧!
感悟心语
ⅹⅰǔ
感谢聆听!